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人物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玉、靖安,号官堂、永官,谥钟慈。 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学者; 我国近代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近代在文学、美学、历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学术巨人,国学大师;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都是同乡。 甲骨四殿之一。
王国维嫁入莫家,天生具有潜力、智慧、贞洁。 莫先生死后,其继母为潘先生,生下儿子季明、次明、邓明,女儿东明、宋明、童明(早逝)。 长子王前明于1926年英年早逝。1949年后,三个孩子留在大陆,两子两女去了台湾。 目前在世的是来自台湾的长子王东明和来自成都的五子王慈明。 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子王仲文。 他从事诗歌编辑和注释工作,却被陷害为间谍,最后服药自杀。 1898年维新运动的发起者。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生平事迹
1、失意男孩王国维出身贫寒,自幼苦读秀才。 早年乡试多次落榜,1898年风气转变,他放弃科举。
2、认识罗振宇 1898年,22岁的他加入上海《时事报》,任秘书、校对。 闲暇之余,他到罗振玉开办的“东方文学社”学习外交和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了主持人罗振玉,并于1901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回国。 后来,在罗振宇的推荐下,他在南通和江苏师范学校任教,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之后又埋头于文学研究,开始了他的“自学”阶段。 1906年跟随罗振玉到北京,历任清政府学术部总务处处长、图书馆译员、术语库协韵。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人言》等著名作品。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带着儿女罗振宇以及他一生的三本著作逃往日本京都。 从此,他以清朝遗民的身份生活。 当时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商人哈同的邀请,他回到上海,担任残生明治大学教授,继续从事甲骨文和考古研究。 1922年任北京大学国学系传播学导师。 次年,经蒙古贵族、学士盛云推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立准等人一起,被召任清朝溥仪的“南学辅佐”,工资为五个等级。
3、人生转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 王国维愤愤不平,约罗振玉等前清遗民投金水自杀。 但由于家人的阻挠,他们未能如愿。 1925年,王国维被任命为清华研究院导师,讲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等人),被誉为清华大学“五星聚奎”。 导师、弟子、私塾弟子,充斥着中国历史界一代又一代。
4.巨人的陨落。 1927年,北伐军北上。 听说北伐军枪杀了湖南的叶德辉和湖北的王宝新(王被杀是谣言)。 6月2日,我向朋友借了5块钱,租了一辆人力车去北京颐和园。 昆明湖玉藻轩自行沉没。 在他尸体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 封面上写着:“送西校区十八号王振明老师。” 遗书内容如下:
一个人死了,只剩下五十年了。 经过这件事,就没有必要再受侮辱了。 当我死后,我将被匆匆安葬在清华大学墓的棺材里。 如果不能南返,可以暂时搬到城里居住。 你哥哥没有必要去参加葬礼,因为路被堵住了,他从来没有出去过。 书籍可以委托给陈吾尔先生。 家里会有人照顾自己,也不至于无法南返。 虽然我没有财产可以离开你,但只要我细心勤奋,我就不会饿死。 ——五月初二的“父亲”二字
废帝溥仪后来追赠王国维“忠启”。 王国维为何投河自尽,至今仍有争议。 学界普遍有以下几种论点:“祭清说”、“迫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 陈寅恪在《王观塘先生挽歌》的序言中写道:“你或问观塘先生为何而死,答案是:现代人有东西方文化之论,地域划分是否是自不必说的。”合适与否,就是所谓的异同,优劣无法言说,但可以得到一个假设的意义,意思是:每当一种文化衰落时,被这种文化改造的人一定会感到痛苦。这种文化的表达程度越大,痛苦的程度也就越大,那么他所承受的痛苦就会更加剧烈;既然痛苦已经达到了极深的程度,那么几乎就不是出于自杀来寻求平静了。 ", "我对中国文化的定义是基于白胡同六原则,其义是抽象理想的最高境界,类似于希腊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如果我们用纲要君臣之中,王为李渔,又期待刘秀; 如果用好友记录的话,好友就是李吉。 我们也应该像对待包叔叔一样对待他。 他的死法和他所成就的仁慈都是抽象的理想,而不是具体的人或事。”
据溥仪在其著作《我的前半生》《行在天津(1924年—1930年)》第四章中记载,王国维早年得到罗振玉的赡养,并与他的子女结婚。 然而,罗振宇经常继续这样做。 他向王家提出严厉要求,甚至威胁要解除王家女儿的婚约,这让王国维绝望,自杀了。 然而,这一说法却漏洞百出。 溥仪还听信了别人的话,这并不可信。 毛泽东曾有诗曰:“勿忘昆明池水浅”。 那里的水不深,王国维跳了进去,一头扎到了水底。 事实上,他并没有被淹死,而是被湖底的淤泥和烂草,塞满了他的窍门,窒息而死。 唉,一代读书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五十一岁时就在浑水里去世了。 从他的身上发现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五十年,只欠一死,世事变迁之后,再无屈辱”。 有人说他的“耻辱”在于他为清廷而死,忠于皇帝; 还有人说,他的“屈辱”是因为他与姻亲罗振宇有一些纠葛。 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当时和后来,我都觉得不值得。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取得荣誉
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从事文史哲数十年。 他是中国近代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先驱。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联合创始人建立了相对系统的现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学者是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抒情诗人、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一生著作62种,修订古籍200余种。 (其《遗志》收录有42种,其中以《观堂吉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之终结者、近八十学术之奠基人”。年。”
梁启超称赞他是“一位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的学者”,郭沫若先生则评价说:“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物,就像崔嵬建造的一座亭子,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学问。” 城市要塞上,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人物评价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和文学思想家。 他率先尝试将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文学理论,形成新的美学、文学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巅峰,而且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先驱。 在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一座从古代通向现代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被誉为“中国三百年学术的完成者、八十年来学术的奠基人”。
“一个学者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梁启超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就像一座翠微亭,在千年的老派堡垒上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郭沫若
“近代中国的世界学者中,仅有王国维先生和陈元先生两人。” ——伯希和
“南史学勤奋,但过于相信过去;北史学可以怀疑过去,但知识太简单……能融汇南北之长,而消除其弱点的,是王国维、陈渊。” ” ——胡适
“中国有一本书叫《流沙里的滑落》,已经出版快十年了。如果你要谈国学,那它也算是国学研究吧。有很长一段时间。”开头的序言是王国维先生写的,你要讲国学,他算得上是一个研究国学的人了。” (《不理解的音译》)——鲁迅
“唯有这种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绵延千年,与天地同长,三光明,万古长存。” (《清华大学王靖安先生纪念碑碑记》)——陈寅恪
“王国维的《人言》和《红楼梦评》只有几万字,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比朱光潜的百万字体系还要高。” (《选择、接受与异化——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王友新
【中国近、现代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