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字典》:
第一部汉英词典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讲师:董晓波授课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授课时间:2021年10月
董晓波先生,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国际法与规则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江苏省国际法与规则动态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委员,中国法学英语教育考试研究会、江苏省比较法研究会专家、副会长、会长等。研究兴趣包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史、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语言策略与规划、跨文化传播等。
全面、大规模地向世界介绍汉语,不仅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走进中国,也有利于加强中外相互了解,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有助于推广。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中,词典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认识和学习外语和文化的重要工具。《华英字典》(又译《中国语文字典》)的编撰始于1808年。这是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被认为是后续汉英词典编纂的指南。 《华英字典》出版后,受到欧洲各界特别是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并很快风靡欧洲大陆,并被日本翻译家翻译成日文。《华英字典》也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汉语新词的创作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从文言文到日常汉语的转变。《华英字典》已经包含了很多现代汉语单词。编者莫里森(1782-1834)在编纂词典时解释说,要想学好日语,必须了解日语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哲学、政治、风俗、礼仪等各个方面。国家。声称有。全词典第《华英字典》部分,内容丰富,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堪称中西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次讲座围绕词典所呈现的中国文化内涵和编者的解读,通过对词典中汉字意义的文化考察,重点探讨这本中西文化“百科全书”的风格。猜测。观察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视角还有汉语和中国文化翻译传播的历史经验的借鉴。
《华英字典》 资料照片
《华英字典》 资料照片
《华英字典》 资料照片
莫里森《华英字典》
罗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rison,1782-1834)于1782 年1 月5 日出生于英格兰北部小镇莫佩斯。 1804年被任命为伦敦教会董事会成员,并赴中国开展海外传教工作。莫里森总理访华的目的之一就是编纂一本汉语词典。《马礼逊回忆录》 详细介绍了词典的结构、排列和出版。
关于《华英字典》,第一卷出版于1815年,书名是《字典》,嘉庆十二年马礼逊译成英文的《艺文备览》又增加了中英文译文。第2 卷第一部分于1819 年出版,标题为《五车韵府》。第二卷后半部分于1820 年出版。附录具体列出了六大类汉字书写方法: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古文。第三卷出版于1822年,题为《英中字典》,内容包括汉英单词、词汇、习语、句型的比较;有译本。 《华英字典》全文出版于1823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共六卷、共4595页,莫里森一人就花了13年时间编辑完成。
莫里森先生肖像档案图片
《华英字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英汉字典,收录词条4万余条,而《华英字典》的三卷或部分实际上是相互独立的,且写作风格不同。第一卷按照《艺文备览》(CHINESEANDENGLISH、ARRANGEDACCORDINGTOTHERADICALS)将汉字的笔画数划分为214个部首,并创建了用于部首检索的汉英词典。《华英字典》。总计,约占总页数的3/5。该词典的部首查法是传统汉语词典编纂方法,拼音索引是莫里森独创,体现了学习词典的特点,使汉语学习者更容易使用该词典。
