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父母的教诲》的600字文言文在朋友圈疯传——“孩子的美丽来自父亲和母亲,父母的教诲最重要……”为什么这篇文章这么受欢迎吗? 因为,这样一篇文言文才华出众的文言文作者,只是一名11岁的六年级小学生。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篇文言文只用了40分钟就写完了。 具有曹植七步写诗的文采。 。
11岁的于汉瑞不仅能写出一手好文言文,而且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正如他在这篇作文中所写的那样:“陪伴是别人的感受,读书是对道理的理解,习惯是道德品格的培养,这些都是父母教给我们的。” 事实证明,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教养好的父母。 为什么,你好奇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有这么好的文学功底吗? 别人的父母是怎么养大的?
秘诀1:让学习成为孩子的爱好
一个11岁的孩子是如何爱上中国古代文学的? 这和孩子的父母有很大关系。 于汉瑞的父亲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拥有理工科双学士学位。 他没有给孩子报文化补习班,认为读中国古书就够了,因为这些古书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太多的人生哲理。 启蒙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孩子五岁就开始阅读古典书籍。 第一部是《三字文》、《百家姓》、《千字文》。 现在书房里堆满了《论语》、《大学》、《孟子》、《韩非子》、《道德经》、《三字经》、《周易》、《 《中庸》、《古文观志》等书。
等孩子熟悉了古汉语后,他会给儿子解释一些句子的来历和典故。 于寒瑞读完《古文观志》后,越读越有兴趣。 它已成为一种爱好。 新的一年,他还给自己许了一个愿望:多读一些中国古诗词书籍。
因为父亲的职业关系,他自己安排时间,所以一有空就陪在孩子们身边。 他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 “我没有其他爱好,就是把打牌、去KTV的时间留给孩子们。” 于建平爸爸说,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一边自己查微信、看电影,一边要求孩子学这学那的行为,是他最不喜欢的。
只要天气好,每天下午放学他都会和儿子去附近的篮球场打篮球。 之后我回家洗澡吃晚饭,晚上睡觉前读一小时文言文。 于汉瑞也是一名电脑爱好者。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独立编程,能够模仿一些流行的小游戏,自己开发一些小游戏程序。
秘诀二:做一个陪伴孩子的好朋友
于含瑞的母亲郭赛琳在儿子出生后辞去了老师的工作,做了一名“全职太太”。 她认为,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功结合,孩子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作为一个母亲,郭赛琳不想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过多说教。 她希望儿子能够自己明白一些事情。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下笔如神”。 她也感谢丈夫的耐心指导,儿子逐渐对古诗词产生了兴趣。 。 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于寒瑞都会花一个小时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等书籍。 后来,他读的书越来越多。 课余,他还会观看“百家讲坛”等讲座。
她对陪伴的理解不仅仅是坐在孩子身边。 她说,她家距离学校步行10多分钟,她会陪儿子上下学,“边走边说话,边回答问题”,通过边走边聊天解决问题。 她认为,对于四年级以下的孩子,家长应该树立权威,引导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孩子长大后,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
秘诀三: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于汉瑞所在的学校提倡孩子们多积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知识,同时阅读优秀的经典古诗词。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多积累、多阅读。 这与于寒瑞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一致的,有利于其兴趣的持续。 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一致,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根绳子。
学校有很多展示平台,为孩子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学校还组织各种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诗意”。 于汉瑞的父母用兴趣引导孩子去理解,越学越有趣。 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朗诵古诗词,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于汉瑞的家长还要求孩子在学校提供的锻炼平台上培养自信心,配合学校的要求,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和一两项健身技能。 因此,于寒瑞不仅人品、学业优秀,而且还是学校的金牌主持人。 他篮球、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篮球都打得很好。 他的书包里,除了课本,有时还会放一盒中国象棋或国际象棋。 课间休息时,他会拿出棋子和朋友们一起玩。
由于有深厚的文言功底,余汉瑞的文章写得井然有序,论证有力,观点明确。 当然,他不仅仅是文言界的写作大师。 受国学影响,他十分注重礼仪。 他在走廊里像个绅士一样伸出左手,为同行的老师挡住一条路。 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
当然,也有人对韩锐父母的教育方式提出异议,认为孩子被过早地塑造和炒作为作家、诗人甚至“天才”。 这种“培苗”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 但无论如何,放下教育功利主义的虚荣和急躁。 从于汉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优秀品格的塑造,良好习惯的养成。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小编认为这些都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和参考。
【600字文言文火遍朋友圈,背后的教子有方的父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