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描写端午的诗词有哪些,你知道几个?

更新:02-1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诗句】京都深感千年冤屈,忠魂一去不复返。 国亡身亡之后,现在还有什么? 世界上只剩下离骚了。 ——宋张雷《何端午》

译文:赛龙舟的目的是为了深深纪念屈原千百年来受委屈的灵魂。 忠诚的灵魂一旦消失,如何才能回归? 国家灭亡后,现在还剩下什么? 唉,世间只剩下永恒的离骚之歌了。

【诗句】不唱江南古调。 怨恨难抑,楚河陷入绝望。 ——宋·吴文英《浴兰香·林中玉·淮安崇武》

翻译:请停止唱江南古歌。 那些悲伤悲伤的歌声如何能安慰曲子深深的委屈呢?

【诗】据说曾赠诗给汨罗,如今却如此幸福。 ——宋代赵范《端午诗三首》

译文:据说写诗是为了献给汨罗江,但如今它已无用作为幸福的源泉。

【诗句】曲子冤魂长存,楚国风俗至今。 江亭闲暇之余,可享高雅聚会,醉酒讥讽,无法解愁。 ——明卞公《午时观赛舟》

翻译:自古至今,屈原复仇之气犹存,楚国风俗至今犹存。 闲暇的日子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读《离骚》,却感受不到其中的悲伤。

【诗句】风雨带来黑暗,汨罗无处挂英雄。 ——袁北琼《端午节》

译文:己酉年端午节这天,天神不仁,风大雨大,一眼望去,天昏地暗; 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赛龙舟祭奠古代英雄屈原灵魂的地方。 真的很令人失望。 真可惜!

【诗】独写菖蒲杯,初踏彭城草。 不死于瓯江,舟何厌俯? ——明代汤显祖《滁州午禁赛马》

翻译:我刚从连城郊游回来,家里只买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 我以为我可以这样庆祝端午节。 我很清楚屈原没有淹死在我们瓯江里,那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和金钱来举办如此豪华的龙舟赛来纪念屈原呢?

【诗】曲氏已亡,楚人不能容忍。 无需诽谤,只想屠龙。 ——宋·梅尧臣《五月五日》

译文:屈原投江自尽,楚国百姓哀叹不忍。 没有办法阻止诽谤,只能设法驱走恶龙。

【诗句】彩绿玉粽,香玉白玉球。 ——唐代元稹《夏日诗十首》

译义:“彩溪”是指绑粽子的丝带的颜色; “碧君(yún)粽子”是指包裹粽子的竹叶颜色呈深绿色,即墨绿色的粽子; “白玉球”就是把粽子拆开,叶子后面的粽子洁白如玉。 全句的意思是:翠绿竹叶裹彩丝,白糯米香圆圆。

【诗句】虎符缠臂,端午又到。 门前艾草翠绿,天空苍白,纸鸢翩翩起舞。 粽叶香飘十里,随身带一瓶酒。 龙舟竞渡,人们欢呼雀跃,祭奠江泽民,吟诵皇帝诗词。 ——宋代苏轼《六股令·天中节》

译文:五月,当我们怀着虎符的时候,就迎来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青艾、菖蒲,孩子们在野外放风筝。 人们拎着香粽、酒瓶、肉菜,到河边观看龙舟赛。 河上龙舟竞相,互相欢呼,有人在河边悲壮而大声地吟诵着屈原的《离骚》。

【诗】四时花竞美,粽争新。 ——唐代李隆基《端午三堂宴与臣探神言》

译文:端午节到了,各种鲜花盛开,还有让人尝新的“九粽子”。 九子粽子是九个粽子连成的,有大有小,形状各异,非常漂亮。 大多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夫妇等,因为“粽子”“粽子”与“粽子”谐音。 民间有吃“粽子”得儿子的习俗,故有“九子粽”。

【诗句】粽子馍分成两馍,艾条系危冠。 ——宋·陆游《乙卯冲五诗》

翻译:吃一个有两个角的粽子,高高的冠上插着艾草。

【诗句】樱桃桑菖蒲,买一壶雄黄酒。 ——清代李景山《节门·端阳》

翻译:端午节我买了樱桃、桃子、桑葚、菖蒲,还有一壶雄黄酒。

【诗句】彩线轻缠红宝石臂,小符斜挂绿云鬓。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翻译:你轻轻地把七彩花线绕在玉色的手臂上,把小符印斜挂在发髻上。 即“缠绕彩线”、“挂符篆书”辟邪,后来演变为民间“佩香囊”的习俗。

