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忆江南诗三首 ⑴
一
江南好,风景是我以前熟悉的⑵; 日出江花红如火⑶,春天江水绿如蓝⑷。 你能不记得江南吗?
第二
忆江南,最想起杭州; 山寺月色寻桂花,县亭枕枕观潮。 我们什么时候再来拜访!
第三
忆江南,再忆武宫⑺; 一杯吴酒配春竹叶⑻,吴儿舞醉芙蓉⑼。 迟早会再见⑽!
单词和短语的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芳的歌名。 作者在标题下的注释中写道:“此曲又名‘谢秋娘’,每曲五句。” 据《乐府诗集》记载:“‘忆江南’名‘望江南’,因白作词,后改名‘江南’好’。” 唐末五代,成为词牌之名。 这里所说的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⑵熟悉(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访江南。
⑶河花:河边的花。 一种理论涉及河流中的波浪。 赤胜火:颜色比火鲜艳。
⑷绿如蓝:绿色比蓝色更绿。 例如,用法类似于“yu”,意思是克服。 靛蓝,靛草,其叶可制绿色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对《东城桂》诗的注释云:“旧时相传,每逢中秋节,杭州天柱寺都会落桂子。” 桂子,桂花。 宋代刘墉在《望海潮·东南兴盛》中有诗云:“三秋有桂花,十里外有荷花”。
⑹君亭:疑似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水:钱塘江入海处,有两座山,南北对峙,如城门。 水势收敛,气势极为凶猛。 这是世界著名的景点。
⑺武宫:指武王夫差为西施修建的观洼宫,位于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也就是说,竹叶是绿色的。 亦指一般美酒。 《选集·张燮《七生》》:“荆南有吴城,豫北有竹叶,浮蚁星沸,飞花相接。”
⑼吴娃:本是吴国美女的名字。 《文选·梅城《奇法》》云:“咸氏弟子、郑叔、杨文、段潜、吴娃、路乔、符羽……臣服,反抗。” 这个词泛指吴国的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妓的美丽。
⑽迟早:我还想说啥时候哪一天。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草》中写道:“甲曾设宴,请乙作客,见乙之子在庭,问曰:‘陛下,你迟早会关心这个房子吗?”
白话翻译
一
江南的风景真美,风景已经熟悉很久了。 春天来了,太阳从河里升起,把河边的花儿照得鲜红,碧绿的河水比蓝草还绿。 怎能不错过江南?
第二
最能唤起江南记忆的是在杭州:中秋节去天柱寺寻桂花籽,登上县亭,躺在上面,欣赏钱塘江潮水。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再次旅行?
第三
回忆江南,再回忆苏州吴宫,喝吴宫美酒春竹,看吴宫歌姬翩翩起舞,如迷人的芙蓉花。 我们总是在早上和晚上再次见面。
介绍
《忆江南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作。 第一首诗是关于江南的回忆。 选用河花、泉水来衬托日出和春天的背景。 看上去非常鲜艳美丽,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妙景象。 第二首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 “江南好”是通过山寺寻桂、钱塘观潮的场景来验证的,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怀念; 第三首诗描写苏州的美景。 诗人用精彩的诗词,简要地勾勒出苏州的美景。 迷人的文风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记忆和向往。 这三首诗既独立又相辅相成。 分别描写了江南风光、山水之美、女子之美。 他们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性和美妙的意境。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停留两年。 后任苏州刺史,任职一年多。 青年时期曾云游江南,旅居苏州、杭州。 他对江南很了解,所以江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因病辞去苏州知府职务,回到洛阳十余年时,写下了《忆江南》这三首诗。
