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12日,中国“数学之神”华罗庚出生于江苏金坛的一个小企业家庭。 华罗庚的父亲华瑞东在当地开了一家杂货店,母亲是一位来自中国传统家庭的贤惠女子。 华罗庚出生时,父亲40岁。 儿子出生后,人到中年的华先生和妻子非常高兴能有一个儿子。 为了祝福儿子,夫妻俩利用当地习俗,将儿子装在两个篮子里。 华罗庚的名字由此而来。 如果你仔细听的话,“罗庚”和“罗康”的发音比较相似。
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小时候勤奋的故事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贫困家庭。 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县城。
小时候,他最想要的就是骑马。 他把一个小木凳绑在一根绳子上,牵着它骑在马上。 他边骑边喊“马嘟,马嘟”。 小凳子至今仍陈列在金坛“华罗庚纪念馆”中。 长大一点后,他会骑在家里小杂货店的柜台上当马,上蹿下跳,时不时模仿大人骑马。 他为此感到非常自豪。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子。 他经常对别人认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提出看似奇怪的问题。 有一次,他到城郊与人玩耍,看见一座废弃坟墓旁有石人石马。 他问年长的同伴:“这些石人和石马有多重?” 同伴答道:“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呢?” 华罗庚不甘心,沉吟片刻,说道:“以后总会有办法知道的。”
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元宵节、船会、庙会等地方。 在这些热闹的地方,他都是不可或缺的。 城东有青龙山,山上有寺庙。 每到庙会,庙里的“菩萨”都会头戴羽毛,身着彩衣,骑着高头大马进城。 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纷纷磕头,祈求幸福。 华罗庚伸直脖子,双手合十地看着“菩萨”,心想:“?菩萨?真的无所不能吗?” 当庙会结束,人们陆续回家时,华罗庚跟随“菩萨”来到青龙山,想找出来看看“菩萨”的真面目。
当他们来到寺庙时,“菩萨”卸下了伪装。 当华罗庚看到“菩萨”乔装成人时,立即跑回家。 回到家,他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以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个骗子。” 父亲立即斥责:“哎呀,真是罪过,小孩子懂什么?” 但他认真反驳道:“我去了青龙山的寺庙,发现菩萨原来是假菩萨,是人伪装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批改的痕迹,而且很乱。 老师一开始很不满意。 后来,经过仔细辨认,老师发现华罗庚在不断改进和简化他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读中学时,就认真思考过传统的珠算方法。 经过分析,他认为算盘的加减法很难化简,但乘法还是可以化简的。 传统的乘法方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把乘法放在算盘上,然后用被乘数来相乘; 被乘数每次乘以被乘数的一位数字,去掉该数字; 使用乘数即可得到最终答案。 华罗庚想:为什么不把每次得到的答案简单地加到算盘上呢? 这样可以节省在算盘上标记乘数的时间。 例如:28×6,先在算盘上划2×6=12,然后退一位数,加上8×6=48,立刻就得到168。 只需要两步。 可以产生结果。 对于除法,也可以转换为逐步减法,以节省更多时间。
华罗庚凭借这一进步和良好的心算,在当时的上海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在数学上肯动脑筋,而且对语文也十分重视。 有一次,老师把文学大师胡适的藏书送给学生们,并要求每个学生读完后写一篇评论。 华罗庚获得《尝试集》。 书中流露了作者倡导白话文写作的自豪感。 他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下了“序”:“自古无成功的尝试,这是方翁之言。” 不必要。 这是我的下一个回合,我自古以来一直在尝试成功。”
华罗庚读后的评论中,并没有表达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诗有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 第一句的“试”字和第四句的“试”字被尖锐地指出来。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一句中的“尝试”指的是第一次尝试。 当然,第一次成功的情况很少见。 第四句中的“尝试”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后的成功尝试,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 意义。 这两种“尝试”单独来看,都是有道理的,但当胡适将两者放在一起时,他就用自己的观念武断地否定了别人(鲁放翁)的观念。 实在是太不合理了! 他说:“胡适的序诗逻辑混乱,根本读不懂。”
尽管语文老师当时很不高兴,但20年后他仍然对著名的华罗庚说:“我很早以前就读过你的文章,并不标新立异。”
正是由于他勤奋思考、热爱创新、不相信权威,华罗庚最终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在数学上多下功夫
高中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退学。 回到家乡,他一边帮助父亲工作,一边继续自学、顽强地学习。 不久,他又染上伤寒,病危。 卧床半年,病虽痊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残疾——左腿关节变形,跛了。 当时,他只有19岁。 在那些迷茫、困惑、近乎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背着双腿练习孙子兵法的孙膑。 “古人的身体和精神还是有残疾的,我才十九岁,我没有理由放弃自己,我要用健全的头脑来代替我的弱腿!” 这就是年轻的华罗庚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方式。 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痛,拄着拐杖干活。 晚上,他在油灯下自学至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这篇论文震惊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 后来,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担任助教。 在著名学者云集的清华校园里,华罗庚在数学系担任助教、旁听。 他还自学了四年英语、德语和法语,发表了十篇论文。