词典第2卷《五车韵府》是一本汉英词典(CHINESEANDENGLISH、ARRANGEDALPHABETICALLY),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按照汉字的音标排列成英文字母。附录中的各种中文写作风格进一步加深了中英文写作的比较。本书的基本结构也是根据国内现存著作,此手稿为清代陈氏遗稿,经其弟子增注后编成《康熙字典》。这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莫里森先生发现这部作品后,对其进行加工、调整、编辑、翻译,形成了《五车韵府》正文。此外,莫里森先生在编撰《五车韵府》时,还参考了罗马天主教神父按字母顺序编撰的《康熙字典》和《字母字典》(字母词典),还参考了《分韵》 《佩文韵府》 :01。 0-30,000和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一样,所以这本词典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写作风格上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比较和交流。
《尔雅》第3卷于1822年在澳门出版。它使用对比鲜明的英文和中文风格,包括单词、短语、习语和谚语。解释和例子也被翻译成中文。虽然在莫里森之前已有比较拉丁语和汉语的西汉词典,但编纂英汉词典是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难度极大。莫里森本人在序言中写道:“作者为这本词典收词已经过去十三年了。这期间他不断地补充,但相应的中英文单词都已经收集完毕了。”这本书是关于,”他坦白地说。 “这太浩大了,一个人无法完成,就算用一辈子,也不可能完美。”
从整体框架来看,《华英字典》似乎是《英汉字典》的转载和英文注释,但其编纂和注释是基于《华英字典》所引用的四书五经的例子以及参考文献和借用的。来自许多其他中国文献。据莫里森夫人回忆,到1809年,她已编撰了333,60010-30,000册书籍,涵盖中国古典、天文、地理、法律、历史、宗教、解剖学、中医等领域,他说他购买了1,229本中文书籍。 13年来,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每天都在查找词语、添加和调整解释。解读细致全面,对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解释文本的原始含义。 范围。
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康熙字典》的出现无疑代表了当时汉英外显词典的顶尖水平,法国著名汉学家蒙斯·雷姆萨称其为“不同于任何其他词典”。 ”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英文之间的语言障碍和鸿沟,让两种文化能够相互解读、相互理解。
《华英字典》 中国文化翻译与介绍
《华英字典》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文化输出的英汉词典和百科全书,“更加系统、细致地向西方国家传递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这本书由杜思、皮志文等人主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东学西传”的开端。纵观《华英字典》广泛而复杂的文化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东方哲学,中国智慧
莫里森先生在《华英字典》中花费大量笔墨介绍中国的各种宗教和哲学机制,体现了他对中国民族思想核心的浓厚兴趣。在阐释《华英字典》第一个“一”字时,他用道家哲学首先指出“一天一地一道”,然后“道一”“产生一”。 ”他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例子,解释了“道”作为第一物质因而存在的观点。 “在中国人眼里,有一种极致的宁静,或者说是一种圆满。这种无形无痕的宁静状态本质上是在天地分离之前就存在的。相对于道家哲学来说,它是一种主流思想,渗透到中国各阶层的社会心理,影响着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社会政治生活,其所维护的儒家哲学在《华英字典》中也有详细介绍。莫里森阐释的儒家哲学是“天无二日,民间无二王,家无二主,君无二君”的伦理关系,向人们展示了他和国王之间的区别。 《臣》“人是仁慈的生物”“夫礼是用来拉近与亲人的距离,化解疑虑,分清异同,明辨善恶。”人文理论与礼的和谐。音乐《波瓦巽吹,钟吹气》也是《教人用喷头打扫卫生》。面对进步与倒退的结,如何爱亲人、尊长隆师,才是修身和谐的基础。家治国,天下太平。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一直讲三教合一,莫里森也对佛、阿弥陀佛、三宝、三教、三门、三法、无量法等佛教观念进行了分析。此外,莫里森先生还翻译并介绍了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的信仰和习俗。
