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唐代散文大师,也是对宋代作家影响很大的诗人。 人们对他的“以诗为诗”(以散文体写诗)议论较多,却很少关注他“以散文写诗”这一更为突出的特点。
所谓“诗为散文”,是指写出具有诗意、韵味等特征的散文,即化散文为诗(但这并不意味着从西方引进的“散文诗”的新文体)。 当我们说散文有诗意,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有诗意时,它不仅限于写自然风光、抒情小品,或者典型的人物塑造和事件的艺术描绘; 相反,我们也可以用诗的意境和韵味来形容这种情况。 写一篇议论文或批评性文章。 这是韩愈散文的特点之一。
相传伯乐,姓孙名阳,春秋时期秦国人。 他能读马,善于识别千里马。 这原本是《战国策·楚策》中韩明向春申君黄歇讲的故事中的人物。 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也可能是可汗明用艺术小说创作的寓言。 伯乐的典故曾被韩愈多次引用(见他的《荐书》和《遣温朝师到河阳序》)。 可见,由于韩愈自身命运的坎坷,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十分重要。 情绪化。 但公平地说,他的《马》是最好的,也是读者最多的,因为它写得非常像一首诗。
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诉诸形象思维,其创作手法往往以隐喻为基础。 当然,好的诗总是比散文更加微妙曲折,回味无穷。 从常识来看,推理散文基本上都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韩愈的《马》绝对是一篇推理文,但它看起来像寓言却不是寓言。 它用比喻来推理,但又不用比喻来推理。 他所持的论点都是直接陈述的,他不会将自己的个人观点强加于读者。 整篇文章几乎都是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经历,只呈现活生生的事实,而省略笔墨去阐释真相。 这可以说是写诗之道。 更巧妙的是,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助词、感叹词、连接词)来体现一首抒情诗的趣味和意境。 虽然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如果仔细审视,它似乎是一首发展充分的抒情诗。 这种“以诗为文”的能力始于西汉的司马迁(从未有人承认司马迁是诗人),并由韩愈、柳宗元进一步发展; 宋代经欧阳修、苏轼(特别是欧阳修)进一步发展。 达到新的水平。 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古典散文应该关注的新课题。
文章第一句话就是大前提:“有伯乐,便有千里马”。 但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所以博乐山的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或自然界)存在的大量马中获得,然后逐步总结。 因此,过去有人认为韩愈的话是本末倒置、理想主义。 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理的角度来看,他的说法是错误的。 但作为诗歌的语言,它却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警句,是一句充满感情的名言。 因为世界上拥有伯乐这样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太少了。 因此,作者在后面的段落中从前面点出主旨,毫无余地地倾吐出马千里的无限怨气。 正因为“伯乐非常有”,许多千里马不但找不到一般的牧马人,反而“只受辱在奴隶手中”,遭受无知小人的愤怒。 更可悲和令人愤慨的是,这些宝马车成双成对地死在马厩里。 他们的不幸和悲惨结局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当然,结果就是他们睁着眼睛死了。 没有人称这些名贵马为千里马,它们的死自然无足轻重。 “千里不可测”这句话的含义是:没有人对他们表示同情,更没有人对他们的死表示遗憾、悔恨、悔恨和心痛。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已经说得很透彻了; 但事实上,还有很多辛酸和痛苦没有完全显露出来。 看似奔放但内涵却很丰富,但实际上并不详尽(据说写得风流倜傥),也许读者不能接受,但作者并没有把一切都说出来。)抒情诗。
作者重点描绘了“吃(喂)马的人”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 两者的对比,不仅描绘了千里马的压抑与不平,也描绘了不识真才者的无知与暴虐。 没有人为千里马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英雄无处用; 又或者即使他想施展才华,却无处施展自己的力量,甚至到了无法施展的地步。 这样一来,它连普通的马都比不上,又如何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殊功能呢? 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不如“普通马”,其受辱和死亡也就不足为奇,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不仅如此,像这样一匹连“普通马”都不如的千里马,也会因为不能履行职责而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常常无辜地被打(“马不按道驾”,就是打不着的意思)。 