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无标点,通篇文字,此为让今人阅读无障碍

更新:02-1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这是全文的常识。 因此,要整理古籍,以便今天的人能够轻松阅读,第一步就是加标点符号。 我常听说前辈学者训练学生用通俗的文字来给十三经断句。 我在日本指导研究生阅读原始史料。 我最初想用这种方法,把《四系》复印一份,让学生直接翻译成日语繁体中文进行训练和阅读。 我一做完,就发现原文没有标点符号。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极其困难的。 有时他们会由于错误的句子分割而误译。 因此,我必须在课堂上添加一个程序,在其中添加标点符号,然后让学生翻译。

为什么古代文献没有标点符号? 学生们很困惑,向我提问。

我告诉学生,其实古人读书的时候也需要标点符号,这叫句读。 但这种句式阅读一般不会体现在印刷品上,而是被读者标记。

其实古人在阅读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时也有阅读障碍。 最近编《钱塘遗产》,在卷二《清源史讲》中看到一段史料:

宋清初年,赵紫之当政,召朱文公为臣。 文公欣然到来,诚心领悟,并编成讲义,以求进一步发展。 宁宗羲高兴地吩咐了几句。

这里的意思是朱熹经赵汝愚推荐后成为宋光宗的老师。 朱先生非常热心,编撰了许多讲义,呈交光宗。 光宗读后非常高兴,让朱熹把讲义寄来,并附上标点符号,以便于阅读。

郭旭画明朱熹先生像

光宗自幼在宫中接受严格的正规教育。 读当代人写的文字应该不成问题。 但他还是觉得不加标点阅读不方便,于是“订标点”。

这件事还有比较早的记载,可以从光宗绍熙五年十月辛丑的《两朝纲目》卷三下载“是朱熹受命讲学之日”。大学”:

皇帝突然宣布:“我让你写一本小册子来讨论,我进来有多久了?” 奏疏称:“未获通知,不敢冲上来。” 皇帝道:“快进来吧。” 一开始,习就已经写好了。 小册子,我想点开句子看,但又不敢打开。 尚虎道:“你点一下就可以造句了。” 奏折上写着:“请按请帖入内。”

这段原始史料非常有趣,也很了不起。 一是体现了光宗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标点符号; 其次,体现朱夫子不迂腐。 他按照光宗的指示,写完讲义后,想加标点符号,但又担心有损光宗的自尊,这让大臣觉得光宗看不懂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 出于这样的担忧,朱熹推迟了讲义的提交。 直到光宗向他施压,明确要他“点成句,成句”。 朱熹这才自信地在讲义上加上句子,读进稿子里。

武夷书院是伟大儒家、著名教育家朱熹创办的。

光宗对间断阅读的依赖也不例外。 经过一番研究,我看到了宋高宗的例子。 李信绍兴二年秋七月所著的李信传《建炎以来岁录》卷五十六卷五十六有乙丑条目:

当时他想讲《春秋》,就用《左氏传》来评安国。 安国彦说:“现在想经济已经很难了,何必沉迷于文才呢?不如专心研究圣人的经典。” 被夸他好。 安国向朝廷推荐了外相朱桢。

桓国虽然拒绝了高宗的命令,但这也反映出高宗想读《左传》时加标点,所以要求桓国给句子加标点。 早有比南宋高宗更早的例子。

周必达《玉堂杂记》引司马光《日记》云:“黄昏入首尾字,内批:据此修写,四鼓起读,每进句子。” 看来皇帝读的是四六个。 对于以并句为主的圣旨,也必须预先加上标点符号。

桓公雕像

宋以后的皇帝阅读文献时也需要标点符号。 明代于汝吉编《礼部尚书》卷二十二:

在所有著作和笔记中,洪武皇帝下令停止写散文。 不许你效仿四六种旧式。 说话一定要文雅,不犯规,忌恶语,仍用墨水笔圈出句子。

朱元璋或许是一个特例。 他文化程度不高,对文人有一些本能的敌意。 此外,他还受到蒙古白话圣旨的影响。 他不喜欢有文化、浮华的四六篇文章,要求官僚们把公文写成散文。 明初流传下来的圣旨中,有不少是白话体的。 即使是散文,朱元璋也很难完全流畅地读完,所以他在提交之前用红笔要求标点符号。

指点刑罚不仅是皇帝为消除阅读障碍而行使的特权。 古代普通读书人读书时也得加标点符号。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着》卷十一“汉高帝号封公”一文载:

《前汉书·高祖记》赞刘氏为魏从秦所灭,秦灭魏,迁梁都于丰,故周师曰庸池曰丰,故梁迁。 所以,在颂扬高祖时,汉皇帝的血统,起自唐皇帝,下至周,成秦刘。 渡魏东进,为冯公。 冯巩,盖太上皇父。 此案六句皆押韵。 我不知道这首诗是谁作的。 各学者的注释表明,《大地阙》是这样的。 我从小就读过我们班的历史。 六十七十年来,我读了一百遍。 要使用朱氏标点符号,也需要十份。 起初,我不记得高帝的祖先叫冯公。 读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感觉自己这辈子什么都不知道了。 聊的就是这个。 旧书读一百遍也不厌倦。 相信它!

从洪迈的这段亲身经历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人读书时都是自己读句子,然后反复读。

普通学者的阅读习惯并不局限于宋人。 明代徐氏所著的《徐氏笔经》《书集》卷六中记载:

我家乡藏书丰富的前辈是马公敏公森和陈方伯公暹罗。 马公季子能读能守,陈宫侯坤却敬畏,随后便如云烟般散去。 此外,林方伯公茂和、王太师公也喜欢聚在一起写信。 捐给图书馆没多久,所有的书都丢失了。 不过,四公的书上有朱皇的评语和句子可以看,剩下的时间得到它,无非就是一块拱形玉石而已。

其他人对句子阅读的评论对于后续读者来说也是极有价值的阅读参考。 当徐获得朱晃读过、读过的别人的书时,他的高兴是可以理解的。

《荣斋随笔》

前人的标点不仅为后人消除了阅读困难,句读中体现的学术认识对后人也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在弟子们所记录的朱熹言论中,《朱熹语类》卷一百三十中有这样一段话:

王新经虽有其种种好处,但尽一生心血,岂能一无所获? 因为书里有几句是从古文改来的,读起来都很好。 有些人想读一遍这些文字,但想突出其中好的部分。

这是朱熹盛赞王安石经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史料。 通过读王安石的句子,朱熹看到了王安石所说的精髓。

阅读古籍应该是研究古典文史学者的一项基本功。 画圆看似简单,实则困难。 本专业学生应接受古籍阅读训练。 你不能当过去的皇帝,还指望别人读书。 没有这样的基本功,其他一切训练都不是基础扎实的技能。

在古书中标点符号常常会让名人丢脸。 我记得鲁迅说过这句话。 读古书,实际上就是文言文阅读的训练。 由于缺乏努力,即使在阅读或使用带有新标点符号的汇编书籍时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如果新编辑的版本中标点符号错误,您将无法区分并被误导。

新编的古籍标点本,为读者阅读和使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当然,新的标点符号书并不完美,标点符号错误也时常出现,但毕竟有总比没有好。 我们应该对编纂古书的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我们也希望更多有点读能力的专业人士加入到古籍整理事业中来。

从孩子开始,与其大力提倡读经,不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地阅读古籍。

作者为著名学者、日本学习院大学研究员、早稻田大学博士生导师。

【古文无标点,通篇文字,此为让今人阅读无障碍】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下一篇:文言文写就的辞职信,有人感概其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