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阅读、分析文章或指导写作非常有用。 因此,鲁迅说:
“分类有助于理解文章。”
从历史上看,随着创作的增加,风格分类变得更加复杂。 三国时期,曹丕的《精华论文》将文章分为奏疏、论着、碑文、诗词四类。 分类非常粗略,尤其是排除了大量的叙述。 西晋人陆机所著的《文赋》,将文章分为十体,比《论文》更为完整。 南朝梁太子萧统编撰了《文选》,后人称《昭明文选》。 《文选》不选经典、学者、史书的文章。 “选集”
采用当时流行的“文与文有别”理论,不选“文”(没有文采的文章),只选“文”(有文采的文章),并将入选文章分为三十八类。 和许多细节。 《文选》影响很大,但其分类缺乏逻辑,分类标准各异,段位明显有些繁琐。清代姚鼐编着的《古文辞典》,只付钱重视古文,将所选古文作品分为散文、序跋、奏疏、书信、赠品等。
序、谕、传、碑文、杂记、铭文、颂词、诗词、悼祭等十三类。 《中国古词分类》中的分类仍然缺乏逻辑,内容与形式相互交织。 这不是一个科学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进行文体分类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细节也有所不同。 我们在对古文进行分类时,不仅要考虑文体本身固有的形式和表现特征,还要考虑文章的适用范围、历史因素等。 比如,古代的分类方法影响深远,我们要充分爱护。 古代描述各文体差异的著作中,以吴娜的《文章体例》和徐师曾的《文史名变》最为完整。 《文体》分析五十九类文体,《文体名经》分析一百二十七类文体。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首先将中国古典风格分为六大类,然后对每一类进行详细介绍,并将流行的古代风格名称融入其中。
文言体六大类是:古文、韵文、骈文、韵文、戏剧、小说。 古文、韵文、骈文在古代是正统的文章。 韵文、散文与体裁、戏曲、小说混杂在一起,在古代并不高雅。 古代正统学者鄙视歌剧、小说、说唱作品等通俗文学。 事实上,古代作品中也不能忽视戏曲、小说、说唱作品等通俗文学。
第一类:古代文学。 文言文就是普通的文言文,不讲究韵律、排比。 《经、史、子、集》中的著作多为古文,通篇、论述、抒情文、实用文等均属古文。 《中国古词分类》所归入的散文、序跋、奏疏、书信、序言、传记、金石、杂记等,都是按其应用类别划分为古文的细目。 这些细致的作品要么注重议论性的抒情,要么注重叙事性的阐释。
(一)以议论、抒情为主的,包括散文、序跋、奏疏、书谈、序、令等。 “论辩”是论证或分析事物的文章,如:贾谊的
柳宗元的《论郭琴》和《同业封地编》。 《奏议》是向君主陈述事务的文章,如晁错的《论归素书》。 “序”,又称“旁白”,其作用是概括全书的主要意思。 一般放在书前,也可以放在书后。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序》、许慎的《说文解字书》。 “后记”同序,但放在一本书之后,有时只是读后的反思。
“赠序”由序言演变而来,是赠品文章,如:韩愈的《董绍南序》。 圣旨是皇帝颁布的命令,如:汉武帝的《轮台沼令》。
“书”指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仁安》、白居易的《致元九书》。
“说”指讨论,常对某事发表意见,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2)注重叙述性阐释的包括传记、碑文、杂记等。传记主要描写人物,如:司马迁的《史记·莲林列传》、柳宗元的《段太尉轶事》等。 有的传记是故事或寓言,如李朝伟的《刘毅传》、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 《碑记》评述人物或事件的始末,多刻在碑上,如柳宗元的《箕子碑》、《永州铁录卜志》等。 “杂记”可以描述场景、事件或感受。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塘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描写场景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文章大多是事件笔记或反思。
第二大类:韵文。 韵律类别包括各种韵律诗,包括诗歌、其他韵律和流行歌曲。 韵律类诗歌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体裁。诗歌有不同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
种类。
