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题中的李宁可能是贾岛的好朋友。 他的生平无人知晓,他可能是一位隐士。
首、二句描述了此地的宁静:“邻居少,草径通荒园”。 这僻静的房子周围没有邻居,杂草丛生,显得有些荒凉。 第三、四句云:“鸟栖池边树,僧月下敲门”。 它渲染了隐居的寒冷,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意味着,到了晚上,水池旁边的树上栖息着小鸟,它们可能已经安静地睡着了。
这时,一位和尚来到僻静处,轻轻地敲了敲门,发出了声音,可能惊扰了树上的鸟儿,于是它们开始叽叽喳喳地叫起来。 贾岛早年出家,也许和尚就是他自己; 或者说,现实场景中并没有飞鸟和僧人,作者只是为了用动来对比静止而写下这些。 加上僧人这个外人的形象,自然会加强宁静超然的氛围。 再加上水池边、月门边的树木意象,更加凸显了家的幽静。
第五、六句:过桥辨野色,移石移云根。 诗人离开僻静的家后,过了桥,发现荒野中的景象不一样了。 远处云朵飘浮,岩石似乎在隐隐晃动。 古人认为云是从岩石中生出来的,“云根”是岩石的别称。 最后两句,“我离开了一段时间,但我又来了,我一定会兑现我的承诺。” 意思是今晚我要离开朋友僻静的家,过几天我就会回来,因为我们已经约定好了一起躲进山林里,我们绝不会食言。 。 全诗似乎是在写贾岛访友的事。 其实重点是为了渲染李宁居所的宁静与幽远,突出隐居者的感受。 据说贾岛写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很辛苦的。 是用“和尚敲月门鼓”还是“和尚推月门”呢? 他一直在犹豫。 这首诗注重写意“敲”以动衬静,用“推”减声。 不是静中有动,而是静中有静。 他走在长安街上,只是低着头,思索着这两句诗。 他没有仔细看前面的路。 他不小心撞到了京兆殷韩愈的马,把他推到了韩愈面前。 他报告说他是一位诗人并且正在完善他的句子。 他不知道该用“搜查”还是“敲门”。 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京兆尹和大诗人韩愈不但没有责怪贾岛,反而放下了话。 经过一番认真研究,两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敲”字最好。 此后,两人并肩而行,谈诗谈道,结下不可挽回的羁绊。 支付。
关于贾岛勤于作诗、精于书法的故事,还有一则。 相传贾岛骑着毛驴走过长安的大街小巷。 那时,秋风很大,地上落满了黄叶。 看到这一幕,他灵机一动,不禁脱口而出一首诗:“落叶满长安”。 但这句话怎么就够了呢? 他重复着思考着最后一句应该是什么,我边走边想,忽然想到:秋风掀起渭水,落叶覆盖长安。 我正暗自庆幸,不小心又撞上了京兆尹刘启初的马。 这次他就没那么幸运了。 他被拘留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就被释放了。 (《唐代才子列传》)这两个故事都极具戏剧性,我们都愿意相信这两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是一个捏造的故事。 我们猜测京兆尹在故事中的反复出现可能是为了强化诗人贾岛的分量。 但这两个故事却真实地说明了贾岛吟诵、炼字的创作态度。
韩愈虽然没有与贾岛讨论或辩论,但他对贾岛的评价却很高。 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贾岛考上了进士。 韩愈在《赠贾岛》诗中写道:“孟郊死,葬于北邙山,一时风平浪静。天恐文章断,故重生”。上贾岛,离开人间。” 大意是孟郊死后,上天担心文字之道断绝,所以在人间生下了贾岛。 可见,在韩愈心目中,贾岛和孟郊的地位和分量是一样的。
贾岛精炼词句的苦心令人印象深刻,但他的诗却常常因此无句。 比如,我们都熟悉这两句话,“秋风搅渭水,落叶满长安”。 但全诗的意境不够清晰。 与韩愈相比,贾岛天赋不足,经验有限,氛围也有限。 他常常在几言几行诗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只注重诗的局部,而忽视了整体意境的营造。
像贾岛这样谨慎用词的例子,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屡见不鲜。 有些诗人往往只用一个词就能使整首诗变得生动起来。 例如北宋宋启说:“红杏枝满春”。
(《玉楼春·春景》),“喧闹”二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春天气息,而且使整部小说都散发着活泼的青春气息。 北宋张宪说:“云破月来花影”(《天仙子·水曲数次捧酒听》)。 一个“弄”字,他立刻就活跃了花影、云、月的关系,让我们感觉到云、月、花影是那么的活泼、有趣、灵动。 还有王安石的诗“江南岸春风绿”(《泊舟瓜洲》)。 “绿”字立刻赋予了这首诗新的含义。 提炼文字的根本目的是提炼意义,营造和谐的诗意环境。 贾岛的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孟郊和贾岛是中唐的好朋友,有可能是一位隐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