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感兴趣的读者有了交流的机会。 我非常佩服民国时代的学者,大家。
我再补充一句,那个时代的留学生,不管是在西方留学还是在东方留学! 学业一结束,大家都渴望回国,愿意成为学术界的大师,而不是想着去哪里当大官或者成为百万富翁。
那真是一个学术氛围极佳的时代! ! !
①王国维:作为满清末代皇帝薄熙来的太师,其学识浩瀚如江湖,为世所罕见。 精通英语、德语、日语等多种语言,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有独特的研究和深刻的见解。 他是甲骨学的鼻祖。
但他最终在51岁时投昆明湖自杀。他的《人言》推荐阅读。
②梁启超:这个大家都熟悉,课本上都有。 1898年维新运动领导人之一。中国近代改良派、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自幼拜师,八岁习文,九岁能写千字,十七岁考中。
他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非常有名,我记得很清楚。 演讲的开场白极其简短,总共只有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启超无识。 然后他向上翻了个白眼,微微点头:但是有一点! 很难听到如此卑微而又如此自负的话语。
梁启超嫉妒自己的才华,最终患上了血尿。 西医给他做手术时,不是把坏肾切掉,而是把好肾切掉。 梁启超也奉劝大家:不要怨医生!!! 我也醉了...
③赵元任:杰出人才,哈佛大学博士。 四大导师中,他是唯一一位拥有高文凭的导师。 其他三人均没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 陈寅恪连学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当然,文凭确实不代表什么,比如陈寅恪出国留学,纯粹是为了求知。)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他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先驱和“中国科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④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诗人,百年难得一见。 他与叶其荪、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载入清华大学一百年史册。 四位哲学家与吕思勉、陈渊、钱穆并称为“前史学四大大家”。
时任清华校长曹云翔本来是先邀请胡适的,但胡适不敢忽视王国维、梁启超等学术领袖的真实存在,于是建议曹校长邀请这些国学领袖。
随后,曹院长聘请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归来的吴宓负责研究院筹备办公室。 随后吴先生将这四位大师一一邀请到清华大学。
由于王国维是老派人物(他应聘去向辞官的伯益皇帝汇报,得到批准后才放心上任),所以当吴宓去请先生的时候,王亦学略,躬身三拜。 一份大礼物,然后就提出了就业机会。 王先生很喜欢这个,就同意上任。
事实上,他去聘请章太炎,只是他自尊心极高,傲慢于世。 他一直与梁启超不和,不愿意与王、梁共事,所以拒绝了。 张太炎是杭州余杭人。 他的故居就在马云父亲的梦想小镇。 这是一座非常优雅的文化小镇,目前正在蓬勃发展。 有机会的话可以去看看。 除了四大之外,还有被誉为中国人类学和考古学之父的李济。 李季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四岁入学,14岁考入清华大学,还拥有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不过,李先生是否也觉得自己没有跻身前五导师之列,有些遗憾呢?
读者们,你们怎么看?
【中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