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五千年来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孝”的传承变得淡漠,对“孝”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误解。
因此,笔者基于自己对“孝”的粗浅认识,试图对“孝”进行分析,力争为正“孝”做出一些贡献。
既然要为“孝”正名,就需要分析“孝”的思想根源。 究竟什么是“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孝”?
只有原创才能清源。
第一部分
什么是“孝”? “孝”从何而来?
一、人性最基本的特征:
“利己”和“利他”。
通俗地说,做任何事情的目的要么是为了自己(利己),要么是为了他人(利他)。
1. 自身利益=生存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从出生开始,首要任务就是生存。 生存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 是为了自己,为了“私利”。 人类也不例外。 我们现在用“利己”来形容这种人性。
2. 利他=反哺=孝顺
人类在求生存的同时,也会有人类这种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智慧生物,其独特的天性就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情。 回馈的感觉是为他人的生存着想,是“利他的”。 因此,中国文化现在用“利他”,而过去则用“孝”来表达人类回馈的本性和情感。
2、孝道是一种道德标准。
1、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社会一直以“孝”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低的标准。
2、既然是标准,就会有考核;
既然有考核,就会有分数;
既然有分数,就会有评价;
既然有评价,就会有压力;
既然有压力,人们就会有动力去尽力而为。
3、孝道,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德修养的问题。
1、道德修养就是不断提高“利他心”,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尽可能“为他人着想”。 你为他人考虑和服务的越多,社会对你的道德标准评价就越高。
2、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一直在教育和引导人类的利他主义。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孝”是用来教育和引导的。 现在我们直接提炼出“孝”的精髓:为人民服务。
第二部分
孝顺,我们该怎么办?
孝道,既然是一种“利他”的人性,就成为道德标准的衡量标准。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利他”本性呢? 既然是标准,那么标准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应该做什么?
1、孝有四个层次
1.首先:爱自己。
《孝经》第一章中:
身体的毛发和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敢损伤。 这就是孝的开始。
因此,孝顺首先是爱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
2、第二步:从孝顺父母开始。
《孝经》说,孝顺丈夫,从照顾亲人开始。
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是人的天性。 我们要从孝顺父母开始。 没有人能够不孝顺父母而侍奉君王而最终自立。
3、再次强调:为人民服务。
《孝经》:中在事君。
这里的诸王是指以尧、舜、禹、纣王为代表的贤王。 明王无不以人民为先,为人民谋幸福。 所以,真正的王其实是:人民。
中于世君:为人民服务。
4.最后一点是:坚持为人民服务。
《孝经》:终于确立
《孝经》:立身修道,名扬后世,显父母。 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终于站起来:自始至终为人民服务就是道德标准满分。
第三部分
从“孝”的四个层面来看,具体应该做什么呢?
1.爱自己
1、珍惜生命。
2、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
三、不忘“孝”初心,保持心理健康
2、孝顺父母(从照顾亲人开始)
1、孝顺和孝顺父母不是一个概念。
孝道的含义更广泛,包括对父母的孝顺。 孝顺从孝顺父母开始。
2、首先:尊重。
就是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
3、第二:服从。
1)顺:颜色难
《弟子规》规定“顺”应是:宜于其貌,柔于其声。
随时随地善待父母。
孔子曰:色难。 是在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愉快的表情很难,但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对父母保持愉快的表情。
2) 接受
《弟子规》指导我们如何“传承”:父母召唤你时,不要犹豫; 当父母要求你做的时候,不要偷懒; 父母教你的时候要认真听; 你必须遵守父母的责任。
3)接受不是提交。
因为父母说的、教的、问的、甚至骂的,不一定都是对的。 但不管父母说的、教的、要求的、骂的是否正确,你首先应该以愉快的态度去听。 听完之后,你可以判断是否正确,然后决定是否按照父母所说、教导的去做。 。
4.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没有违规
简单来说就是:凭良心行事
1)所做的事情必须符合天理、天理,不得违反法则、自然规律。 不要违背你的良心。
2)如果父母的行为违反了天律和良心。
《弟子规》指导:亲人若有过失,应向我谏,以容貌讨我欢心,以柔声细语。谏不入,谏则欢应,哭声随之而来,并且没有怨恨。
当父母违背良心行事时,他们不应该服从他们。 相反,他们应该以愉快的方式斥责他们并警告他们。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重复劝诫。
3)如果父母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情,孩子应该尽力弥补父母的错误。
5、可以学习二十四孝的精髓,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实践,孝顺父母。
3. 为人民服务
1.在社会中,一切合法劳动最终都是为人们提供消费的产品、材料或服务。 因此,一切合法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没有贵贱之分。
2、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 因此,我们必须有工匠精神,热爱我们所做的事情。
4、自始至终为人民服务(最终确立自己)
1、一如既往地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最困难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第四部分
现实生活中与“孝”有关的问题总结。 (欢迎读者提出遇到的问题)
1、孝顺和孝顺父母是一回事吗? 是同一个概念吗?