【诗句】鼓声三响,红旗张开,两条龙跃出水面。 ——唐代张剑锋《赛歌》

译文:随着三声响亮而平稳的鼓声,红旗开路,两艘龙舟如蛟龙般跃出水面,疾驰而去。

【诗句】5月5日下午,赐我一枝艾。 ——宋代文天祥的《端午节》

翻译:5月5日是端午节,你送了我一枝艾草。

【诗句】艾人驱走千门瘴气; 在清澈的水面上赛艇十英里是一种乐趣。 - 对联

翻译:第一联用艾草扎草挂在门上,可以驱走毒气。 这是千家万户的幸福。 第二行在碧绿的水中划行,十里河里满是欢腾的人们。

【诗句】我们对水面上的龙群感到惊讶,却不知道那是木兰船。 ——明卞公《午时观赛舟》

翻译:端午节那天,岸上的人们惊恐地看着龙在水面上嬉戏,殊不知那原来是一条装饰着龙形状的船。

【诗句】年轻人在节日里多情,但年纪大了,就会感慨万千。 他们不遵循艾灸的习俗,而是通过酒和交谈来祈求平安。 ——唐·尹耀范《端午节》

翻译:小时候,逢年过节总是有很多感触。 现在年纪大了,谁还有时间无缘无故地表达很多情感呢? 端午节,我懒得效仿别人挂艾草、驱鬼符的习惯,只是祈祷而已。 望一杯香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诗句】欢声震地,吓得万民斗志全无。 到了金楼西,我获得了冠军第一名。 ——宋代黄尚《缩言木兰花·赛跑》

围观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震慑万千战友的英雄气概。 锦绣的小亭西,夺得冠军的龙舟以第一名的成绩卷土重来。

【诗句】正值沐浴兰花时节,菖蒲与酒共美。 ——宋·欧阳修《渔翁得意五月石榴花》

翻译:这天是端午节。 人们洗澡、换衣服是为了除去身上的污垢和污物。 他们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避免伤害。

以上是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精选词汇的总结。 你都记住了吗? 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感受一下吧!

[快速测试]

1.(单选题)【2023.2.25联考】下列诗词与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是:

A.“金吾不禁夜,玉漏不相催”——寒食节

B.“五彩翠玉粽,香白玉粽”——端午节

C、“今生今夜若不好,明年何处得明月?” - 中秋节

D.“桂花馅包核桃,糯米如井水洗珍珠”——元宵节

【答案】A

【分析】第一步进行文献检验,选择错误选项。

第二步“金乌不能停夜,玉漏不得相催”出自唐代苏巍巍的《正月十五夜》。 意思是:京城已解除夜禁,莫再忙于玉漏。 不要让它一年只发生一次。 元宵节的夜晚过得匆匆。 因此,它描述了元宵节。 这不是寒食节。 项目 A 错误并被选中。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碧君粽彩丝,粳米香白玉球”出自唐代元稹的《夏诗十首》。 诗中“彩绳”是指绑粽子的丝带; 碧君粽子代表的是粽子的包裹。 叶子的颜色是深绿色的,意味着深绿色的粽子。 香精白玉粽是指剥去叶子后,洁白如玉的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因此,它描述了端午节。 选项B正确,被排除。

C条:“今生今夜若不好,明年何处得明月?” 出自宋代苏轼的《阳关歌·中秋月》。 意思是:一生中每一个中秋夜,月光大多被风云遮盖。 难得遇到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是明年的中秋节,我去哪里赏月呢? 诗表达了作者对分离的无奈和不舍。 因此,它描述了中秋节。 C 项是正确的并被排除。

D项:“桂花馅包核桃,井水洗糯米如珍珠”出自清代傅曾所著的《上元竹枝词》。 意思是:核桃仁包入桂花馅,用井水洗净。 把米洗得像珍珠一样。 元宵节又称元宵节、小正月、元宵节、元宵节。 因此,它描述了元宵节。 D项是正确的并被排除。

2.(单选题)【2023.2.25广东】下列诗词中描写的节气或节日都发生在秋天:

A、岁月将至,暮色将至,节日带来新的美好。

B.玉露过节,青阳回应这一刻

C、西北的故乡在哪里? 当你从东南方看到月亮时,它有多圆?

