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原为吴代乐府歌名。 据说,这首歌与《玉树后院花》都是南朝已故大师陈叔宝创作的。 张若虚以此为题,创作了这首深沉、质朴、宁静、生活化的歌曲。 一首呼吸的诗,以月亮为主体,以春、河、花、月、夜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美丽、悠远、扑朔迷离的春月夜画卷,让无数人着迷、痴迷了一个多世纪。一千年。 读者。
唐诗可分为古体诗(古体)和近体诗(格律诗)。 按字数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然而,唐诗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格律诗,包括律诗、诗句。
很难说《春江花月夜》能否盖过、碾压所有唐诗。 至少唐人首先推举了雄伟、飘逸、奔放的李白和沉思、忧郁、格律精湛的杜甫作为诗歌的巅峰。 格律诗的基础是杜甫称他为“圣”; 李白在诗中被称为“仙人”。 后来,中唐韩愈用“李、杜文章长明灯长”这句话进一步锁定了他们二人英雄的地位。
不过,既然《春江月夜》受到不少读者和学者的推崇,并有“一章盖全唐”之说,显然它的名气也不是白白的。 张若虚生活的时代,正是唐初南朝齐梁宫廷诗向格律体演变的时期。 这类宫体诗多以咏恋、花、雪、月以及闺阁、宫廷的恩怨为主。 它们华丽奢靡,旋律优美,辞藻丰富,远离世俗和人情。
《春江花月夜》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宫廷诗内容空洞、格式单调的现象进行了大胆突破。 它借鉴了一些宫廷诗歌的写作手法,但表达了一个关于时间、空间和生命意义的问题。 这是一个宏大而沉重的主题,所以闻一多先生称这首诗是“宫体诗的救赎”。 米之风,这首诗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创新,压倒整个唐朝或许有点高估了。 但不得不说,这首诗超越了以往所有宫体诗的格局。
春江潮涨至海平面,海上明月升起。 闪烁波涛千里万里,唯有春江无月! 河水绕着芳甸流过,月光如雪花般洒在花林上。 天空不知不觉飞起了霜花,亭子上的白沙都看不见了。
河水和天空一尘不染,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 河边谁第一次看见月亮? 江悦什么时候对人发光了? 生生世世生生不息,年年河月相似。 不知江月在等谁,却见长江送水。
白云慢慢散去,翠绿的枫塘充满了忧伤。 今晚谁的家人出轨了? 我哪里怀念明月楼? 可怜的月亮在楼上徘徊,应该在梳妆镜里看到。 玉门帘卷不开,衣服在铁砧上砸烂刷了又回来。 这时,我们面面相觑,却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我希望月光能照耀在你身上。 天鹅飞得又长又快,鱼龙潜入水中。
昨夜梦池落花,可惜仲春未归。 江中泉水已尽,月又西落。 斜月隐海雾,碣石潇湘路绵绵不绝。 不知道有多少人乘月归来。 落下的月亮用爱摇动了满江的树木。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风景,第二部分写哲学思想,第三部分写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部分巧妙地合二为一,引起共鸣。 全诗始终以夜月的升落过程为主线,配以江景,紧扣主题,表现出清丽的笔墨,重点表现了春、江、河五景。花、月、夜,诗、画、哲融为一体。 如同一个身体。
诗中处处写景抒情,凡是景词都是情话。 通过描写游子思念妻子的真挚感人的离别情感,以及富有哲理思考的生活情境,表达了一种与六朝完全割裂的宇宙意识。 宫体厚脂腻粉。 全诗意境清晰,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节奏悠扬。
《春江月夜》也摆脱了以往朴素的典范山水诗中“羡慕宇宙无边,哀叹人生短暂”的哲理旧诗。 它也不同于抒发儿女分离情感的情诗。 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的描写,赞叹大自然的美妙景色,歌颂人间纯洁的爱情,展开对游子思念妻子的同情,并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结合起来。生命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从而形成情、景、理、水和谐的意境。
其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山水诗、哲理诗、爱情诗等单一题材的作品。 它刻意将深邃而美丽的艺术世界隐藏在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氛围中,即一种空灵而迷惑的月光之中。 这里意境深邃悠远,语言朴素流畅,令人难忘、流连忘返,吸引读者探索美的真谛。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发展,南朝民歌和七梁韵律,在张若虚的手中,犹如金丹炼成,银瓶破灭,异光乍现,语言韵律,形式化。技能和描述布局,被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唐初,当诗歌发展有些不明朗的时候,《春江月夜》本身就像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照耀着千古,照亮了盛唐之路,催生了盛唐的诗篇。走向诗意国度的辉煌。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孤篇盖全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