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瀚宇
新的一年还没有充满青春,二月初我们惊喜地看到草芽。
白雪来不及春天,所以它飞过花园里的树林。
翻译
即使到了新年,我们仍然看不到芬芳的花朵。 直到二月初,我们才惊喜地发现小草发芽了。
白雪也觉得春天来得太晚了,所以她故意化作花朵,飞翔在庭院的树木之间。
评论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花:一般指芳香的花朵。
楚:刚才。
惊:新奇、惊喜。
怀疑:怨恨; 怨恨。
因此:故意的。
欣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在平凡的风景中别出新意,巧妙别致,别具一格。
“新年还没有开花,但我们很惊讶在二月初就看到了草芽。” 新年是农历正月初一。 这一天是立春日,因此也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过年还没有芬芳的花朵,这让在漫长寒冬里期盼已久的春天的人们无比焦急。 “都”字就流露了这种急切的心情。 “惊喜”这个词是最有趣的一个词。 描写了诗人在焦急的期盼中终于看到“春天”的花蕾时惊讶的表情。 另外,“惊喜”二字表达了摆脱冬季寒冷后的新奇、惊喜、喜悦的感觉。 “楚”字蕴含着春天来得太晚、花开得太晚的遗憾、遗憾和不满的情绪。 从作文来看,第一句“青春已无”被压抑; 第二句“草芽初见”,抬高,有起伏。
“白雪来不及春天,所以花园里的花儿飞过树。” 这两句话表面上是有雪无花的意思,但实际的感觉是:人们还可以等待迟来的春天,从二月的草芽来看春天来了,但白雪却等不及了。更长。 它居然飞过树木花丛,把自己装点成春天的景色。 真正的春天(鲜花盛开)的未来固然会让人感到些许遗憾,但飞过树木花丛的春雪不还是给人春天的气息吗! 诗人对春雪飞花的描写主要不是惆怅或遗憾,而是充满了欢乐。 一个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天的景色,那么他就能创造出春天的景色。 这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美妙之处。 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但我不喜欢它”和“我穿它”,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丽和灵性。 这首诗的思想很奇怪。 初春,雪花纷飞,这本来就是“新年无青春,二月初草芽惊见”的原因。 不过,诗人更喜欢说雪花飞舞,因为他们觉得春天来得太晚,所以“从花园里的树林里掉下来”。 来。 这种因果关系的翻译方式增加了这首诗的趣味性。 “飞花”三个字,化静为动,化早春的疏离为仲春的热闹。 一遍又一遍地翻来覆去,让读者眼花缭乱。
第三、四段简赏:运用拟人手法,“苏”、“传”将春天的雪比喻为人,使雪花仿佛拥有了人类美好的愿望和灵性。 同时,春天的雪花穿过树林,飞舞的花朵似乎也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给诗增添了浓浓的浪漫色彩,渲染了欢乐的热闹气氛。 这就是拟人化的妙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815年(元和十年)。 当时,作者韩愈在御史署负责修撰圣旨。 对于去过岭南的韩愈来说,北方的春天来得晚一些,草芽要到二月份才长出来。 作者借鉴岑参《白雪歌》的意思创作了这首诗。
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又名退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汉吏部尚书。 谥号“文”,又称汉文公。 他与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文,拓展文言文的表现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为“八代文学大师之崛起”,明代则视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载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是中国思想中“道家”概念的创始人,是尊儒反佛的标志性人物。
----温故知新,可以读去年的诗----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