华罗庚糟糕的数学成绩让他警觉起来,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迎头赶上。 于是,一有空闲时间,他就看数学课本,寻找数学问题来解决,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下课后,展示了一道有趣的题让大家做。 题目是:“今天有一个物体,我不知道它的数量。数到三、三还剩下两个,数到五、五还剩下三个,数到七、七还剩下两个。这个物体的几何形状是什么?”物体?” 当其他学生还在苦苦思索时,华罗庚很快提出了问题。 那只手回答:“23!” 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问:“你读过《孙子算经》吗?这是中国的‘余数定理’,传到西方后,就叫‘孙子定理’。”老师问又说:“你自己算过的。 那你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着自己的思考和计算过程:“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个数字是三比三。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3×7+2。 我又算了一下,发现23除以5正好是3,所以23就是我们要找的数!”老师很兴奋!他告诉学生:“华罗庚的答案是正确的,计算思路也完全正确。正确。”从此,全班同学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华罗庚。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讶。 老师的鼓励大大增加了华罗庚的兴趣,他在数学上更加努力。 结果,他的数学成绩直线上升。
华罗庚童年的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学习刻苦。 然而,华罗庚被叫去一家棉花店参观。
有一次,一位妇女去买棉花。 华罗庚正在算一道数学题。 女人问包棉花要多少钱。 然而,好学的华罗庚并没有听到,他又答了一遍计算。 女人惊呼:“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知道有人来买棉花,便说出了价格,女子买了一袋棉花就走了。 当华罗庚准备坐下来继续数数时,发现自己刚才算题的那张纸被一个女人拿走了。 华罗庚现在急坏了,拼命地追。 一个车夫让他开车追他。 终于,他追上了。 华罗庚不好意思道:“阿姨,求你……把纸莎草还给我吧。” 女人怒道:“这是我用钱买的,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很着急,就说:“这样怎么样!我花钱去买。” 当华罗庚伸手拿出钱的时候,女人似乎被孩子感动了! 她不仅没有要钱,还把卫生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华罗庚松了一口气。 回到家后,他又开始盘算……
华罗庚十二岁的时候,中华民国政府已经存在十多年了。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各地兴办学校。 在此期间,华罗庚进入江苏省一所新学校金坛县初级中学。 刚开学,每个孩子都会沉迷于陌生的课本,华罗庚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华罗庚坚持自己的兴趣,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被称为“神童”。
这可能是孩子们的共同特征。 上初中时,华罗庚学习不认真,有点贪玩。 他甚至连数学考试都没及格。 我国著名教育家王维克后来说,华罗庚虽然贪玩,但更擅长快速思考。 他对数学问题解决技巧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
自学成才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父母因家里贫困,无力再供儿子读书。 华罗庚只好辍学回家,帮父亲打理家里的小杂货铺。 但华罗庚不甘平凡,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开始了一条顽强而艰苦的自学之路。
当时,每当小店里来了顾客,华罗庚就帮父亲算算算。 顾客一走,华罗庚就继续解书上的数学题。 有时人们沉迷于计算。 华罗庚实际上将他的计算结果视为客户应支付的付款价格。 时间长了,邻居们开始嘲笑这个愚钝的男孩,称他为“洛杜子”。 他的父亲对这件事非常生气,告诉他不要这样做。 他几次想烧掉数学书,但华罗庚一直抓着书不放。 父亲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有什么办法。
寒冷的冬天,华罗庚在寒风中擦着鼻子,刻苦学习。 结果,他患上了关节炎、严重伤寒,并终身残疾。 1927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华罗庚与吴晓媛女士结婚。 1929年开始,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并受聘金坛中学教员。
1930年,年仅20岁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苏家驹五次方程代数解不能成立的原因》的文章。 这篇文章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 并得到熊庆来的赏识。 熊庆来了解华罗庚的身世后,破例录取了华罗庚。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华罗庚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八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数学天赋。 1933年,华罗庚再次被学校晋升为助教,1935年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师。 一年后,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推荐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在英国的两年里,华罗庚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数学研究上。 为了不浪费时间学习数学,华罗庚甚至放弃了申请学位。 努力工作总会有回报。 近两年来,他的研究成果逐渐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年轻的华罗庚在数学界名声大噪。
报效祖国
