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难辞别,东风无力花谢。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无题:相见难说》。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描写男女分离的爱情诗。 句中的“别”字作为全文的焦点,描写了一对有情人的离别的痛苦和分离后的思念,表达了极其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政治上的挫折和精神上的苦恼。 作品充满悲情,描绘了悲痛之深,并用神话传说来表达内心对爱人无比的爱恋和深深的思念。 这首诗融入了诗人个人的生活感受。
全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也难说再见”三个字。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相互忠诚、永远联盟的写照。 第五句和第六句分别写了两个人因不能相见而感到冷漠甚至失去容貌的忧郁和怨恨。 我们唯一能期盼的是第七句和第八句的意思:我希望蓝知更鸟能一次又一次地传达爱。
作品原文
无标题
李商隐
相见难辞别,东风无力花谢。
春蚕丝到死才用尽,蜡炬到化为灰烬才干。
晨镜愁满,鬓云却变,夜歌月色冷。
到达彭山的路并不多,青鸟勤勤恳恳地来访。
词注释
⑴无题:自唐代以来,一些诗人在不愿注明能表达主题的标题时,常用“无题”作为诗的标题。
⑵东风微弱,花谢:指暮春时节,花谢时节。 东风,春风。 枯萎了,枯萎了。
⑶丝头:丝与“丝”谐音,用“丝”比喻“丝”,寓意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泪开始干:泪是指燃烧时的烛油。 这是双关语,指的是相思的泪水。
⑸小静:早上穿好衣服照镜子。 Mirror,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云烟:女子丰沛美丽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
⑹英诀:想象的言语。 月色寒冷:指夜色渐深。
⑺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指仙境。
⑻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送信的使者。 勤:友谊真挚、深厚。 访(kān):拜访。
作品翻译
相聚的机会确实难得,分开更是难能可贵。 而且,暮春的天气随着东风即将结束,花儿已经谢了,更让人心酸。 春蚕结茧,只有在死亡时才吐出所有的丝。 蜡烛在泪水般的蜡滴干之前就燃尽并化为灰烬。 女人早上梳妆打扮照镜子时,只担心自己那如云般茂密的秀发变色,青春容颜消失。 如果一个人晚上呻吟而不能入睡,他一定感到寒冷的月亮正在侵蚀他。 对方的住处离蓬莱山不远,但是却没有办法到达,遥不可及。 我希望有一个像青鸟一样的使者,勤勉地替我探访我的爱人。
创作背景
唐代,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教。 李商隐十五、十六岁时,家人送他到玉阳山学道。 在此期间,他结识并爱上了玉阳山灵都关女子宋华阳。 然而他们的关系无法为外人所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充满了无法控制的爱情,所以他只能用诗来写下自己的爱情。 隐藏标题使这首诗显得朦胧、悠扬、深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描写两人的爱情诗。 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欣赏
首联是极度相思引发的深深叹息,在团聚与别离中凸显出别离之痛。 “东风无力,花儿凋谢”这句不仅描写了自然环境,也体现了词人的心情。 物与自我交融在一起,心灵与自然达到了微妙的契合。 这种以景物反映人境、人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比如《夜雨北送》前两句:“你问归期,巴山夜雨涨秋塘。” 第二句既象征了诗人在巴蜀的停留,又反映了客人离开时的无聊。 它同“东风无力花儿无力”一样,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融为一体,赋予情感以可触知的外在形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抒情的情感体现方式。风景。 “告别”二字并不是此刻就要告别,而是指彻底的被迫分离。 以前的诗中有“相见何其容易”(曹丕《燕歌行》)、“相见何其难”(武帝《定都护歌》)等诗句。宋代)等,无不强调团圆之难。 并感叹分离之痛。 李商隐更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难”,所以“难说别”——难以放手,痛苦不堪。 “东风”凸显季节,同时也隐喻人们的相思之情。 因为情感的挥之不去,人就如晚春凋零的春花一样毫无生气。 “难”这两个词包含着不同的含义。 前者的“难”,形容两人走到一起是多么的艰难,是多么的想念和追求; 后者的“难”形容离别的艰难。 双方最终所承受的情感磨难,可见这对夫妻的爱情生活是多么艰难和辛酸。 第二句写暮春伤人。 花朵因春风之力而绽放,但当春风耗尽时,花朵就会枯萎。 花若如此,人无能为力。 诗人在这里借暮春的景象,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的深深的悲伤。