歌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白居易离开苏州之后;也有人说是白居易离开苏州之后。 有的说是开成三年(838);有的说是开成三年(838)。 有的说是大和元年(827年);有的说是大和元年(827年)。 王国维说是“大和八十九年”写的。 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依据。 刘禹锡曾创作过几首《忆江南》诗,与白居易合唱,因此他在序言中说:“《和乐天春》的歌词就是以《忆江南》的节拍为基础的。” 这首诗发表于唐文宗第二回,作于公元837年初夏,写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白居易写的三首诗也应作于开成二年初夏。 。
作品欣赏
第一首诗忆江南,包括苏州、杭州,写春天的景色。 全词有五句。 一开口就赞叹“江南好!” 正是因为“好”,我们才不得不“记住”它。 “山水我早已知”这句话说明,江南风景的“好”不是别人所说的,而是我当时亲身感受和经历的,从而在我的审美意识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突出了“记”字。 接下来,他用两句话来写他“昔日熟悉的”江南风光:“日出江花红如火,春来江水如火”。绿如蓝。” “日出”和“春来”交织在一起。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已是红艳艳; 红日耀眼,将它们衬得更加耀眼。 在这里,通过等色染色增强了颜色的亮度。 春天的河水碧绿的,红色明媚的阳光洒满河岸,把绿波衬托得更加晶莹剔透。 在这里,通过对比色增强了颜色的鲜艳度。 作者将“花”和“太阳”连接起来,使它们染成同一种颜色; 他还将“花”和“河”联系起来,使不同的颜色相得益彰。 河里的花是红的,河里的水是绿的。 他们是彼此的背景。 所以红色的更红,“红胜火”; 绿的更绿,“绿如蓝”。
杜甫善于描写景物和设色。 诸如“江上青鸟比白更,山青花欲燃”(《魁梧诗》)、“两黄莺在绿柳中鸣,一排白鹭飞上蓝天”等句。 “一切都明亮如画。 不同颜色的对比技术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居易似乎有兴趣学习,如“晚霞比火更红,晴空更蓝”(《秋思》)、“春草绿时,梦湖相连,晚霞红近长安”(《岳阳楼题记》)、“东、西、北、南水碧波”(《红柱三百九十桥》)(《闲行三日》) 《正月》)等对联由于运用对比手法,取得了鲜艳的色彩效果。至于“日出”、“春天来了”两句,更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明媚的春光下,吸收初阳、河花、河水、火焰、蓝叶的颜料,既用于干燥,又用于对比,手法错综复杂,配以恰当的隐喻,形成画面广阔,不仅色彩绚丽夺目; 它们也层次丰富,发人深省。
标题中的“记”字和诗中的“相知”二字,也表明这个词还有更重要的层次:北方的春色衬托着江南的春色。 全诗用怀旧的感觉来描写“昔日我们熟悉的”江南春色。 此时,作者人在洛阳。 与江南相比,洛阳的春天来得更晚。 作者在洛阳写下的《卫王堤》独具七句:“花冷慵懒,鸟鸣鸣马,日西西游。何处无春,先有思想,魏王堤上的杨柳无力。” 在江南,“日出江边,花比火还红”的季节里,洛阳是“花冷慵懒”的,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透着一丝春意。
花开得比江南晚,水也不同。 洛阳有洛水、沂水,距黄河不远。 但即使春天到了,水也不会像江南的泉水那么绿。 于是,作者极力回忆江南春色,从心底赞叹“江南之美”。 当他用生动的笔写出自己“熟悉”的江南好风景后,不禁以“忘不了江南”的怀念之情结束了它。河”。 将整个单词捆绑在一起。 这一结论既表达了出生在洛阳的作者,也表达了他对江南春色的无限仰慕和怀念,也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韵味。 言语虽已告终,但余下的情感却萦绕在空气中,飞散而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二首、第三首诗。
第二首诗以“忆江南,最怀念杭州”开头。 首诗前三字“忆江南”与后三字“忆江南”相连,形成诗意的连续性。 最后五个字“最记得杭州”凸显了作者最喜欢的江南城市。 如果说第一首诗像画家鸟瞰的江南春景,那么第二首诗就像一幅杭州的秋天图画。
作者非常喜爱西湖的春天,但他选择不在诗中写杭州的春天。 这可能是为了避免重复第一首诗中的春天场景。 他写杭州的秋天,一篇写灵隐寺赏月桂树,一篇写高阁观钱塘江潮。 两句话描述了两个境界。 《山寺月里寻桂子》中的“山寺”,指的是西湖之西的灵隐寺。 关于这座古老的寺庙有很多传说,有的甚至被铸入神话:相传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掉下来的。 笔者曾在中秋节期间在寺庙赏月,见桂花香。 这样的情景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 山中、寺院、月影下寻找桂子,描写了优美的环境,以及诗人在其中的活动。 然而,诗人对杭州的记忆中还有另一种难以忘怀的境界。 那就是“县亭枕上看潮头”。 钱塘江潮汐是大自然的奇观。 潮头可高数丈,白居易写道,他躺在县衙的亭子里,就能看到潮水卷曲,云雪缭绕。 看起来很有趣。 