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没有法定假日,如今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远不如清明节、端午节,更不用说中秋节和春节了。 事实上,历史上的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饿鬼节并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
重阳节的命名尤其有学问。 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所以《周易》中将数字九定为阳数,也是极数。 所谓九重天,就是指天空中的最高点。 因此,重阳节被称为“重阳节”。 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学家张岱所著的《夜航》也说:“九为阳数,日月对应,故称‘重阳节’” ”。
重阳节的由来与其他传统节日相似。 也来源于古人对神的崇拜和丰收祭祀。
大诗人屈原的《远游》诗中有“重阳聚进皇宫,使十日使者见清京”之句。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重阳节”,也说明当时楚国的宫廷里已经有重阳节的习俗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已成为主要的官方节日之一,并逐渐发展出其独特的节日内涵、饮食、习俗、文化等作为节日。
由于九月初九在数字上具有“九九归一,元始”的独特吉祥意义,加上重阳节祭祖、尊崇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老人、赏秋,重阳节已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场所。 重要主题之一。
不知道有没有关于节日诗歌的统计。 我猜诗词最多的传统节日,除了中秋节,就是重阳节了。 “中秋节刚过,重阳节又到了,露水寒了,寒气又会回来。” 北宋诗人李志毅的《千秋岁·河人》首句,可以看作是文人吟诵节日的侧面概括。
我认为诗人喜欢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题写诗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两个节日都是在秋天。 秋天的季节,有天明的灿烂,也有万物凋零的苍凉。 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碰撞产生的火花,很容易点燃诗人的灵感;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两者都是为了团聚。 节日。 无论是亲朋好友团聚、闲聊宴饮,还是异地旅游表达对彼此的思念,浓浓的节日气氛很容易打动情感敏感的诗人,自然而然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诗歌。
读遍各种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一首诗所描述的景物、记录的事件、所表达的情感有很大不同,但在各类诗词中都能找到一些相似的东西。 这些大概都可以算是重阳节的关键词吧!
重阳诗词关键词之一:菊花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毫不夸张地说,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十有八九都有菊花。 或许古今各地重阳节的习俗有所不同,但菊花绝对是重阳节中绕不开的主题。 重阳节期间,人们赏菊、采菊、簪菊、喝菊花茶、喝菊花酒、吃菊花糕。
本来只作药用的菊花之所以成为重阳节的代表,应该与陶渊明的“东篱采菊”有关。 五六先生为五斗米不肯放弃,以隐居、诗酒、爱菊闻名。 在他的笔下,菊花具有超凡脱俗、坚贞淡雅、宁静闲适的可贵品质。 后世文人墨客仰慕陶渊明的高洁,喜爱菊花。 他们逐渐把菊花视为一种高贵的东西。
重阳节也离不开菊花。 尽管已是深秋,万物萧条,秋意浓浓的时候,却是菊花盛开的时节。 俗话说“我花开百花杀,满城金甲”。 由于喜爱菊花盛开,中国民间甚至将九月称为“菊花月”。