合理),待遇当然更差(“吃不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表面上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 但在他心里,这意味着才华不被赏识的人向无知和暴虐的统治者求助是没有用的。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觉得还不够解渴,于是继续用“匍匐而不能解其意”的意思来深入刻画“人”的方面。 这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深刻,而且也表明了作者的感情更加愤怒。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懂马的“人”,而是让他在面对这匹千里马时假装懂,并像可惜一样感叹:“天下本无马!” 这就是“天下无马”的意思! “人”从主观动机上来说还是认为自己是好的。 他不是不想选拔人才,也不是不想寻求和使用人才。 可惜好人好才太少,无处可寻,无处安放:“天下真正的人才在哪里?” 显然,“人”的主体性出了问题,但这种局面的形成却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理想、不理想。 面前是一匹被践踏得狼狈不堪的千里马,他却感叹“天下无马”,认为那不过是连“马”都不如的懦夫。普通马”。 这不仅是一篇精彩的讽刺,更是一篇极其严肃、揪心的话语。 文章的写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作者只是站起来切入正题,以下面三句话作为结语:“呜呜”,结合了“无马”和“无马知识”的矛盾”(“无马”是先天性缺陷,“无马识”)。 “这是人为的犯罪”,尖锐地表现出来,形成高潮,令人极度压抑和沮丧。
典故:相传天上管理马匹的神名叫伯乐。 在人间,善于辨别马的好坏的人,也被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为伯乐的人,本名孙阳,是春秋时期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出色,人们忘记了他的原名,简称为伯乐,一直延续至今。
有一次,伯乐受楚王之托,购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马。 伯乐向楚王解释说,千里马是稀有的,很难找到的。 他必须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他请楚王不要着急。 他会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
伯乐游历了好几个国家,甚至到了盛产名马的燕赵地区,都仔细寻找。 尽管他很努力,但还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好马。 有一天,伯乐从齐国回来。 路上,他看见一辆马拉盐车在陡坡上艰难行驶。 马累得气喘吁吁,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向来和马很亲近,所以他忍不住走到马跟前。 马看到伯乐走近,猛地抬起头,睁大眼睛,大声嘶鸣,似乎要告诉伯乐什么事情。 伯乐立即从声音判断出这是一匹稀有的马。 伯乐对车夫说:“这匹马驰骋沙场,没有一匹马能与之相比,但用来拉车,却比不上普通的马,你应该把它卖给我。”
司机觉得伯乐是个大傻子。 他觉得马太普通,拉车没有力气,吃得太多,又瘦,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伯乐带走了千里马,直奔楚国而去。 伯乐牵着马来到楚王宫,拍着马的脖子说:“我给你找了一个好主人。” 马似乎明白了伯乐的意思。 犹如一座大钟石,直冲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殿。 伯乐指着马说道:“陛下,我给您带来了千里马,请您看好。” 楚王见伯乐牵的马如此瘦弱,以为伯乐愚弄了他,心里有些不高兴。 他说:“我相信。” 你知道怎么看马,所以我让你买一匹马,但是你买的是什么马呢? 这马连走路都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道:“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只是它拉车一段时间了,没有精心喂养,所以看起来很瘦弱。只要精心喂养,它一定会恢复体力的。”不到半个月。”
楚王听了,有些疑惑,就吩咐马夫好好喂马。 果然,马变得越来越强壮了。 楚王骑在马背上,挥动鞭子,却感觉耳边有风吹过。 他一个呼吸的功夫,就已经跑出了百里之外。 后来,马千里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许多功劳。 楚王更加尊重伯乐。
伯乐是古代著名的马圣专家。 当他老了的时候,他的儿子想把这种专业知识传下去,以免失传。 于是他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了个遍。 《唱马经》形容千里马的外貌是“额头凸出,眼突,蹄如酒药饼”。 据此文记载,他是带着经出去“看马”的。
伯乐的儿子将所见事物的形状与《相马经》中描述的人物一一对比,发现了一只大蟾蜍。 他高兴地跑回家,向父亲汇报说:“终于找到一匹好马了,额头、眼睛和书上写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蹄子的形状和书上写的不一样。”书。”
伯乐听后,无奈又哭又笑,对这个善良但不聪明的独子说:“你找到了一匹好马,但它太喜欢跳了,你控制不了它! ”
诚然,天下唯有人才,才能得千里马。 千里马若遇不到“伯乐”,终将被埋没。 ▲
【赏析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