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遍大街小巷的汉服美女,到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华文化培训班,再到各地盛大的孔子大典,再到各学校为18岁学生举办的集体成人礼......有时周末公园里有中国文化朗诵团,一群带着3-6岁孩子的母亲背诵三字经典、千字文字等
在社会上,各种著名论坛也不断推动着中国研究的热潮。比如阎崇年先生讲《百讲》中的清朝皇帝,刘新武讲红楼,易仲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等等。《中国诗词大赛》播出5季,收视率2.76,荣获收视率冠军,深受人们喜爱。
国家政府还加强了中国文化教育。小学有专门的汉语研究教科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中国学者将继续升温。
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呢?
汉学是相对于西方研究的一个概念。
中国文化的名称始于清朝末年。清末,欧美等现代科学等西方研究随着欧美列强的舰船和大炮进入中国。
当时,西方的学问也叫新学,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叫中学或老派。为了壮大军队,富国富强,摆脱困境,西方人提出在西方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有人说,旧学是身体,新学是用"]。
后来,民国时期,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反儒学、反文艺、抵制儒学”的思想文化创新和文革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果,传统的保守势力提议保留国家的精髓。
鲁迅先生写了一篇名为《保存国家精髓》的文章:智时说,保存国家精华,就是恢复旧事物;这位官员说,保护国家的精髓意味着教育国际学生不要剪辫子。
关于“保留国家精髓”的想法
“,胡石说: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国家的精髓,但他们更喜欢谈论"保存国家的精华"......现在很多民族主义政党,又有多少不是那么迷茫无知呢?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谈论国家的精髓呢?要想知道什么是国家的精髓,什么是国家的渣滓,首先要用批判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做一些梳理民族史的工作。
于是胡提出了“梳理国史”的思路。胡石写道:“中国过去的一切文化史都是我们的"民族史",研究这些过去的历史文化就是"民族史",在省内称为"民族史"。“国家历史”一词是最合适的,因为它是一个中性词,没有正面或负面的含义。“民族史”包含“民族精髓”,但也包含“民族败类”。如果我们不了解“民族渣滓”,我们怎么能理解“民族精髓”?
鲁迅先生和胡先生认为,过去中国的所有传统文化史都属于中国研究的范畴。当然,经文和历史的子集是,封建迷信和封建礼仪也是。民族历史既有民族的精髓,也有民族的渣滓。
爱
国、勤劳、敬老爱幼、懂善待人、善待他人等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吸收发扬光大。但是,我们必须坚决摒弃封建糟粕。比如高彩礼、风水大师、算命先生,还有各种所谓的女德班。
【国学热,大概已经热了10多年了,什么是国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