唐代诗人到处写菊,可见当时重阳赏菊的风俗十分盛行。 李白“因招白衣人,笑饮黄花菊,来时不乐,误重阳节”,王维“菊花节不绝,长拜白梁章”,白居易“霜遇旧鬓,三分之一白,菊花露新”。 花是半黄色的。 我惆怅东篱未醉。 明天就是陶家的重阳节了。” 刘振旭(昚,读音shèn,好尴尬的名字……)“菊花节我一向喝醉。 东篱已经醉了很久了。”王吉“忽见黄色的花。 只有吐了,你才知道苏杰回来了。”
到了宋代,情况更糟。 重阳节几乎可以称为赏菊节。 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孟梁录》记载,宋人每逢重阳节,都会“饮酒时置浮菊花、茱萸”。 宋代文人甚至给菊花、山茱萸起了雅号。 菊花因其象征长寿而被称为“延年之客”,而山茱萸因其具有辟邪的功效而被称为“温邪之王”。
宋代诗人在重阳节写下了很多菊花诗。 正如晁不羁所写:“中秋不见月,重阳不见菊”。 对菊花的喜爱已经到了“无菊非重阳”的地步。 宋代人们每逢重阳节,都会在发夹上佩戴菊花。 高兴的时候,他们会“钗满黄菊回家”,“放歌狂饮,钗更满”。 他们不仅头上插满了菊花,手上也插满了菊花; 他们还喝菊花酒。 “黄昏后,东篱斟酒,淡淡的清香盈袖。” “问问篱笆上的黄菊花,就知道它们为谁而绽放。” “一切终究只是一场梦,休息吧,明天黄花蝴蝶还会担心。”
诗歌中重阳节的第二个关键词:登高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见登高作为重阳节习俗的重要性。
登山成为重阳节习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对山有敬畏和崇拜之情。 西汉戴胜所著的《礼记·祭祀》中说:“山林河谷丘陵,能生云,是风雨,妖怪,皆谓神。” ”。
第二个原因与养生有关。 古人认为,根据日地日月运动规律,重阳节是“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的气候。 地势越高,空气就越清澈。 因此,“重阳登高纳清气”已成为民间的流行趋势。 重要的民俗风情。
古时候,三月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都会踏青踏青。 与此相对应,人们在草木枯萎的秋季重阳节登高“说绿”。 这是第三个原因。
当然,其中也不乏神秘而温馨的神话传说: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费长方的仙人,收了一个名叫桓景的徒弟。 有一天,费长方告诉桓景,九月初九,你的家乡汝南将会有一场大灾难。 可以让家人把山茱萸绑在怀里,上山喝菊花酒来解决这个问题。 桓景遵守了法律,果然百姓避免了灾难。 于是,登高就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这个传奇故事载于南朝吴君所著的神话传说妖怪集《续其邪记》中。
有趣的是,古人对于重阳节去哪里登高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人们可以攀登高山、高楼、高台等。
秋天空气清新,天高云淡。 这个季节登上高处,可以看到晴空流云,低处可以看到山水。 站在天地之间,有时感觉自己渺小如尘埃,有时又感觉雄伟如山河。 那时,可以看到山水。 心胸开阔,自然会多一些自豪感,但当然也难免会感到沮丧。
重阳节那天,王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面对“落云孤鸿齐飞,秋水与天同色”的美景,他写道:“天高高低不同,宇宙无边;欢乐无限”。悲伤已经过去了。” 来吧,你就会知道,有很多坎坷。”
杜甫在重阳节写下《登高》,为“古今七韵之首”。 他从“一望无际的长江下,树木沙沙作响”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曲折;
李白在重阳节后的第二天写道:“昨日登高,今日举杯,菊花为何如此凄惨,受这两个重阳节之苦。” 他用采菊之痛来感叹自己政治上的挫折和打击,也无可奈何。 能够借酒浇愁,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诗歌中重阳节的第三个关键词:山茱萸
重阳节除了被称为菊花节、爬山节外,还被称为“山茱萸节”。
山茱萸又名“月椒”、“艾子”,是著名的中药材,具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作用。 可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和食用山茱萸。
古人将山茱萸作为祭祀、观赏、药用、辟邪,形成了山茱萸的习俗。 据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最宠爱的妃子齐夫人,每年初九都会在头上种植山茱萸,以辟邪。烈酒。 据说,这就是重阳节佩戴山茱萸的由来。
