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你知道几个?

更新:02-0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1. 古汉语中“时”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文言量词的使用分析

1、表示名词的数字可以放在名词前(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放在名词后面(与现代汉语不同)。 例如,上例中,“一”放在名词“人”之前,词序与现代汉语相同; “二”放在名词“官”之后,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上也能找到类似的句子:

一艘船总共有五个人和八个窗户。 (《腹语术》)

——全船总共有五个人,八个窗户。

螃蟹有六个膝盖和两个钳子。 (《鼓励学习》)

——螃蟹有六只腿和两只钳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翻译,并且要加量词。

2. 将动词的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为状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还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语序,将状语改为补语,并添加量词。 喜欢:

公输盘九设机攻城,子墨子距城远。 (《工书》)

——公输盘用九次巧夺天工的攻击攻城……,墨子九次抵抗。

齐霁不能一跃十步。 (《鼓励学习》)

——奇极一次不能跳超过十步。

3. 说明形容词的数词放在形容词后面,这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反。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词序也必须改变。 喜欢:

太行、王屋两座山,宽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山,周长七八百里,高数千丈。

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文言文中虚构数词的现象比较普遍。 比如“将军百战而死,十年英雄归来”。 其中“百”、“十”作为数词,表示近似数。 不然的话,很难理解下面的“我们在一起十二年了”。 稍后再说“十”。 多年后,木兰回到故乡。 过了一段时间,她的战友们说,他们已经和她在一起“十二年了”。 那么花木兰当兵多少年了? 事实上,它们都是数字的虚构用途,意思是“很多年”。 一般来说,文言文中“三、六、九、十、二二、百、千、万”等数字的虚构用法较多。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同一个数字有时指实数,有时指虚数。 例如“齐人击鼓三声”(《曹刿之战论》),句中的“三”是实际所指,因为下面的“一鼓使鼓强,而后弱”又三遍而尽”,说明齐人确实击鼓“三遍”。 但在“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中,“三”是虚指,“三人”指的是“几个人”。

那么,如何识别文言文中虚构数词的现象呢?

首先,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对《齐人三鼓》中的“三”和《十年后壮士归来》中的“十”进行了判断。

其次,我们已经知道,文言文中“三、六、九、十、十二、百、千、万”等数字的虚构使用是比较常见的,而且常常指代较大的数量(“三、六、九、十、十二、百、千、万”)。 ”有时指数量少,如上例“三人同行,必有一人为我师”)。 在进行判断时,我们可以用实数来翻译,看看意思是否流畅、合理; 如果不是,则可以被视为错误参考。 例如,“(颜)英闻之,圣人多想就会失去一些东西;愚人多想就会有一些东西”。 (高中1《语文读本·燕子故事2·燕子词千金》)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谁? 他会清楚地记得自己考虑过某个问题的次数并向公众公布吗? 不然,晏子怎么知道“圣人”已经考虑了“千遍”呢? 显然,这里的“千”是一个虚数。

2. 文言译本非常多

从小土丘西行一百二十步,听见竹林中传来水声。

就像人们互相敲击所戴戒指的声音一样,让我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并开辟一条路(穿过它)。 沿着小路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小水池,水格外清澈。

池底是一整块石头,紧贴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滚露出水面。 变成地、鱼、偁、岩等多种不同形状。

绿树、青藤在风中覆盖、包裹、缠绕、摇曳、连接、锯齿、飘扬。 池塘里大约有一百条鱼,它们都像是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水底的岩石上。 它一动不动地站着,突然游向远方,来去匆匆,仿佛在与游人一起欢乐。

向小石滩西南望去,只见溪水曲折如北斗七星,蜿蜒如蛇,一面可见,一面看不见。 溪岸形状如狗牙般参差不齐,无法得知其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池上,周围竹林环绕,寂静而孤独。 我感到荒凉,寒冷入骨,极其安静和深沉。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荒凉,不适合久留,所以我写下了所有的风景就离开了。 与我同行的人有吴武灵、宫古和我的弟弟宗玄。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 一个叫修吉,一个叫凤仪。

(下)老惯例,我在三江镇看潮的时候,居然没有潮可看。 下午,有人大声传道:“今年涨潮了!” 年年都是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与陈章厚、齐世培一同到白阳拜谒朱恒岳大师。 海堤上有人喊着看潮。 我连忙到海堤去看,张侯和石培也相继来了。

(一)站在池塘上,远远望去,潮水像一条线,从海宁涌向池塘。 (潮水)近了一些,(波浪)泛着淡淡的白色,像驱赶着成千上万只小鹅展开翅膀,飞入水中。

渐渐地,又近了一些,浪花(潮水)像百万只雪狮一样,覆盖着奔腾而下的江水,仿佛有愤怒的雷霆鞭打着他们,百万只雪狮聚集在一起,谁都不敢落后。并努力争取第一。 当我们靠近时,海浪像飓风一样逼近,水即将冲上岸边。