对联接着写“相见难”“别亦难”的感受,更加曲折细致。 诗人用象征手法来描写他的痴情苦涩和对爱情的不悔的追求。 “蚕至死不息吐丝”中的“丝”字,与“丝”字谐音。 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对对方的思念就像春蚕吐丝,到死就停止吐丝。 “蜡烛成灰泪水会干”比喻不能在一起的无尽痛苦,就像蜡泪要等到蜡烛烧成灰才干一样。 对你的思念不会停止,表明依恋之深,但你会一辈子想念她,但也表明没有时间见面,未来无望。 因此,你的痛苦将伴随你一生。 然而,虽然未来无望,但她却爱至死,眷恋一生; 尽管很痛,她也只能忍着。 所以,这两句话里,既有失望的悲伤和痛苦,也有缠绵、燃烧的执着和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但即使在无望中我们还是要追求。 因此,这种追求也带有悲观色彩。 这些情绪似乎循环不息,很难找到它们的线索; 它们也似乎形成了一个多面的立体体,仅从一个角度无法看到全貌。 诗人只用了两个比喻就成功地表达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可见他的联想是非常丰富的。 “春蚕”这句话,首先是把人的缠绵之情与春蚕的不停纺丝联系起来。 也从蚕吐丝到“死”延伸到人情坚定不移的生死。 因此,写有“丝线至死不竭”,赋予了这一形象多种隐喻意义。 南朝乐府西歌《作丝》:“春蚕不应老,日夜常携丝。可惜其渺小身躯已去,一时缠绵。” 其思想与《无题》中的“春蚕”句类似。 然而,这里的春蚕“失去了渺小的身躯又何尝可惜”,是基于“缠绵自然而然”的期待,未来颇为可期。 《无题》中的“春蚕”句却并非如此。 就它所表达的追求精神而言,它所表达的追求是无望的,但它并不关心有没有希望。 情感境界不同,交往也更加曲折。 在李商隐之前的南朝乐府,用燃烧的蜡烛来比喻痛苦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想你如明烛,半夜在天空燃烧”(王蓉《自王出世》)、“想你如夜烛,燃万千”。泪”(陈树达《自从王者出来》)等是的。 “泪未干,蜡炬成灰”也是用蜡烛来比喻,但它不是简单地用蜡泪来比喻疼痛,而是进一步用“泪未干,蜡炬成灰”来比喻疼痛。反映痛苦的感情持续一生,联想比前人更深。 它更加微观复杂,因此图像的背景更加丰富。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情感活动,将难以形容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精彩。
颈联从诗人的体贴和关怀的角度来推测和想象对方相思之苦。 前句描绘了少妇“妆照镜,抚鬓伤己”的形象,暗示了女子的思念和哀伤。 “鬓云变”是指由于痛苦的折磨,晚上无法入睡,以致鬓发脱落,面容憔悴。 这就是六朝诗人吴峻所说的“青鬓在悲愁中变,佳丽在泪中消”(《何笑》《洗麻子六首显古意诗》之意)。 然而,《无题》中的“晓静”一句,却是说早上照镜子时对“鬓发变”的悲伤,是“却悲伤”——仅为此悲伤。 这生动地描述了精神活动的曲折,而不是简单地描述青春被痛苦消耗的事实。 晚上他因疼痛而疲倦,早晨他因疼痛而疲倦。 夜晚的痛苦,是因为对爱情的追求无法实现; 第二天的憔悴和悲伤,是因为爱,是因为对青春的期盼。 总之,对于爱情的憔悴是痛苦的、压抑的。 这种日夜流转的缠绵缠绵的情怀,依然表达着痛苦执着的心曲。 下一句“你应该感到月光是冷的”,用身体上的寒冷感受来体现心理上的苍凉。 “应该”二字是一种猜测和期待的语气,说明一切都是你对对方的想象。 她想象的生动反映了她对爱人的思念之深和理解之深。 直接描写了少妇在寒夜思念相思的凄凉处境。 深夜里,她默默地沉思着,孤单而孤独,感受着月光的刺骨寒冷。 对对方悲伤的细腻描写,表明了诗人对女子的体贴,也表明了诗人感情的深厚。
上联想象得越具体,思念越深,相见的欲望就越会被点燃。 这就是它的内容。 既然没有见到他的希望,他只好请使者殷勤迎接,代他探望。 诗词中常用神仙眷侣来比喻恋人。 青鸟是女仙西王母的使者。 彭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 因此,这里用彭山作为对方居所的象征,用青鸟作为抒情的主角。 使者出现。 这种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局并不能改变“相见难”的痛苦处境。 只是绝望中的希望,未来依然黯淡。 诗已结束,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仍将继续。
这首诗自始至终充满了痛苦、失望、缠绵、执着的情感。 诗中的每一联都是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每联的具体意境又各不相同。 它们从不同方面反复表达了贯穿全诗的复杂情感,同时又相互紧密联系,纵向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情感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种抒情,绵绵绵长,微妙,成功地再现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中的第一、三、四、五句都可以在李商隐以往的诗歌创作中找到类似的描述。 诗人在前人创作的影响和启发下,继承、借鉴。 但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高度的创造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原本相对简单的表达方式转变为更加曲折、生动,以体现更丰富、更深层次的意义。 思想和感情实际上已经摆脱了旧的痕迹,成为新的创造。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以及对意境和表现方法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关于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代诗人。 字一山,别号玉溪生、范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 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他受到排挤,在绝望中度过了余生。 他的诗歌成就很高。 他的许多“历史”诗都是取材于古代,进行讽刺的。 他的“无题”诗非常有名。 精于法决,富有文采,风格独特。 然而,他却遭遇了太多的典故和晦涩难懂的寓意。 有《李宜山诗集》。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