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就凭着身在这座山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身在这座山中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会片面;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须超越狭隘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这首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原文和译文
《西林壁碑记》
宋代:苏轼
横视,侧似岭峰,远近高低不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这座山中。
翻译: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群山连绵,山峰巍峨。 从远、近、高、低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我之所以认不出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身在庐山。
欣赏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的面貌变化,以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 如果是主观的、片面的,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侧视有岭有峰,远近高低不同”,是对游山玩水所见所闻的现实描述。 庐山是一座群山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客根据所在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这两句话概括、形象地描述了庐山千变万化的景色。 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 他们在场景中推理,谈论着山里旅行的经历。 我们之所以无法辨认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我们的视野受到了庐山峰峦的限制。 我们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沟。 这只是部分的。 这必然是片面的。 这两句精彩的句子将整个意境带出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经历、驰骋想象的空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