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丹歌行》的结尾写道:山不嫌高,海不嫌深。 周公吐食,天下归其心。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奸臣,曹操对周公有着无限的敬佩,甚至希望他能像他一样,帮助国家、帮助国家,成为一个忠臣、良相。 可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把他推向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最终落下了历史的骂名。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古今德高望重的大臣——周公。
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在其父周文王时期,周公以孝闻名,常与父兄一起处理政务。 周武王统治时期,周公、姜子牙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无论是军事上的大事还是简单的事情,周武王都会与他商量。 毕竟兄弟打虎,就像父子上阵一样。 周武王对弟弟并没有提防,对他的信任是无与伦比的。
周武王日夜筹谋推翻商纣王,经常向周公请教。 周公常劝周武王尊重天命,尊德仁慈。 后来,周公还帮助周武王与孟津诸侯结盟。 八百多个诸侯前来攻打商纣王。 可见商朝不得人心,也说明周武王已经得民心了。 最后,周武王认为时间还不够,就继续回国等待。
然而,商纣王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还是个酒肉醉汉,纵情酒色,国家腐败至极。 于是在周公的帮助下,周武王率兵攻打不道德的商朝,终于成功了。 周公也凭借着自己的功绩,成为了周武王手下最有权势的人,万人之上。
不幸的是,繁重的政务压垮了周武王,周武王在周朝建立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当时,即位的成王还处于襁褓之中。 考虑到国家整体利益,周公暂时即位处理朝政。 但嫉妒无处不在,所以关叔等人嫉妒周公的势力,纷纷散布谣言。 周公不畏流言,依然忍辱负重,耐心向众人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承诺等成王长大后,一定会重回国政。 于是周公一方面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另一方面又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 另一方面,他继续清理商朝的残余势力,继续扩大商朝的疆域。
后来管叔等人见谣言不能害纣公,便铤而走险,勾结商纣王的儿子公然造反。 周公亲自率军征讨,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 他还趁机收复了许多地区。 过去效忠于商朝的小国纷纷投降,归附周朝,极大地扩大了周朝的疆域,稳定了秩序。
为了维护新周王朝,加强对国家的统治,周公提出迁都洛邑(今洛阳)。 同时,大批商朝权贵被迁至此地,加强控制。 同时,在都城周围分封了一名忠诚的臣民,保卫京城。 与此同时,封建国家实行了新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度,所有土地都实行统一规划和组织。 这些措施极大地加强了周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由于成王年幼,周公有时背着年轻的成王坐政。 同时,他到处寻找人才来帮助治理国家。 有时我吃饭的时候,听到有人来看我,我赶紧吐掉嘴里的食物,出去迎接他。 有时我洗头的时候,有人来看我,我就赶紧把头发扎起来出来迎接。 这体现了周公求贤若渴的精神。 后人称赞他“饭后三浴,饭后三吐”。 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仍警惕人才错失。
同时,为了加强周王的权威,周公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礼乐制度,后世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下,周朝的政治局势已经非常稳定。 再加上成王已经长大了,周公就与成王交换政权,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临行前,周公劝成王要牢记商朝灭亡的教训,珍惜民力,不要骄奢淫逸。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以德治国。
政权回归后,周公回封国告老,三年后病逝。 全国人民都很悲伤,成王也很悲伤。 最后葬于周文王墓地,以示对周公的尊重。 在成王看来,周公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大臣,是周朝的王。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太师公说原创发布。 它有很多内容。 欢迎关注。
/r/FhNyavrEvKfDrb4J90YE(自动二维码识别)
【(李向东)曹操的顾命大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