答:不是。不同,不是同一个概念。
孝道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 包括对父母的孝顺。
2、如果你的父母不好,你应该孝顺父母吗? 具体应该做什么?
回答:
1.首先,恭喜你。 有坏父母是你最大的福气。
1)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面对不好的父母你依然孝顺父母。 你所做的事是世界上最好的事。 你是世界上最有德行的人,非常接近圣人。
2)《弟子规》中说:爱我恨我,当孝顺。
3)“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孝感天。 这就是被告知的内容。
2.如何定义好或坏?
1)圣人孔子曰:无违。 即不违反天道法则。
2)简单理解:凭良心行事。
3)好:有良心就好。
4) 坏:无情。
3、如果父母不好,孩子该怎么办?
《弟子规》:亲人有过失,谏言更新,容颜悦目,声音柔和,谏言不入,欢喜还谏,我从当我哭泣的时候有你,我也不会怨恨。
1)作为孩子,你应该不断地以愉快的方式告诫你的父母。 即使父母打骂孩子,也不应该心存怨恨。 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两次不行、三次不行,那就不行了。
2)如果父母做了不好的事,孩子应该尽力弥补父母的错误。
3、孝道是道德绑架吗? 可以用来等价交换吗?
1、孝道是人性观念和道德标准。
1)孝不孝是个人性格问题,与他人无关。
2)孝不孝是衡量道德高低的标准。
3)用孝来衡量道德是中国文化社会的共识。
2、孝心可以用等价交换吗?
1)孝道,因为它是人性的观念,是衡量道德高低的标准。 决定了“孝”不能平等交换。
2)孝道和母爱是同一个概念。
当母爱、父爱被给予时,父母会要求回报吗? 我想,绝大多数的父亲母亲的爱,是不会由孩子来报答的。
3、孝道是道德绑架吗?
1) 否
2)孝道是衡量道德的标准。 你是否愿意达到标准是个人的事情。 没有人可以绑架任何人。
4、为什么有些朋友认为“孝”是道德绑架?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孝”的道德标准被人们放大和利用,利用舆论的压力来达到某种目的。 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1、因为“孝”是社会公认的衡量道德的标准。
2、被绑架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社会按照“孝”的标准来评价每个人。 这是社会施加给个人的一种压力,类似于考试的压力。
3、所以,其实我们都被道德评价的压力“绑架”了。
5. 为什么中国文化重视“孝”? 西方文化没有“孝道”的概念吗?
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承认人性中含有:利他主义,即回报父母养育之情。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 因此,反馈是人类情感的本能。 中国文化用“孝”来表达这种情感。
2)西方文化也旨在引导人们:利他主义。 我们称上帝为父亲,并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和兄弟姐妹。 我们应该彼此相爱,用亲情引导利他主义。
3)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都引导人们的利他主义。
4)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以回馈的本能情感为指导。
西方文化以兄弟姐妹的血缘关系为指导。
6. 西方文化中有“利他主义”的同义词吗?
答:是的。
基督教提倡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 该教义教导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每个人都是兄弟姐妹,应该彼此相爱。
7、如果你的父母用所谓的孝道绑架你,你该怎么办?
1、首先恭喜你。 有这样的父母是你的福气。
2.为什么这么说?
你的父母强迫你孝顺。 懂得“孝”的真谛,就是促使你提高道德,懂得做人的道理,获得更多的健康和幸福。 这样的父母是你宝贵的人,你应该珍惜他们,孝顺父母。
3、《二十四孝故事》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你可以学习舜帝的做法。
4、孝顺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事。 你是世界上最有德行的人,非常接近圣人。
【《为“孝”正名》:孝是什么?孝要怎样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