很多观众看完《长津湖》后都觉得还是不满意。 其实,在《长津湖》之前,国产电影就已经制作了很多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 虽然技术落后,图片粗糙,但内容还是有可比性的。
01,
说到抗美援朝,就不能不提“上甘岭”。
该片于1956年完成,是国内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故事片。
该片改编自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八连战士与敌人浴血奋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本片是领导亲自批示的一部“使命片”。 擅长拍摄战争片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接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为了打造一个生动的剧本,导演带领主创团队对参加这场战斗的100多名士兵进行了深入调查,仅记录的文字就达到了数十万字。
为了还原当时的战争场景,主创团队还找到了安东附近地形与上甘岭极为相似的地方,征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挖坑修路,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
正是因为这份用心和细致,我们才能看到这样一部惊心动魄的战争巨作。 影片生动地展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战斗。
高宝成饰演的张队长、李书凯饰演的老师、刘雨茹饰演的玉兰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或许战争场面无法与今天的战争片相比,但这部电影更擅长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用战争来展现人性。
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电影“大江波涛宽,风吹两岸稻花香”被传诵至今,成为一代又一代脍炙人口的主旋律歌曲。
65年后,它仍然很受欢迎。
02、
如果说《上甘岭》让“大江大浪”走红,那么1964年上映的电影《英雄儿女》则让另一首歌曲成为经典。 这就是插曲《英雄赞歌》。
“烽烟滚滚,英雄高歌,四面青山在听,在听。”
该电影仍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妹妹王芳坚持战斗,咒骂着在战场上与生父、养父重逢的故事。
事实上,电影中王成的原型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就已经去世了。
当时,刘世龙个子不高,外貌和气质与领导要求的王成相差甚远。 但导演排除万难,最终选择了刘世龙饰演王成。
电影中,他的眉毛和太阳穴被烧伤,但他仍然坚持完成这场戏,将英雄人物演绎到了精彩的程度。
他本来不是主角,但他的一句“向我开枪”成为电影的亮点,令人感动。
03、
电影《奇袭》还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故事。 这是八一制片厂出品的电影。
讲述了我军侦察兵与敌军围绕桥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体现了我军志愿军机智、勇敢、迎难而上的英雄精神。
很多年轻人可能对这部电影不太熟悉,但如果问他们的父母,他们应该很熟悉。
每张10美分的电影票卖到了1亿张。
很多网友可能好奇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多的票房成绩。
因为当时看电影,学校组织,工作单位,有一部精彩的战争片,很多人看了三遍、四遍,甚至十遍。
198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也取得了1.3亿的票房,可见其对一代人的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还不错。 比如汽车追逐、桥梁爆炸等场面都非常精彩。
不过,老电影也有其弊端和不足。
美国老人们选择了高鼻梁的中国人来扮演他们的角色。 他们的形象、气质、甚至智商都被我们全方位“碾压”。
在人物塑造上,脸谱比较严重(这也是老电影中难以避免的“通病”)。
04,
纪录片《长津湖冰血》豆瓣评分9.2分,95分钟为最佳。
该片由八一制片人出品,讲述了第二次抗美援朝战役的故事。 该片还荣获第29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纪录片没有太多的拍摄手法,也没有太多煽情的语言。 直白的叙事方式感动了很多观众。
也许,这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此战最为惨烈,伤亡14000余人,冻伤30732人。 电影中只放映了90多分钟。
尤其是睡在冰天雪地里的战士们。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保卫着自己的家园和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美国还拍摄了一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纪录片,那就是《长津湖大突围》。
本片通过美国人的视野来呈现叙事,拍摄方式相对保守。 通过对战斗中幸存老人的采访,还原了美国历史上的这段“大撤退”。
但众所周知,美国一向傲慢,他们很少承认自己的失败。
包括电影里,他们更愿意称之为“向海上进攻”,而不是撤离。
两部纪录片视角不同,但国内一部的收视率比美国拍摄的一部高很多。 如果想重温的话,推荐观看我们自己拍摄的《冰血长津湖》。
05,
除了上述影片外,还有反映军事后勤的影片,如《铁道卫士》、《无名河之战》、《慧眼识心》等;
《英雄坦克车》体现了志愿军的装甲部队;
反映绞杀战争的《碧海红浪》、《天空之鹰》,都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故事。
一部好的电影凝聚着无数同胞的情感,也是集体情感最忠实的记录者。
无论是《英雄之女》还是《上甘岭》还是电影《长津湖》,都蕴藏着观众共同的记忆和纯真的心。
无论过了多少年,它都会像一幅古画,泛黄但不暗淡,又像陈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芬芳。
【《长津湖》之前,国产电影就出了很多经典的抗美援朝电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