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深处一座不起眼的小岛,是北方战区空军雷达旅英雄第——中队红色前哨雷达站的所在地。
等了三天,海上的风暴终于平息了。按照要求,记者乘船前往雷达站。
经过近五个小时的惊涛骇浪,一座被碧波环绕的小岛出现在我们面前。下船登岛后,步行20多分钟蜿蜒的山路到达山顶。当五星级红旗高高飘扬,向我们招手时,同行的人欢呼雀跃:“到了!到了!”
“红色前哨雷达站”是一家有着光荣传统的公司。 1955年建国后不久,就迁往一个没有陆地、没有水、面积只有0.03平方公里的圆岛。我们的前辈继续艰苦奋斗,创造了全军著名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 1964年和1965年分别被空军和国防部授予“钢钉雷达站”和“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并于1976年迁至现岛址。获得一年级综合成绩2次,二年级综合成绩4次,三年级综合成绩6次。
碧海、蓝天、飞云、波涛。 60多年来,一代代军人在这座岛上扎根,红色基因没有改变,前哨意识从未消退,始终持续守护着祖国的防空。
现在情况好多了,但“一把土、一滴水”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新型的营房、宽阔平坦的水泥操场、体育馆里各种健身器材、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下车后,眼前展开了一片露营地。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如今,岛上的硬件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农历新年即将来临,军营里充满了过年的气氛。”陆春龙上士在雷达基地工作了11年,拥有11年的工作经验。我亲眼目睹了这种情况。多年来雷达站建设进展。
第一次来到车站,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红色哨所荣誉室”。
在这里,泛黄的老照片、历史文物、横幅,静静地传递着先辈们的感人事迹。置身其中,感觉时光又回到了那些艰难的时光。
名人堂内陈列着该岛的模型。 “这是雷达站刚建立时的营地所在地,到处都是岩石。”陆春荣说,土壤在陆地上很容易获得,但在岛上却极其珍贵。
1961年,无线电报务员徐成梅将岛上的土装满袋子,建造了岛上第一个“菜园”。后来,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官兵们无论是度假归来,还是执行任务时,都开始携带一袋袋土上岛。官兵们拿着这些土袋,在岛上修建了100多处“棕榈田”。
一袋袋土,一片片“田地”,是我们的祖先冒着风雨辛勤劳作的证明。除了土壤贫瘠之外,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淡水。
每当新兵转连、新员调动时,雷达基地都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但卢春荣讲得最多的故事是“喝为战争准备的水”。宁愿渴死。”
1961年,石油工程师左林甫发烧40度。该公司面临严重缺水,近两个月没有补给船抵达。他更喜欢吞服药片,而不是喝水和储备食物。 Fuku Sabayashi先生说:“人们没有水可以尽力而为,但油机没有水就无法运转。”他的话很简单,但却极其重要。
后来,雷达站迁至岛上现址。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起草仍然是一个问题。由于该岛地形复杂,淡水资源有限,多支打井队均以失败告终。大队党委没有放弃,聘请专家再次勘察,终于在岛上打了一口297米深的水井,缓解了缺水问题。士兵们在井旁郑重地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临福井”。
当我们第一次推出新阵型时,我们没有人有任何经验。设备上岛前,该站将派出骨干人员到兄弟单位和研发厂家学习技术经验。装备一到岛,就积极组织作战人员,开展换装训练,考虑到战备任务和换装训练同步推进。
站长领导着作战服务团队的核心,每天都花时间在雷达舱内,绘制原理图、记录数据并研究操作技术。晚上,我们就聚集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一两点,看手册,分析原理,解决问题,思考对策。最终,新装备比上级规定的时间提前投入战备执勤。