当他苦苦钻研数学问题时,1937年,中国开始了近代史上最长的抗日战争,间接拉开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正在英国留学的华罗庚听到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后,感到极为愤慨。 次年,华罗庚怀着报国之志从英国回到中国抗战根据地,在西南联大任教。
中国抗战时期是华罗庚最困难的时期,但他仍然完成了20多篇论文和第一部数学著作《堆积素数论》。 本书已成为数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并被翻译成英、德、日、匈牙利等国文字。
华罗庚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影响。 他顺应潮流,加入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 抗战胜利后,华罗庚于1946年2月至5月应邀访问苏联。当时的国民政府看到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后,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想出了研制原子弹的想法,所以派出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到美国考察。 当年9月,华罗庚、李政道等人离开中国,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伊利诺伊大学担任教授。
1949年,远在大洋彼岸的华罗庚听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民主国家。 华罗庚满怀爱国之心,克服了美国的重重阻碍。 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他带着妻儿回到了刚刚浴火重生、等待重生的新中国。
回国初期,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致力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端数学人才。 陈景润、王源、卢启铿等世界著名数学家都是华罗庚的弟子。 其中,最感人的是华罗庚与陈景润的师生情谊。 1985年华罗庚去世的消息传出后,陈景润不顾病重,坚持到华罗庚灵柩前哀悼、痛哭。
1952年起,华罗庚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短短几年时间,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多次参加国内社会活动,并随科学考察团出国。 随后,华罗庚代表中国数学家出席了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数学家大会。 1958年,华罗庚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率中国科学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举行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协调”国际会议。
1969年,建国20周年,华罗庚发表学术著作《优化问题的研究》。 当时,计算机电子技术刚刚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兴起。 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华老意识到,电子计算机将成为人类生产史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优化科学》一书将人类生产、设计、制造等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带来了突破性的革命性效果。
1978年,华罗庚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自1979年以来,他在世界许多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毫不犹豫地与国际同行分享他的数学研究成果。 华罗庚也受到国际上许多数学家的称赞。
华罗庚一生发表专着和学术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世界数学史上一些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还亲自到20多个省市普及数学方法。 1979年,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来英国讲学。 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女学者来到华罗庚面前敬酒。 突然,她提高了声音问道:“华教授,你回国不后悔吗?” 这里所说的“原文”指的是1950年春天,华罗庚闻讯祖国解放的消息欣喜若狂,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回到了中国。 路过香港时,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写道:“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该回去。即使是为了我们个人的未来,我们也应该建立它。”尽快地。”
“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面对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礼貌地回答:“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点事,而不是为了舒服。”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祖国。” 铿锵有力的回答掷地有声,爱国赤诚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1985年,华罗庚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访问日本。 同年6月12日下午4点,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数理系讲授《理论数学及其应用》时,正当华罗庚准备讲课时,突然死在讲台上。转身接受日本朋友献上的鲜花。 这位为我国数学研究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数学家,完成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
【中国数学之父、人民科学家——华罗庚的前世今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