自汉代起,重阳节向官员分发茱萸已成为一种制度; 南朝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在马台上大宴百官,甚至用山茱萸作为礼物犒赏全军。 当时诗人楚光羲所写的《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山茱萸吃给六军”就记载了这一点; 唐代不仅免费分发山茱萸,还分发食物。
在菊花出名之前,山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因此在重阳诗词中也广泛使用。
给我印象最深的重阳山茱萸诗是诗人王维的《9月9日缅怀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的我,每逢佳节更加想念家人。 我远远地就知道,当我的兄弟们爬到高处时,只少了一个人种山茱萸树。
此外,杜甫还写道:“明年便知谁健康,醉时细看山茱萸”。 杨恒说:“今天我不忍心看家乡,所以我就和大家强行种下了山茱萸。” 后世大师李渔在《谢新恩》中也写到“山茱萸香飘落,紫菊气飘满庭,晚霞笼罩细雨”。 有太多的事情无法一一提及。
宋代,虽然重阳戴茱萸的习俗已不再盛行,“延寿客”也逐渐取代“温邪主”,但文人墨客在诗词中仍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的痕迹。 。 如潘希白的《大佑·九日》诗中有“红皮质坠,空中捧酒”一句,王迈的《南歌子·谢松菊花糕》中也有“右手为一”句。狗杯,左手笑着拿着螯”。 描述。
在有关山茱萸的诗中比较特殊的,有东坡先生的两首诗。 他以“五台诗案”为时间线,在《浣溪沙·重九旧韵》中为好友告别时写道:“几日可再相见? 不知何年再相见。”仔细看看山茱萸,多读几遍。” 后来,他给自己写了《西江月·重酒》:“黄花吐前莫恨,教红花相扶。酒摊上不必看山茱萸,但钦佩世界的现在和过去。”
东坡先生的态度从“仔细看”转变为“不用看”。 重阳节同一株山茱萸,因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截然不同。 背后的沧桑实在令人心酸。
诗词重阳节第四个关键词:帽子掉落
重阳节没有脱帽的习俗,但在重阳诗中却出现得很频繁。 这还要从“孟佳丢帽子”的故事说起。
相传孟贾是东晋著名文士。 他很有才华,可惜生错了时间,只能在当时的猛将桓温麾下从军。 有一年重阳节,桓温邀请部下登山聚会。 正当他们喝酒的时候,山上突然刮来一阵风,吹走了孟佳的帽子。 孟佳当时已经微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帽子被风吹掉了。 桓温见状,请在场的文士孙胜写一篇文章嘲讽他。 孙升答应后,孟佳竟然写了一篇回帖来嘲讽他。 大家看完孟佳的文章都拍手叫好,一时间成了佳话。
“孟加落帽”之后,后世文人推崇他的风采,逐渐形成了重阳节落帽的搞笑风潮。 重阳节一到,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找个有风的地方吹掉帽子。 即使是那些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不能幸免。
于是,李白写了“醉看风斗笠落,舞恋月留人”,杜甫写了“害羞短发归吹帽,笑盈盈人皆加冕”,白居易写下“玄炎狂舞,笠落,蓝田醉”玉山已成废墟”,就连“下八世”的韩愈也写下“霜风摧残菊花,东坡先生最后总结道:“年年登高,年年丢帽,辉煌依旧”。
由于文人墨客对此太过热衷,“重阳脱帽”简直成了登高重阳、饮酒作文、风流儒雅的代名词。
对于文人在这个重阳节的优雅,我只能说文人真会玩!
其实,重阳节的关键词不仅限于以上几个,还包括尊老、欢聚、送别少年、惜己心、拍技巧等。 每一个关键词都代表着自古以来被人们尊崇和传承的文化。
过去,人们是真诚的,心中有情就会吟诗。 那时世界即将来临,节日里一片喜庆的气氛。 如今,虽然便利发达,时空距离也不远,但不知不觉中,也产生了许多障碍。 就像世界末日一样,节日越来越不像节日了。
那些曾经与节日有关的情调与优雅、怀念与感恩、传承与演变,都在漫长的时空中慢慢消散。
我希望这些冷漠只是岁月暂时的混乱,而不是真正的传统分离。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的命名特别有学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