围观的人惊慌地后退,跑到池塘底下躲起来。 潮水到了池塘边,用力一击,水花四溅,溅起数丈高,看潮人的脸都湿了。

(潮水)迅速旋转,向右滚滚,被白洋山挡住了。 它咆哮着,好像很生气,用大炮把龙丘瀑布打碎了,(水花)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 (我)看到这样的场景,很震惊。 我坐在那里良久,表情才恢复平静。

老祖宗说:“浙江的潮水是从苟、浙两座山上起的”。 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水更大。 为什么是这样? 孔子说:“十五岁时,好学;三十岁时,懂得礼法,言行按礼而行;四十岁时,博学多才,不被欺;五十岁时,懂得礼法,言行都按礼法办事;四十岁时,博学多才,不被欺瞒。” ,我掌握了自然法则;六十岁的时候,我听从了自然法则。别人说什么,你不用多想就能明白。只有到了七十岁,你才能为所欲为,有任何想法,而不超越规则”。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乱,梦而不学则无”。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何赐谥‘文’呢?” 孔子回答说:“他聪明灵活,好学,不耻于向下人请教,所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就像用土造一座山,只剩一箩筐土就完事了。这个时候我停下来,我就停下来;比如填一个洼地,哪怕只倒一箩筐。”土,如果继续努力,我就会前进。”孟子说:“王不明智,这没什么奇怪的。

即使有一种世界上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在阳光下暴晒一天,冷冻十天,它也不会生长。 我和国王见面太少了。

我和国王接触的次数太少了。 我闭关在家,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就趁机来见大王。 怎样才能让一颗善良的心发芽呢? 比如,下棋只是一个小技巧; 但如果你不专心学习,你就学不会。 本秋是全国最好的棋手。 如果本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就会专心听弈秋的话。 对方虽然也在听,但总感觉有天鹅来了。 飞过去,我只想用弓箭射它。

此人虽然跟着专心之人学习,但是却不如那人。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 答:当然不是。 ”

孟子曰:“笃信书,不如无书。” 我只从《尚书》的“五城”篇中摘取了两三篇。

仁者无敌,天下无敌。 周武王这样一个非常仁慈的人,怎么可能去攻击殷纣王这样一个极其不仁的人,并且流血呢? 古代的人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现在的人读书是为了取悦别人,向别人炫耀。 古代的读书人是为别人做事,宣扬自己的思想,造福社会。 今天读书的人,都是为了根据自己的需要,修德才能做官。

学习就像种植一棵果树。 春天可以赏花,秋天可以采摘果实。 解说如赏春花, 修身养性,如采秋果以宣扬己见。

人年轻的时候,头脑是专注的,是敏锐的。 当他们长大后,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分散。 所以,孩子一定要早点接受教育,好的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七岁时,诵《灵光宫赋》。 直到今天,我每十年回顾一次,仍然没有忘记。

二十岁以后,如果背诵的经文留在那里一个月,就会变得荒凉。 当然,人总有遇到困难的时候。 如果在壮年时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晚年就应该抓紧时间读书,不要放弃自己。

孔子说:“五十岁学《易》,就不会犯大错”。 魏武帝和元乙年老后,读书更加用心。 这些都是从小就勤奋学习的人的例子。

曾子十七岁才开始学习。

3.古汉语“多”、“多”怎么说

1. 许多(与“小”相对):〜许多。 ~人。 寡不敌众~。 ~志诚诚。

2.很多人:听~。 观看~。 组~。 ~众所周知。

3.姓氏。

3.丰富

4. 脚

5.非常

6. 更新

[ 庚 ]

1.改变; 变:~变。 〜改变。

2.经历:少(shào)没什么(你还年轻,没有经历过什么)。

3、夜间报时的旧单位。 一个晚上分为五班,每班约两小时:三班到午夜。

[更]

1. 副词。

2. 更多; 越来越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 然后:~上到下一层。

7. 添加

8. 传统

9. 秘密。

1、事物之间的距离较近; 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间隙很小(与“稀疏,稀疏”相反):〜植物。 厚~。 紧~。 彦~。 这一带的树长得这么茂盛。

2、关系密切; 良好的关系:~朋友。 亲爱的~。

3、精美; 细致:好的~。 好吧~。

4. 秘密:~电。 〜谈话。 〜大约。 机~。 宝~。

5. 姓氏。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你知道几个?】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下一篇:2016年小学语文作文模拟题: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