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四渡赤水河畔:红色故事不断讲下去

更新:02-07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8月24日,采访在贵州省最后一站赤水市结束。 采访队继续沿赤水河而下,抵达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这里海拔最低仅300米。 古蔺是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 第四次渡赤水历时72天,古蔺战斗持续54天。 期间共三进三出,两次渡赤水河。 红军在古蔺取得了“二郎回水战役、太平封锁战役、镇龙山冲锋战役、云庄进攻”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赤水河畔:红色故事继续讲述

当我们到达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馆时,我们在解说员杨平的精彩讲述下,再次聆听了“四渡赤水”的故事。 四渡赤水之战是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在数十万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难险阻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决定性的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政策,驰骋川黔滇交界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动员和歼灭了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人。 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在川、黔、滇交界处的嚣张图谋。 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内六渡三江,在云、川、贵三省作战。 他巧妙地穿插在国民党重兵群的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批敌人,牢牢掌握了战场。 我们主动出击,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讲述红军故事30多年的车胜银

赤水太平渡纪念馆内的一尊铜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铜像上的木凳上站着一名红军战士,木凳上横写着“红军前进”的标语,还有一个提着墨水桶站着的小孩。 旁。

“这个背着墨水桶的孩子,正是太平镇街头的车胜因,车胜因今年94岁了。” 解说员杨平讲述了车胜因的故事。

1935年1月28日,红军在贵州遵义土城战役中失利。 毛泽东决定改变北渡长江的计划,以摆脱追击之敌。 29日凌晨,中央红军从土城、元后镇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境内。 这是赤水的渡口。 当时9岁的车胜寅在太平镇看到了刚刚渡河的红军。

当时,在军阀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赤水河沿岸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 当听说红军要来时,一些不明真相的邻居吓得不敢出门,有的甚至躲进山里。 据车胜银回忆,当红军到达镇上时,一群人在街上飞快地跑着。 后来他们得知,是红军长征先遣队从贵州土城进入太平镇。 然后当大部队到来时,他们开始轻轻地敲门,告诉村民“红军是一支造福老百姓的队伍”。

至今,车胜银还记得红军战士邀请他一起写标语、张贴标语。 一名红军战士首先问他是否上过学,是否识字。 当你知道他已经读过这本书时,请他读一下标语手稿上的文字。

“团结起来,打败帝国主义”、“红军是一支为人民(穷人)而战、帮助人民获得解放的队伍”。 车胜因还记得当年的一些标语内容,但当时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后来,他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了抗日救国的意义。

写标语时,士兵们的墨水用完了。 年仅9岁的车胜寅帮助战士们解决了刮锅底黑灰配制墨水的难题,受到了红军的称赞。

这也是赤水太平渡纪念馆铜像的由来。

车胜银亲眼目睹了红军上街发动群众、分土豪瓜果、架设浮桥渡赤水河等,也看到了红军严明军纪、严明纪律的优良作风。亲民如一家人。 当年,古蔺县有800多人加入红军,参加革命。 这些都在车胜因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86年车胜银从古蔺县供电公司退休后,一直想做点别的事情。 于是,他想到了传承红军精神。 这一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工作单位的大力支持。

从此,在太平古镇高高的石阶上、蜿蜒的街道上、呼啸而过的老黄枣树下,车胜银自愿向游客和群众讲述他亲眼目睹红军长征渡过赤水的故事。河并驻扎太平镇。 、四时的循环、寒暑的来去,这个讲座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89岁时,车胜银主动腾出老宅,在太平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修建了“红色见证”展厅。

跟着杨平,我们来到了车胜银陈列馆,里面有红军用来存放大洋、银元、铜钱等钱币的金库遗址,还有红军在太平搭建的临时金库镇上存放苏联纸币。

墙上的几张照片上,一位头发雪白、精神坚强的老人正在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向游客讲述红军的故事。

“这位是车胜银,今年已经94岁了,不过由于年事已高,从2018年开始,老人就带着儿孙去了泸州市居住。” 杨平说道。

2016年,车胜银因助人为乐被评为“四川好人”; 2017年被评为第五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2018年1月被评为“中华好人”。