D.端午节的由来是谁说的? 历代传闻他就是屈原。

【答案】C

【分析】第一步是测试文学常识。

第二步是“今年8月15日夜,盆浦沙头水榭前。西北何处故乡,东南月何圆”。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寰亭望月》。 8月15日是中秋节。 C 项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扩展]项目A:“随着岁月的流逝,暮色的开始,节日带来了新的美丽。” 出自唐代李世民的《除夕》。 它描述了除夕夜。 A 项是错误的。

B条:“玉律告节,青日对应时辰。” 出自唐代诗人冷朝阳的《立春》。 描写的是春天。 B项是错误的。

D项:“端午节的由来是谁说的?一直传闻是屈原。” 源于唐代文绣的《端午节》。 它描述了端午节。 D项是错误的。

3.(单选题)【2022.12.17 浙江】下列诗词与端午节有关:

A、京都对千百年来的不公深感悲痛。 忠魂一旦消失,还能偿还吗?

B.但你会陶醉于庆祝节日,不必来讨厌日落。

C、千家万户总是以新桃换旧符

D、天上雾气淡淡,月光当空。 殷汉之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答案】A

【解析】本题第一步考察人文知识。

第二步,“竞渡渡江,深哀千年不平,忠魂一去还复”,出自宋词张耒写的《和端午》王朝。 意思是:赛龙舟是为了深深悼念屈原千百年来受委屈的灵魂,以及忠贞不渝的灵魂。 一旦离开,如何才能回来? 它描述了端午节。 选项A被选中。

因此,选择A选项。

【扩展】B项:“不过重阳节该喝多少就喝多少,也不用爬上去后悔落光。” 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登山记》。 意思是:重阳节只该痛痛快快地喝一杯,不必爬上去后悔。 夕阳。 它描述了重阳节。 B 项被排除。

C项:“千家万户,总以新桃换旧符”出自宋代王安石《元日》。 意思是:旭日东升,照耀千家万户,都忙着换新符。 把它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 描写的是春节。 项目 C 被排除在外。

D项:“天上雾气淡淡月光当空,银汉秋色古往今来”。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七夕》。 意思是: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让今晚的天空显得平静而晴朗。 我感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七夕节和秋天是一样的。 它描述了中国的情人节。 D 项被排除。

4.(单选题)【2022.3.26青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厚、丰富。 下列诗词不符合其所描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A、挥动锦绣,就会看到没有任何框架的明亮光芒——蜀绣

B. 门前艾草绿,天色轻,纸鸢翩翩起舞——端午节

C、以三尺生丝为舞台,十根手指成就一切幽默——京剧

D、金刻是金代流行的习俗,彩剪给人们带来了晋式风格——剪纸

【答案】C

【分析】本题第一步考人文知识,选错选项。

第二步,“以三尺生丝为台,十根指头都用来表达幽默”出自宋代施惠明的《手影戏》,指的是手影戏而不是京剧。歌剧。 说法C是错误的。

因此,选择C选项。

【延伸】A条:“挥动锦绣,无框见光”出自西汉扬雄的《蜀都颂》。 扬雄用“锦布飘扬,刺绣飘扬”来形容青春灿烂的蜀国。 这一幕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扬。 A 项是正确的。

B条:“门前艾丛苍苍,风筝飞舞”出自北宋苏轼《六曜陵天中节》。 确实是一部关于“端午节”的佳作。 选项B是正确的。

D项:“刻金绶带之俗传京人,金代风俗受彩剪启发。” 出自唐代李商隐所著的《人日记事》,其中描述了刻金剪彩的习俗。 D项正确。

5.(单选题)【2021.8.28 湖南常德】下列诗词按照所描述的节日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桃符以笔画,椒酒斜过花。

②九日黄花酒,登高闻之

③将粽子包分成两个包子,艾条扎上危险的皇冠。

④马上就要凉了,暮春即将到来

A.④②③①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答案】B

【分析】第一步是测试文化知识。

第二步,①“笔画桃符,花椒酒流”。 “桃符”是春联的别称。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描写了春节。 ②《九日黄花酒·登高会的味道》中的“黄花酒”就是菊花酒,喝菊花酒、登高是重阳节的活动。 时间是农历九月初九,形容重阳节。 ③“粽包分二馍,艾条扎冠”中,“粽包”和“艾捆”分别是指吃粽子和戴艾叶。 吃粽子、喝雄黄酒、戴艾叶都是端午节的习俗,正值农历五月初五,描述端午节。 ④《将要遇寒食,路上已是暮春》中的“寒食”时间,描述的是每年的寒食节,即公历清明节前一两天。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

因此,选择B选项。

【端午描写端午的诗词有哪些,你知道几个?】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网上关于学习三字经的课程有很多家长在面对的时候选择无从下手 下一篇:(李向东)东风无力百花残有何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