过去,操作员宋旺达和郑家辉与雷达任务组一起在特定区域执行任务。支队的装备和之前部队操作的雷达是一样的,只是任务变了,两人登上雷达室日夜研究装备。在随后的对抗训练中,两人执勤,在敌机持续攻击的关键时刻表现出色,为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作为一名士兵,训练有素、准备充分很重要。该局注重训练与实战相结合、工作与实战相匹配,创新“单专、多能、单人、多角色”的培训方式,人人争多面手,各岗位争先恐后级人力资源。正在做的事情。等级技能:官兵至少精通两个专业。
“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会保护这个岛。”曾担任雷达工程师、老师的宋斯鹏,已经守护这个岛20年了,有很多机会离开,但他决定留下来。我选择了。他不久前退休了。他带领的学员从博士生到中学生,从70后到90后,现在驻扎在全大队多个单位。
“那些小灯就像我们亲人的眼睛,关心着我们,总是鼓励我们为国家挺身而出。”
对于军人来说,过节也意味着“过关”。我们的战争准备一刻也不能放松。
太阳刚刚从海平面上升起,黑夜还没有完全消失。营帐内突然响起一声钟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战士们立即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雷达舱内,操作员注意扫描基线并注视屏幕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目标。电话标记器可以快速将捕捉到的任何细微空气状况整合到指挥信息网络中。士兵们相互联系、密切协调,编织成一个精心设计的“天网”。
站在祖国防空第一线,责任重大、使命深远。为牢固树立节日期间官兵战备意识,该部门专门组织战备训练,确认节日期间官兵的应对能力,确保官兵始终处于较高状态。他们机敏,可以随时执行任何任务来赢得战斗。
“站起来就是战斗,承担任务就是战斗!”雷达站站长说,但岛上的雷达战士们始终怀着“忠诚保卫蓝天”的使命,心中箭在弦上。几代人的祖国”。它仍在拍摄。他们充当千里眼,守卫东门。
雷达站雷达舱外,挂着一张“了解航空重要情况”的龙虎榜,1995年出生的军人周永平位居榜首。
一天晚上,周永平像往常一样盯着不断更新的雷达屏幕。突然,雷达屏幕上出现了回声。见状,他毅然汇报。警钟瞬间响起,切换到一级作战任务级别,周永平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现在就是战斗的时候了!”说起当时的情况,周永平还是特别激动。这时,雷达屏幕上目标时隐时现,原本微弱的回波因外界干扰而变得更加难以辨别。关键时刻,他在时任基地指挥官的指导下,争分夺秒地调整了雷达的工作模式,从多重回波中识别出了目标。
约10分钟后,旅指挥所报告,雷达站圆满完成了本次特情应对演练任务。虽然是一次训练任务,但成功应对复杂的空中形势让周永平和同事们很有成就感。
做好每一个班次、摸清每批次的空气状况,是包括保障人员在内的全体官兵的自觉追求。周永平说:“每一个转变看似简单、重复,但却关系到胜利,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误判。”
岁末隆冬,岛上天气变化剧烈,雨雪纷飞,维护装备、备战压力增大,需要大量的体力。
战士赵千林记得一个冬天的夜晚。强风带来雨雪,影响了整个岛屿。眼看着雷达天线上的冰越来越厚,他和同伴手拉手走进雪夜,奋力清除。用冰保护你的设备。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夜。一大早,大家费劲地脱下军大衣,却发现自己冻僵的大衣竟然能立在地上。
假期准备期间,雷达技术人员反复检查雷达设备是否存在问题,雷达指挥员全程等待时机,不泄露任何信息,保障团聚。千家万户……岛上的军人岁月也充满了“战争的气味”。
“我坚决拥护祖国和国家,组织正在为我排忧解难。”雷达工程师罗希文说,直到最近,她的家人和3岁的孩子还在高速行驶。火车。从家乡拜访他。高铁站距离公司近200公里,换乘非常困难。机构派了专车到高铁站接我,直接把我送到中转码头。
考虑到雷达部队分散、偏远,家属搬迁到队不便,旅党委研究制定了“干部家属转运站”实施办法据了解, “兵”包括交通、住宿、吃饭等诸多方面,为家属来部队时提供便利。服务热情。
一天工作结束后,我从雷达小屋出来,看到山脚下有灯光。 “那一盏小灯就像亲人的眼睛一样,每一个班次都在关心着我们,鼓励着我们为国家挺身而出。”班长李翔说。
…………
夕阳西下,远处的灯塔引导着过往的船只驶入港口,炊烟从山下的渔民房屋中升起。
“汹涌的黄海,祖国的前哨……不惧水、不惧土,不畏海浪、不惧风……就像一根钢钉刺入红色前哨。”听一首流传了60多年的歌,立歌再次回响。
金正波版面设计:张丹峰
《人民日报》(截至2024 年2 月18 日版本06)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
【为祖国站好每一班岗的句子,为祖国站岗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