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楚朝阳也抒发了对端午节的感受,朗诵《五丝》:“越人传楚风,伐竹挂丝。水深,但还是祝贺中日,张士文品质精良,猎皮比姬美,有新段锦绣后宫,有老诗小羊眠。但要赞叹端午节,谁推荐屈原寺,伸酒一饮,汨罗天远。 这里的“五丝”是指百绳、长寿之线。 ,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期盼,体现了唐人重生、重生的人生态度。 他们追求幸福的生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天中节等,起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祭龙演变而来。 盛夏端午节期间,苍龙七宿因南向而飙升至半空,处于全年最“中”的位置。 即如《周易·干卦》第五句所说:“飞龙在天”。 其渊源涵盖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继承和发展中,它融多种民俗风情于一体,节日习俗内容丰富。 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 这两种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
端午节原本是远古先民为祭祀龙祖、祈福辟邪而创造的节日。 因相传战国楚国诗人屈原于5月5日跳汨罗江自杀,后人也将端午节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说法。 一般来说,端午节起源于远古先民选择“飞龙在天”的吉日祭祀龙祖,祈福辟邪,注入了“祛病避邪”的夏日习俗。预防流行病”; 端午节被视为“邪月邪日”,起源于北方。 中原,有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端午节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唐代诗僧文秀端午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