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来说,学界至今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定义。 著名专家众说纷坛,不能就一件事达成一致。 有一句俗话,如中国文人国粹邓石在1906年写的:“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学者?学问是国家的,赖以生存的人是建设国家的人”有国者有学,学者学之,国之学为国用,国学为国之自治。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宽泛,但他主要强调国学的实用性。 这种解释并不能完美解释中国研究的定义。 也许,我们需要学习其他类似的词汇来理解“中国研究”这个词。
与国学意义相近的名词有国粹、民族遗产等。 “国粹”这个词,似乎夸大了中国学术完全是国粹的意思,也似乎意味着选择国粹,彻底抛弃其他不那么国粹的部分。 因此,人们觉得这个词不太合适,就重新命名了。 为“国家遗产”。 胡适说,所谓“国粹”,包括中国过去的一切历史文化,包括“国粹”和“国粹”。 对这些历史文化的研究称为“国学”,简称“国学”。
但已故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曹伯涵认为,“国学”一词不太合理。 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专门的中国研究。 我们所说的国学,从内容上来说,就是哲学、文学、历史等,如果把它的外延也包括在内,无疑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命理学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被视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
因此,我们只能暂时给国学这样的定义: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 当然,即使有这样的定义,我们目前还不能将其视为“中国学”的准确定义。 一切只有待国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后才会明朗。
【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说的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