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作用。
首先,我可以自读古代故事,比如《子不语》之类的。 鬼故事如此精彩,却无人将其翻译成白话文。 当然,即使翻译成白话文,也没有阅读原文那么精彩。 后来我读到《左传》中的“塔之战”,说的是一方追击另一方,然后又读到“花不珠三周”,意思是“绕花不珠山三圈,还追了对方。” 三圈”,笑死我了!太生动了!《哆啦A梦》里的场景!
其次,它可以让你更接近古老的智慧。 例如,“秘密是用来成就事情的,言语是用来揭露失败的”。 当我在《韩非》中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是我做不了什么事情,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时候。 我一听,心中有感:这正是我所说的。 你告诉过我! 这种感受在读《论语》时最为深刻。 但是……难度比故事要大得多。 这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否则只是错误的认识。
第三,对古代文化和汉语有非常直观的了解。
文化就不用说了,文化知识很多,谁能给你翻译成白话呢? 另外,谁知道它的翻译是否正确? 以前我不敢这么说,但是随着时间和学习的深入,我发现网上有些地方,我不敢盲目翻译。 其中大部分是由于译者对古代虚词的理解造成的。 很多时候,取决于一个人的理解、一种翻译,甚至是想象力的问题。
然后是语言。 在学习国学(如朱子)并深入了解文言文后,我发现我似乎对所有的中文词语越来越困惑。 看来我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么多年的学习,读了那么多的书,都白费了——我还是专注于中国哲学。
所以,不深入收藏,就不敢说好汉语。
【国学对我而言,就是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国古代典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