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早年担任的小官,都是微不足道的。 他真正的政治活动是从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李兴开始的。 李兴是练习生的意思。 监察御史李兴的俸禄很低,但权力与正式设立的监察御史相同。 更重要的是,他更方便与上层官僚交朋友。 同年进士的柳宗元与刘禹锡志同道合,与王叔文一党关系十分密切。 由于刘、刘二人以才华出名,也深得韩愈的赏识。
王叔文虽然说自己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后裔,但实际上出身卑微。 以他为核心的文人群体并非出身达官贵人。 这些新士想利用王叔文对李嵩太子的影响力,通过大规模的政治活动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这引起了与高级贵族、太监的矛盾。 受访者在此只是陈述历史事实,并没有做出任何对错的道德判断。
韩愈出身贵族,鄙视王叔文、王恭,认为他们是都市狐狸、社会老鼠,只懂得拉帮结派。 不过,柳宗元和刘禹锡并没有显赫的背景,皇室党派是他们崛起最便捷的途径。 而这两个人,年纪轻轻就以文采闻名于世,而且比常人还要嚣张。 单纯的监察审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展现自己的实力。
韩愈与刘、刘之间的友谊来自于对彼此文学才华和文学思想的认可,与政治主张无关。 对于韩愈来说,刘二人被皇党吸引是预料之中的事,但这也让他感到遗憾。 二王八司马事变后,他立即写下《雍正行记》,严厉批评皇室。 他还表示,一些年轻官员急于升迁,不惜投靠叛徒,从而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途。 人才被浪费了,真是可悲:
四门庄严、贤淑、俊秀。 算君王、盗贼的亲戚,不算他们的朋友。
郎官清欲名扬天下,荒郡却被迫在荒野诉苦。
湖水浪涛连天而起,野蛮风俗掀起瘴气、祸害。
江粉岭暗淡如冰,我从未见过有两端的蛇。
怪鸟鸣声可憎,毒虫夜飞袭灯。
雄龙的毒刺刺穿股骨和肱骨,服药后肝心崩溃。
靠左右使者的欺骗,是很难的。 小心不要辜负您的信任。 始终保持谨慎。
感觉同事之间的情谊是可以克服的,从参考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并非诬告。 我很遗憾你过去应该受到惩罚。
对于“永贞行”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由于韩愈在二王八司马事变前被莫名贬职,他相信王叔文一行人暗中陷害他。 所以一种解释是,韩愈也把对皇室的愤怒发泄在刘、刘身上,也骂了他们。 第二种解释是韩愈并没有怨恨刘、刘,只是觉得配不上他们。 但无论如何,韩愈对于刘氏、刘氏参加御党并因此被定罪贬职的事,并没有正面评价,也没有试图去理解他们的政治主张的含义。
后一点非常重要。 刘和刘并不是为了升职而升职。 归根结底,他们加入皇家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至于这些政治主张是什么,是否可行,韩愈要么不明白,要么懒得去了解。 “二王八司马”事件是柳宗元一生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 《刘子侯墓志铭》不足三十字。 柳宗元既然这么想升官,那他为什么升官呢? 一定有原因吧? 他有什么政治追求? 我无法从头到尾读完。
也许韩愈故意把柳宗元描绘成皇室的牺牲品来粉饰他。 毕竟王书文和王言在街头已经是臭名昭著了,和他们的关系越清楚越好。 大V韩愈的破棺结论,直接影响了柳宗元日后一千多年的评价。 王安石写道:
……我看向八位统帅,个个都是当世绝世天才。 其中一人被舒文勾引,蒙受冤屈。 至今,欲为君子的士大夫,都羞涩而乐于进攻。 不过,这八人既然身陷困境,与世事无关,往往可以壮大自己,以求名列后世,名字也不会失传。
苏轼《党派论》:
……唐朝的柳宗元、刘禹锡,并不是第一次落入叔文一方。 他们都才华横溢,学识渊博,都成为了名臣。
韩愈想要为柳宗元洗清名声,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但柳宗元真的希望自己的形象从政治运动的领袖变成受害者吗?
【韩愈:柳宗元和王党的关系,挽回柳宗元名誉的可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