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人们订立合同关系时,数量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发纠纷的因素。 于是,人们采用了刻合同的方法,在竹片或木片上用一定的线条标记数字,作为双方之间的“合同”。 这就是古代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合同从中间分开,分成两半。 根据双方协议,双方各占一半。 古代的契约上刻有数字,主要用作债务的证据。 右图是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时期遗址出土的骨契图案。 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采用打结来记录事件、雕刻记录来记录事件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事件的方法。 在中国,直到宋代以后,南方人们仍然用结绳来记录事件。 南美洲的秘鲁尤其有名。 有些民族可以利用绳子的颜色和打结方法准确地记录某些事物。 打结作为一种原始的记事方式,无论是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都只是表达和记录数字或方向的简单概念,是一种表现形式。 ,可以看作是词语出现之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并不能演化为词语,更不能产生词语。 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住某些事物,而不能交流思想,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 所以,不可能通过打结的方式发展成书写。 图片,文字,图片,文字,图片。 由于打结和雕刻的方式不足以记录事物,人们不得不使用其他方法,例如图片来帮助记忆和表达思想。 绘画导致了文字的创造。
唐澜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出现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已经有了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多是动物和人物。这就是词的前身。” 然而,图片能够扮演文字的角色,转化为文字,这只有在“更通用、更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 比如,如果有人画了一只老虎,大家看到都会称它为“虎”; 如果有人画了一头大象,大家看到它都会称它为“大象”。 久而久之,大家都一致认为,像上面提到的“老虎”、“大象”这样的图片,是介于图片和文字之间的,久而久之就被使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画面越来越多,越来越不真实。 这样的图片逐渐向文字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与图片分离。 这样,图片就分为原来的写实图片和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 正如《汉语言文字学》所说:“文字是基于图画的,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的图画,但图画不一定能读懂。后来,文字和图画逐渐不同,差别逐渐明显,而文字不再是图画,而是文字。书写手法不需要写实的描绘,粗略地描述特征,让人们能够理解就足够了。 这是原文。
有一次,当北方的匈奴要进攻中原时,他们先派人送来了一份“战单”。 皇帝打开一看。 原来是“田心得米”四个大字。 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无法解开这个谜团。 皇帝无奈,只好公布了招贤纳士的名单。 这时,宫中一位名叫何棠的官员称自己有退兵之计,皇上紧急宣布何棠要进宫。
何汤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帝说:“天是我的国家,心是中原,米是圣人。天心取米,就是夺取”。国家和国王的王国。” ”皇帝焦急地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何唐说道:“没关系,我自有退路。”说着,他拿起手中的笔,又补充道。四个字各一划,将原信还给某人来了。
率领匈奴大军的元帅以为中原不敢战,拆开一看却大吃一惊,下令部队撤退。
原来,何棠在“天心取米”四个字各添一笔后,就变成了“我未必敢来”。
第二个故事
据说,一对夫妇在家招待两个朋友。 朋友A向女主人敬酒,说道:“酒鬼对酒不感兴趣。” 这是非常粗鲁的。 ” 女主人指着说:“醉汉对酒不感兴趣。 背离了与男主叙旧、喝酒的初衷; 男主也有些不高兴,说朋友A“喝醉了,粗心”,仿佛在批评; 朋友B在旁边玩得很开心,暗示主持人“喝醉了,粗心”。我看完后印象深刻。这就是汉语的魅力。在任何其他语言中,都很难找到如此高超的例子可惜的是,即使学习了,我还是学不好中文,真惭愧!
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相信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更不用说汉语是世界上已知语言中词汇量最丰富、表达方式最生动的。
第三个故事
《石氏食狮史》是赵元任所著的一篇禁文。 全文共九十一个字(含标题九十六个字),每个字的普通话读音是“势”。 《石狮食狮史》这篇短文大家都能看懂,但你读给别人听,他们无论如何也看不懂!
