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月光明亮,大概是地上结了霜的缘故。
抬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
欣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静谧的月夜里思念故乡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在出访异国的具体环境中的一时幻想。 对于一个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来说,白天的奔波忙碌可以冲淡分离的悲伤。 然而,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心里难免会升起一阵阵对家乡的思念。 更何况,这还是月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字,就是地上霜中的“疑”字。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把床前照着的清冷月光误认为是地上厚厚的霜。 “霜”字用得更好。 它既形容月光的明亮,又表达季节的寒冷。 也凸显了诗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凄凉。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动作和表情的描绘加深了思乡之情。 “望”字与前句“问”字相呼应,表明诗人已由茫然转为清醒。 他热切地望着月亮,不禁想到,此时此刻,他的家乡也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这自然就得出了低头思乡的结论。 低下头的动作表现出诗人完全陷入沉思。 而“思”字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家乡的父辈兄弟、亲友、家乡的山水草木、逝去的岁月、往事……无不令人怀念。 “思”字所蕴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明代学者胡应林说:太白绝句都是由文字组成的。 正所谓无心做事,却无事不做。 (《诗搜·内版》卷六)王时茂认为:(绝句)盛唐时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人最为有成就。 李庚子,故居望上。 (《艺园遗存》)怎样才能算自然呢?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然而然地工作而不带任何工作的意图呢? 这首歌《静夜思》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胡先生特意提出来,说古今皆妙。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异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巧优美的修辞; 它只是用一种叙事的语气来描述远方游人的思乡之情,但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人。 对于读者来说。
一个在异国做客的人大概会有这样的感觉:白天还好,但夜深人静时,思乡之情难免会涌上心头; 更何况是月夜,更何况是这样的明月。 秋夜寒风凛冽!
月色洁白如霜,是一幅清秋的夜景。 用霜来形容月光,在古典诗词中也屡见不鲜。 例如,梁文帝萧纲的《旋浦纳凉》诗中有“夜月如秋霜”之句;“夜月如秋霜”。 比李白稍早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月夜》中写道,月亮在天空中流动,不知不觉地飞来飞去。 明亮清澈的月光给人一种立体感,立意尤为美妙。 但这些都作为修辞手段出现在诗歌中。 这首诗的嫌疑在于,它是地上的霜,它是一种叙述,而不是对某个物体的模仿,它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瞬间产生的幻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 不难想象,这两句话描述的是深夜在宾馆里无法入睡,做了第一个短梦的场景。 此时的院子里一片寂寥,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床前,带着秋夜的寒意。 诗人初看朦胧,心情迷茫时,真像大地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但当他仔细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 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他抬头,看到窗前挂着一轮美丽的女子。 秋夜的空间是那么的明亮、清晰! 此时,他已经完全清醒了。
秋月格外明亮,但也很寒冷。 对于独自远在他乡的旅人来说,最容易引发对旅行的怀念,让人感觉客情惨淡、岁月流年。 凝望月亮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遐想的方式,想起家乡的一切,想起家里的亲人。 想啊想,他的头逐渐低下,完全沉浸在沉思之中。
从疑惑到抬起头,从抬起头到低下头,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的生动画卷。
一首四行短诗,写得清新朴素,清晰如字。 它的内容很简单,但同时又很丰富。 理解很容易,但欣赏却很难。 诗人没有说的比他说的多得多。 其立意缜密、深刻,但又是无痕的构成。 从这里,读者不难体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心做事的美好。
【古诗《静夜思》赏析】相关文章:
景野司古诗词赏析01-31
古诗《静夜思》赏析02-22
古诗《静夜思》赏析02-22
古诗《静夜思》赏析02-21
古诗词赏析静夜思02-05
中产阶级古诗词赏析:静夜思02-01
李白古诗《静夜思》赏析02-23
古诗《静夜思》原文及欣赏05-25
唐诗鉴赏:静夜思02-22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