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车胜银这位老共产党员,用自己的方式最好地诠释和传承了红军精神。

红军后裔胡景华讲述三枚银币的故事

与车胜银老人的亲身经历不同,太平古镇还有一个人用父亲的故事坚持传承红军精神——他就是红军后裔胡景华。

穿过太平古镇的“太平永镇”牌坊,沿着左侧1米宽的青石板拾阶而上,不到两分钟就到达一座长长的水坝。 这座小坝的顶部是一个简易的彩钢棚。 坝内有一个讲台和十几条长凳。 右侧墙上挂着“红军后裔讲好红军长征故事”的横幅。 这是74岁的胡景华的露天景色。 报告厅。

胡景华刚刚和古镇“老东西”协会的成员们唱完船家号子。 还没来得及休息,他又开始讲述父亲的故事。

胡景华的父亲胡道才后来改名为胡荣庆。 1929年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参加中央苏区的各项反“围剿”行动。 长征结束后,编入红三军团。 红军在遵义整编时,编入中央纵队参加青岗坡战斗。

1935年,青岗坡战斗最激烈时,一枚炸弹在胡荣庆身旁爆炸,他受伤。 因为天黑之前,部队必须紧急撤出阵地,向西进发。 胡荣庆咬牙,跟着部队行进。 经过古蔺、叙永,到达云南扎西后,医生从他的屁股里取出了一大块弹片。 直到他跟随部队回到古蔺太平,他的身体里还残留着一小片弹片。 天气转暖导致伤口感染化脓,他无法存活。 继续行军后,他被迫留在太平与大批红军伤员一起养伤。

红军临走时,胡荣庆所在部队的排长递给他三枚银币,嘱咐他专心养伤。 伤愈后,胡荣庆在太平镇定居。

“无论生活多么困难,父亲都不愿意花掉组织发给他的三块银子,他一直想用它作为回江西老家的路费。” 胡景华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取出了一块红布,上面包裹着一块红布。 就是这三块银元。 银元正面镌繁体字“一元”,背面镌“中华民国三年”。 钱币经过岁月的磨损,依然散发着明亮的光泽。

胡景华说,从他记事起,他就经常看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收藏的三枚银币,发呆。 这一幕给年轻的胡京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父亲去世,胡荣清才将三枚银币交给了胡景华,胡景华才得知了三枚银币的来历。

胡京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也继承了沉重的革命权力。 因为这不是三枚普通的银币,而是沐浴过革命战火、见证了革命友谊、蕴藏着长征精神的革命文物。

1962年,15岁的胡景华成为赤水河上的纤夫,负责喊口号。 赤水河沿岸,船夫号子已唱了数百年。 雄壮的号子是控制船舶方向、保证船舶安全抵港的重要“武器”。

闲暇时,胡景华躺在船头,看着天上的星星。 听父亲的战友、太平舰队姜明万舰长讲述湘江之战、青冈坡之战、四渡赤水河的艰辛、飞越赤水河的悲剧乌江,还有他父亲的一切。

2010年退休后,胡京华邀请社区退休老干部、“老物”传承人冯凯树成立了“老物”协会。 全力保护和传承当地红色文化,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以红军故事和“老东西”协会演出为载体,弘扬红色文化。

“哎,当年,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在太平渡口,带着奇兵四次渡过赤水河。赤水河是一条光荣的河,赤水河是一条光荣的河。革命,赤水河是胜利之河。” 河水潺潺,胡景华唱着船家的号子。

每年,他都会定期组织队员在太平古镇景区为游客和古镇居民表演“船夫号子”、弹奏一首“老东西”,希望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军队通过各种方式。 ,让更多的人学习、感知红军精神。 2017年,胡景华荣获“泸州市最美志愿者”称号,2018年荣获“古蔺县道德模范”称号。