《县亭枕上看潮》以悠闲的笔触衬托出汹涌的景色,与前句《山寺月下寻桂》的静谧朦胧的美好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白居易热爱杭州,所以北上归来后,就有了“改日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诗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如第一首、第二首诗。 另外,他写的是歌舞生活,所以很多选集都没有介绍。 其实,从文笔上看,也并非完全没有优点。 前两首诗虽然也写人,但主要是写景。 第三首写吴宫,但主要写人、写苏州歌舞伎和诗人本人。 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载文字显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一杯吴酒配春竹叶,就是一句话。 首先,竹叶要与下一句中的木槿相匹配。 其次,“春天”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 所谓春竹叶,并不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够带来春天的酒。 白居易在另一首诗中说:“瓮头竹叶春熟”。 唐代,许多名酒都以泉字命名。 大多数文人都爱酒,白居易恐怕也不例外。 他喝吴酒,看《吴娃双》。 舞”如醉芙蓉之舞。 “娲”指的是美丽,西施被称为“娲”,武王夫差为她建造的房子被称为“观娲宫”。 白居易写下这句话,是出于对绝世美女西施的联想。 作者并不是一个纵情声色的人。 他很欣赏吴娃的歌舞,希望能再次看到吴娃的表演。 所以回到洛阳后,他说道:“我们迟早会再见面的。”
这三首诗从今忆往昔,从洛阳忆苏杭。 现在、过去、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是巨大的。 每首诗的前两句忆今昔,居洛阳,向往江南。 每首歌的中间两句都怀着无限的深情回忆起江南最难忘的往事。 结论呢? 然后我回到今天,希望有一天那些美好的回忆能够成为现实。 因此,整组文字只包含几个十字,但却吸引读者在多个层面上进入角色,想象主角过去和现在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角所表现出的各种精神活动。古往今来,从而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
这三首诗各有其始有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每首诗相互呼应,脉络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中硕大的“联章”,显示了作者对诗的高超布局。 艺术技巧。
名人评论
宋代王灼着有《笔迹满志》:《野府杂录》云:“李卫公为已故妓女谢秋娘作《望江南》,又名《江南梦》。” 白乐天写了三首《忆江南》诗,第一首是《江南》。 《江南好》、第二部、第三部《江南回忆》。 注释中注明:“此曲又名《谢秋娘》,每曲五句。” 据考,这首曲子从唐代至今一直在南鹿宫演奏,词句也相同。 它仅包含当前歌曲的两个部分。 这首歌在现代没有单一版本。 经过。 不过,魏公为谢秋娘创作了这首曲子,而且已经有两首问世了。 乐天又被称为“忆江南”、“谢秋娘”。 到了现代,乐天的第一句话就被命名为“江南浩”。 我感叹世界上还有犯错误、误导人的人。 这是真实的。
明代杨慎《词品》:“望江南”,亦是唐法曲《闲闲吟》。 但法曲一般有三折,而《望江南》只有两折。 白乐天将歌曲改为《忆江南》。 诗云:江南好,风景我熟悉。 二叠云:“想起江南,最想起的就是杭州。” 三蝶云:“一想起江南,二想起武宫。” 见乐府。
明代沉季飞写的《草堂诗集》:自然比宋诗尊贵,但不知为何。
明朝卓人岳在《古今词集》中说:徐世钧说:我若不是在江南长大,不会梦见这一幕。
日本近藤元水的《白乐天诗》:其余诗都很棒。
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出生于河南新郑,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桂(今陕西渭南东北)。 镇远进士,授秘书省司职衔。 元和年间,历任左仪仪博士、左赞善。 后因上书严缉刺杀宰相武元亨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 后任刑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要因时而合,歌诗要因时而合”。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被誉为“诗魔”、“诗王”。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传世的《白氏长庆集》。
【(学者推荐)忆江南三首:其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