(一)自由体诗:古代自由体诗是指广义上的古诗,包括一切不讲究句数、词数、韵律等韵律的古诗。 狭义的古诗仅包括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本问题采用广义古诗的概念。 广义的古诗包括:①《诗经》以及源于《诗经》的四言诗、杂诗。 例如:曹操的《旦歌行》是一首模仿《诗经》的四言诗。
②楚辞体诗。 楚诗起源于楚歌。 以突出的“夕”字为标志,或一两句中有一个“夕”字。 内容和技巧都很浪漫。 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 ③词赋源于楚辞。 喜欢阐述、夸张,多用四字句。 虽讲究韵律,但句式结构自由,可与散文句混用。 事实上,这几乎是一首散文诗。 例如:汉武帝的《秋风词》、陶谦的《归来词》、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王灿的《登楼赋》、杜牧的《阿房宫赋》。 ④乐府诗。 乐府诗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在民间流行。 例如:汉代的《十五出征》、南北朝的《木兰辞》等。 ⑤狭义的古诗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例如:汉末的《古诗十九首》、蔡文姬的《悲愤诗》、曹植的《七步诗》、陶渊明的《归园田野》、杜甫的《 《上京至奉贤颂帝五百言》等,都是著名的五言古诗; 岑参的《白雪阁送吴知县回京》,李白的《金金酒》,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歌》,韩愈的《山石》等,都是著名的七言诗。 。 说说古诗词。
(2)格律诗。 格律诗是讲究句数、字数、格律的古诗。 包括:①现代诗,起源于南朝,成熟于唐代。 它是后来产生的,所以称为近体。 四句的叫绝句,必须平衡; 八句以上的称为押韵诗(八句以上称为“正诗”),必须平衡、平行。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五言绝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七言绝句,王维的《终南山》是五言押韵诗,李商隐的《晋》 《瑟》是一首七言押韵诗,杜甫《风速》中的“书在船里我怀里”就是安排的节奏。 ②词。 词是产生于隋末唐初、形成于中唐、盛于两宋的新诗体。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
《怀古》,辛弃疾《永玉乐·京口北固阁怀古》。 ③曲。 包括小订单和成套订单。 《小令》是一首乐曲,这套曲子是由多首同一曲调的乐曲组成的。 每首作品都是一首短诗。 例如:据说马致远写的小序《天镜沙·秋思》和隋景臣的集《半社跳哨编·汉高祖还乡》作为文体名称
“词”、“曲”是指受现代诗歌影响但又有别于现代诗歌的诗歌体裁。 现代诗歌格式规整,“词”和“曲”均源于民歌歌词,且多为长短句,句型各异。 “词”和“曲”都与音乐密切相关。 刘熙载《艺术概论》说:“词是乐的词,歌是词的乐。
“词”、“曲”的出现是汉语发展变化的产物。 音乐可加衬词,语言比词更通俗。 歌曲可分为“北歌”和“南歌”。 “北曲”起源于元代北歌,元代流行旦,故称“元曲”。
“南曲”源于元代南歌,流行于明代。
(3)其他经文。 例如:以劝诫、警告为目的的《箴言》,以自我警示为目的的《铭文》,都是押韵的一种。 《左传·襄公四年》所记载的古《玉志》和刘禹锡的《洞室铭文》都是著名的碑刻。 《中国古词汇编》中归入的“颂”、“抄”、“悼”作品,有的是普通古文,有的是韵文。 “赞”是对他人的赞扬和赞扬,“碑”是对朝廷的文武功绩或死者的功绩进行评论,“悼”是对死者的哀悼。
(4)流行歌曲。 歌诀是一种韵文实用课文,是为了方便学习者背诵和记忆而编写的知识读物。如:儿童识字启蒙教材
《千字经》、《百家姓》、《三字经》、中医入门书籍、《药性三字经》、《药性赋》等。
第三大类:骈文。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又称“骈文”、“四六文”。 “平行线”
“两”字的本义是两匹马并驾一车。 “两”字的本义是配偶,引申义都是成对的。 骈文的基本特征是注重通篇对仗,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句子结构上,通篇句子对立,四字句、六字句。以人物句为主; 其次,在音韵方面,对仗要求上句(句)和下句(对联)平衡、对立; 第三,在修辞方面,要求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典故的运用。 比如《滕王阁序》中的一篇文章:
时值九月,序属三秋。 水去则寒潭清,烟凝暮山紫。 我正在路上去参观崇阿的风景。 游皇子常州,寻仙人旧阁。 山峦叠翠,苍天耸立; 飞阁流丹,下方无地。 鹤亭、浮珠,是贫穷海岛的挥之不去的记忆; 归殿兰宫呈丘陵山峦形状。 身披绣门,俯视雕兽,山宽山开,江水充满惊喜。 卢彦冲地,钟鼎之家; 迷宫中船只船只,青鸟黄龙的轴线。 彩虹消失在雨中,色彩透过云彩闪耀。 落霞与孤鸮齐飞,秋水成与天同色。 渔舟唱晚,声声穷彭泗岸; 大雁受寒惊,声破衡阳浦。