听完胡景华铿锵有力的讲述,我们结束了太平古镇的采访,前往二郎滩古镇。

朱瑞生讲述“红+盐+酒”的故事

二郎古镇位于赤水河中游南岸。 因位于赤水河中游的二郎滩而得名。 二郎古镇历史悠久,商业繁荣。 历来是川盐进入贵州的主要通道。 川、云、贵边境地区所需的盐、布匹等,从合江沿赤水河上游运到二郎滩卸货,由人们运往云贵川边境山区。和马。 二郎滩已成为川、云、贵边境地区的商品集散地。 每天有多达上千名挑夫前往二郎滩搬运“山盐”。

二郎滩渡口是红军第二次、第四次渡赤水河的主要渡口之一。 1935年2月18日,红3军抵达二郎滩。 19日拂晓,红3军团第13团渡过赤水河,猛攻马坪大山的贵州军阵地。 贵州军大败,红军在二郎滩决战取得胜利。 红军在二郎滩开通了贵州军志丹侯爵的“四公”盐号,向贫困群众发放了大量的盐。 19日至21日,红三军等红军主力第二次从二郎滩渡过赤水河,进入黔北。 1935年3月21日至22日,红9军团主力从二郎滩渡口渡过赤水河,重新进入黔北。

二郎滩古镇临赤水河,依山脊而建。 岁月留下的痕迹,见证着小镇的繁华。

在当地文史专家郭毅的讲述下,我们沿着穿过小镇的茶马古道,走到了红军街。 街道两旁,青瓦木屋、庭院一栋栋,古槐、黄枣树相互倚靠。 每一栋房子、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蕴藏着二郎古镇的历史变迁。

沿着红军街走了约400米,郭毅指着面前一处别致的庭院说,这就是二郎镇的“红军故事讲堂”。

小院里高高挂着红灯笼,簸箕装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标语十分显眼。 90平米的小院干净整洁,院外百年黄枣枝郁郁葱葱,成为“院落的女性象征”。 阳伞”。

其实,这里就是“红军故事讲堂”讲师朱瑞生的家。

74岁的朱瑞生是二郎镇人。 他从小就是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的,对于红军路过二郎镇的故事他也有所了解。

朱瑞生曾担任教师,后在郎酒集团工作直至2010年退休。 郎酒集团(全称:四川郎酒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中国名牌酒为主营业务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白酒——郎酒。 郎酒始于1903年,产于川黔交界处素有“中国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畔。 从“旭质酒厂”、“汇川枣坊”到“集艺枣坊”的“汇杀郎酒”,已有100年的历史。

举世闻名的“郎酒集团”的青花郎、红花郎就产于此,还有非常好的酒洞、天宝洞、地宝洞。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为郎酒酿造创造了自然、纯朴、无公害、无公害的生态环境。

与别人讲述的不同,朱瑞生不仅讲红色文化,还讲二郎镇的古盐路文化、郎酒文化。

“大家都在讲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其他地方有很多共性,但二郎古盐路文化、郎酒文化是二郎镇独有的,应该让大家知道。”朱瑞生说。

朱瑞生说,作为二郎镇人,除了红色文化,他还与另外两种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1902年,朱瑞生的外祖父沿着盐路从陕西来到二郎镇。 他看到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等省的商人云集于此,设店立户,贩卖盐粮、山货。 、烧酒、布料……市场繁荣,商业发达。 于是,他就留在二郎镇做生意,定居在这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房子被拆除又重建。 现在的房子是1988年重建的,从祖父到现在已经有五代人住在这里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我讲红军的故事、古盐路的故事,还是郎酒的故事,都是对二郎镇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我会继续讲下去。” 朱瑞生斩钉截铁地说。

感受古蔺县的红色文化。 无论是太平渡口还是二郎滩渡口,无论是车胜银、胡景华还是朱瑞生,一望无际的赤水河孕育的“红色基因”,让这片热土衍生出一批红色文化传承者,成为“红色代言人”。 “赤水河”,他们将继续讲述赤水河沿岸的红色故事。

今天的推荐

【红军四渡赤水河畔:红色故事不断讲下去】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通用9篇) 下一篇:《弟子规》是教育孩子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