这篇文章是中文最难读的。 如果您想尝试,请准备一杯水和一根小棍子,以免舌头和牙齿受伤。
《石氏食狮史》:
石室诗人石石喜爱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 施施总是看着市场上的狮子。 十点钟,市场里有十只狮子。 正是石石上市的时候了。 他视他们为十头狮子,依靠箭的威力将他们射死。 其藏有十头狮子尸体,适合石室。 石室湿漉漉的,宗族使者擦拭石室。 擦完石室,诗诗开始品尝食物。 吃着的时候,他发现那是十只狮子,而且是十具石狮子的尸体。 这是一个反复试验的问题。
只用一种发音来描述一件事。 除了中文,恐怕没有其他语言能做到。
白话翻译:
《石先生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名叫施。 他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头狮子。
他经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十只狮子到达了市场。
当时,石先生正好到了市场。
当他看到那十只狮子时,他就射箭,杀死了那十只狮子。
他捡起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了石室。
石室被水弄湿了,石先生就让侍从把它擦干。
石室擦干后,他试图吃掉那十只狮子。
吃着吃着,他发现这十只狮子,竟然是十只石狮子的尸体。
尝试解释一下这一点。
汉字不像英文单词有长有短。 让我们看一个英文单词:“大学”。 我们只能从字面上知道它的发音,而不能知道它的含义。 但对于汉字来说却恰恰相反。 比如“湖”字,你先看左边的“氵”,就知道它与水有关。 那么你看右边的“胡”就知道它的读音是h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汉字很有趣呢? 下面我就讲一下有关汉字的知识。 五千多年前,还没有汉字。 人们主要依靠打结、木刻、绘画等方法来记忆事物,但这非常不方便。 相传是皇帝史官仓颉创造了最早、最规范的24个汉字。 最常用的汉字最早出现在商代。 人们把这些汉字刻在兽骨上,后人称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甲骨文实际上并不用于日常生活,而是用于占卜和祭祀活动。 商朝灭亡后,周人在青铜器上刻制甲骨文,后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 由于青铜铭文是刻在比骨头坚硬得多的青铜器上,所以书写起来比甲骨文简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小诸侯国都有了自己的文字系统。 秦朝时期,秦始皇综合各国文字,编成小篆,字形圆润,线条优美。 到了秦代中叶,程邈以小篆为隶书,笔画直,竖长内敛。 秦末王次忠编成楷书,字形方正,横竖线条。 魏晋时期,人们为了书写更轻松、方便,把楷书变成了行书,既真又草,有连笔简洁的行书和雄伟的草书。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字体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20世纪初,人们将繁琐的繁体汉字简化为易于书写的简体汉字。 现在我们用简体中文书写。
仓颉造字传奇
有一次,黄帝的军队与蚩尤的军队打仗。 双方苦战,未分出胜负。 黄帝正要改变策略,让仓颉把战图给他拿来。 仓颉摸了摸,发现自己携带的战斗地图早已丢失。 黄帝又气又急,只得暂时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大臣,怎么会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丢失了战图呢?这是多大的错误啊!” 仓颉回答道:“黄帝,现在的人和事很多,而且还要经常打架,用打结的绳子记录事件,还有刻木牌传令的方式,实在是不好对付。如果再这样下去, ,还会有更大的麻烦。” 黄帝问道:“怎么办?” 仓颉说:“只有一种图画,全世界的人一眼就能明白它的意思。用这种图画画出你想说的话,人们就会做你想做的事。” 黄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说道:“好啦,以后你就不再跟军队打仗了,专门留在这里给我们画画作词吧!”
这下仓颉就难住了。 如何创作图片和文字? 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天,半年的时间过去了。 眼看着已经是冬天了,仓颉还没有想好怎么造字。 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 仓颉一大早就起床,去山里打猎。 他看到山野上都被白雪覆盖了,山川河流树木都被雪覆盖了。 被大雪覆盖。 仓颉绕过一座山,没有看到任何猎物。 正当我准备下山的时候,树林里突然窜出两只野鸡,在雪地上寻找食物。 野鸡经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 随后,又有两只鹿从树林里跑了出来,发现这个人后就逃跑了。 雪地上还留下了另一只鹿的蹄印。 仓颉听得入迷,完全忘记了打猎的事。 他将野鸡的爪印和鹿的蹄印进行比较,发现形状不同。 于是他想,画鸡的爪印就叫鸡,画鹿的蹄印就叫鹿。 世界上任何事物只要画出它的象形图就成为一个词! 想到这里,仓颉心中激动不已。 回到家后,他将自己的想法报告给黄帝。 黄帝听了,笑道:“我说,你是个精明的人,果然如此。好吧!只要按照象形图把天下的山河日月鸟兽画出来,就可以了。”然后我将宣扬世界。” 从此,仓颉每天仰望日月星辰,俯视飞禽走兽、山川河流,创作象形文字。很快,人、手、日月星辰、牛等文字就诞生了。羊、马、鸡、狗都被创造出来了。但是随着象形文字的创造越来越多,它们应该写在哪里呢?写在石尖上很难握,写在木板上太麻烦,写在上面兽皮也不合适,这又难倒了仓颉。有一天,一个人在河边捉到了一只大乌龟,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仔细一看,发现乌龟上有乌龟背上排列整齐的方格,于是他按照乌龟的形象做了一个“龟”字,然后把这个字刻在乌龟背上的方格上,乌龟因为背上的刻字感到疼痛。于是,它就趁无人注视的时候,爬进了河里。三年后,这只背上有雕刻的乌龟又在另一个地方被抓到了。 人们告诉仓颉,龟背上刻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走,反而变大了,变得更加明显了……
从此,仓颉命人捉龟,剥壳。 他把自己创造的所有象形文字刻在龟壳的方格上,然后用绳子把它们串起来,献给黄帝。 黄帝见了非常高兴,命人妥善保管,并赐予仓颉大功。 相传从这个时候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