汉语具有句法灵活、易于排比的特点。 作家们利用汉语的这一特点,将排比的修辞手法发展成为排文的散文体裁。 骈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那时,正是汉语音韵学兴起的时代。 因此,骈文不但讲究句子配对,而且讲究韵律铿锵、层次声调的协调,追求修辞的华丽和典故的运用。 唐代古文兴起后,对句的“骈文”与单行文的“古文”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局面。
骈文的细节与古典散文相同。 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实践文等都可以写成骈文。 《古文辞类汇编》所归之各类文章,如议论、序跋、奏疏、书解、序、令、传、碑文、杂记等,皆可写骈文。 例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几十篇议论文,都是骈文。 尤其是反叛文章(谴责、揭露对方的一种文体)和吊唁文章,多以骈文写成。 例如:孔志贵的《北山一文》、骆宾王的《为徐敬业求情》、李桦的《刁古战文》、欧阳修的《石满情文》等。
第四类:韵文杂文。 押韵散文的文章是散文与诗体的一种体裁。 这种文体最早起源于佛经的翻译,后来出现了说唱兼备的“变文”。早期的“变文”讲的是佛教故事,后来也出现了讲述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变文”,如:《孟姜女之变》
《文》与《伍子胥变文》。 变文直接催生了《诸公调》、《鼓词》、《弹词》、戏曲等说唱文学,间接催生了小说。 歌剧有歌唱部分(韵律)和口语部分(散文)。 小说也常常穿插着押韵。
第五类:歌剧。 中国最早的戏剧大概是唐代的“参军戏”和宋代的“南戏”。 中国古典戏剧成熟于元代。 中国古典戏剧大多是音乐剧和舞剧,既有诗文,也有散文。 诗句部分称为“曲”(唱词),是古典诗词,属于文言范畴; 散文部分称为“白”,基本上属于白话文的范畴。 元代流行的戏曲称为“杂剧”,各剧歌词均用“北曲”。 明清两代流行的戏曲称为“传奇”,每部戏的歌词都用“南曲”。 例如:元代王实甫的剧作《西厢记》、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明代汤显祖的传奇剧《牡丹亭》、洪升的传奇剧《宫女》。清代的《长生不老》,还有孔尚任的传说《桃花扇》。 清代中叶出现的京剧及各种地方戏曲,大都注重“唱”、“做”(舞蹈般的动作、表情等)、“念”(独白、对白)四项基本功。 、“格斗”(武术动作)。 综合音乐剧。 古典戏剧以“曲”为主,故称为“戏”。 戏剧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品种。
第六类:小说。 古代小说包括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有《六朝传奇》、《唐宋传奇》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具有代表作的地位。 白话小说包括宋元方言、明清方言、长章小说。
上述分类既照顾到了今天的概念,又照顾了古代的习惯名称和书写习惯,方便阅读文言文时参考。 但要注意两点:一是文体不断变化,切不可拘泥于分类。例如:“赋”有
发展有四个阶段。 汉赋(又称古赋、词赋)是诗文(以韵为主)的混合体; 六朝骈赋十分注重排比,排比介于古赋与骈文之间; 唐朝的节奏
赋完全押韵; 古文运动后的赋,句式参差不齐,韵律随意,接近于散文。 如今,有些人写白话文,称为“赋”(如《茶花赋》、《珍珠赋》),甚至根本不押韵,这并不是古代的“赋”概念。 其次,各种文体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即使古文、韵文、骈文三大门类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 看某种文体,比如《墓志铭》,前面的“志”是散文,后面的“铭文”是韵文。 又如“祭文”,可以是诗文,如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 但也可以是古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从单篇文章看,《岳阳楼记》虽是古文名文,但大量使用四字句,讲究对仗,常常押韵,明显夹杂着骈文成分。又韵(fu)。
【抒情古文 古代文章进行分类的分类及注意事项,你知道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