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上善若水,愈趋恶劣。
“肮脏”现在是一个脏话,几乎与粗俗、肮脏的意思相同。 “不雅”一词由来已久,在儒家和道家的开山之作中都有提及。然而两家人对此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个人非常欣赏,一个人则极其厌恶。
儒家思想憎恶不道德的行为,要求君子远离这种不道德的情况。《论语·子张》记录了以下段落:
”子贡说:“周人的恶行比这还严重。如果诸侯恶行,住在下层,那么天下的罪恶就都归结于此了。
商纣王是商朝的建立者。《封神演义》年,纣王比禽兽还凶猛,将喜宝的儿子砍成肉泥,做馒头喂喜宝,甚至还挖出了大臣的心脏。他还发明了一种炮刑的方法。铜柱上抹了油,下面烧着木炭,人们在上面行走,但常常有人滑倒,掉进炭火里。其实殷纣王并不像后世流行的那么凶残,只是人们总想把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归咎于错误的人。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首先想到的是名声不好的人,这是人的本性。例如,当人们丢失东西时,他们往往会首先怀疑有犯罪记录的人。《诗经·大雅·抑》说:“白玉的变色是可以打磨的,但是这个说法的变色是不可能的。”如果白玉即使有瑕疵也能打磨出来,那就难为人了。这渗透着儒家的处世态度,如履薄冰。
道教崇尚“卑”,鼓励人们居于卑微,保持低调。《道德经·第八章》 说:
上善如水,水利万物。他与道很亲近,因为他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讨厌他的地方。
人们害怕自己的兄弟受苦,更害怕自己的兄弟开路虎。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这种心态。简而言之,人们害怕落后或不如别人,所以他们经常做善事来感觉自己优越,炫耀自己的崇高地位。水不起眼地流向世界上最卑微的地方,在那里做世界上最高尚的事业就是“利万物”。这是我的经验。我看到水流下来,流到所有人都厌恶的地方,滋养万物。这真太了不起了。在老子看来,卑微的地方就是高贵的,接近于道的。
庄子在《庄子·知北游》讲变质,与老子的“上善若水”类似。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人所说的道在哪里?”
庄子曰:大道无处不在。
东郭子道:“我必须指出一个具体的地点。”
庄子答:“蚁内。”
”东郭子曰:“你为何在如此卑微的地方?
庄子曰:“稻田稗草中。”
”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了?
庄子曰:瓦砖之内。
”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了?
”庄子说:“我尿了。
东郭子听了,没有再说什么。
该低头吗?该听儒家思想吗?该听道家思想吗?儒家是正,道家是反,儒家是刚,道家是软。按照常理来说,儒家和道家是矛盾的。其实,儒家和道家的“淫乱论”并不矛盾。在道家中,“卑”是指地位低下,而在儒家中,“卑”是指名声不好,所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总之,道家喜居下层,几乎相当于儒家的谦虚谨慎,儒家不喜居下层,几乎相当于道家所说的自辱。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说,儒家和道家就《易经》年的“千和”达成了一致。
【上善若水也,上善若水的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