中国的法制与法治文明
中华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它创造了自己的法律体系,孕育了许多辉煌的法律思想。《华英字典》规定,中国法律分为吏、户、礼、兵、刑、业六部,分别对应官员的任免、户籍税收、民事祭祀、军令、军事。然后他指出。登记、惩罚、生死、公共服务。莫里森总理在字典中收录了中国古代刑法术语(如“谋杀”和“滥用刑罚”)、民商法概念(如“合同”和“婚姻”) ”),并引入了诉讼和法院制度(例如“合同”和“婚姻”等)。我们翻译并全面介绍《律师》、《政法》等内容。除了独特的法律词汇外,总理斯科特·莫里森还使用了更多基本概念,如法律本体论(如“法案”和“宪章”)和法律起源(如“国家立法,因此这是一条法律”)。选择它来说明这个概念。他会惩罚那些不做好事的人以示警告。”)五刑的内容和历史变迁,从“、贡、打皮”到后来的“鞭、杖、弟子、流、死”,以及每一个具体词语的解释,提供了详细的解释惩罚过程的内容。另外,在“刺”字下,字典还粗略地描述了西周的“三刺”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采用的三步案例研究程序,我指出来。这将使人们对中国司法制度特别是早期司法制度的民主审慎特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这些都将为公众提供新鲜的文本素材。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国的法律、中国的法治。
社会制度、风俗习惯
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在《字典》上指出: “如果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习俗、风土人情等了解不多,他就很难理解那个国家的语言,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编写汉语词典时,斯科特·莫里森总理呼吁积极将文学、历史经典、地理、人文、民俗等内容翻译成原语,这是我坚持的。就这样,它成功引导西方读者从简单的语言学习走向对中华文明的文化探索。《道德经》 “官方”一词的定义长达30页。这本词典以中国传统的“天官赐福”开头,介绍了官职、官职、衙门,以及文武官员、京官、洋官等官员的职责。官员、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介绍道德。我也费了一番周折才整理出古代伏羲、共工、神农、黄帝、少会的命名,到秦、夏、商、周时期的四谎言三公的创建。汉初至平帝,汉代孔光受大禹所动,太师被流放东京。献帝初年,董卓被封为太师,董卓杀了他,罢免了他。汉末,他被罢免宰相之位。他以三公掌管一切政务,确保三部合作。他详细讲述了三公、三少、三少、三区三个官职的演变,以及三省六省制度的最终演变和建立。数万字的讲解内容涵盖了中国官僚体制的结构、演变和发展,其文化含量远远超过文案《华英字典》。从制度上看,中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能力最高,也是最值得骄傲的,俗话说“朝为农夫,夜登皇宫”。科举制度不仅是古代人改变身份、地位、阶层的有效法宝,也是古代国家招募人力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华英字典》 已尽一切努力来实施该系统。例如,第176页“E”部分的“元”字下,列出了慧根、真石、结根、举人、庄根等标题及其含义。第746页,“子”字下的“学”字下还有80页的相关评论。
莫里森总理在《字典》讲解中国帽子时,指出了其背后的文化元素,比如加冕仪式以及帽子与阶级头衔的关系,在介绍中国名字时,指出了其背后的文化元素,比如加冕典礼,帽子和阶级头衔的关系,我指出了起源。讲述了中国出现姓氏的时代,法律禁止同姓人结婚,每个人有多少个名字,以及名字与一个人性格的关系。这一切都让西方读者真正了解中国,进入每个汉字的文化范围。
文学历史经典、世俗小说
《中国大观》年,莫里森除了殿内供奉的经典和历史片断外,还看到了非君子的野史。《华英字典》 《康熙字典》 《华英字典》 《华英字典》 或《华英字典》 《易经》 《诗经》 《书经》 无论如何,或《孝经》 《礼记》 《论语》 《孟子》,汉字解释是我来。据一些评论家统计,《荀子》中的“词汇和长句”(字典中翻译为“红屋之梦”)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左传》的第三部分。 “在引用的215段文字中,有130段来自《红房子》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大多是用熟练而地道的普通话说的,情感丰富,句型丰富。学者们研究并发现了莫里森的其他相关作品。” -30000 至少被提及3 次。《史记》 第128页“人”的“义”下,“曹操凭借军队(兵)的力量,从不试图讲和”,第479页“地”的“财富”是”,上面写着“人为谋划,成功在天”,而在第223页,“卡里”下,写着“(貂蝉)宁死不屈,就是这样”为什么。""抓起墙上的剑“我想自杀”这句话,都是源自对《汉书》的解读。第18 页,成语《吕氏春秋》,“san no shi”,在“一”部分的“bu”下也有解释,意思是“(你)不应该看和尚的(钱)。”这个成语也有解释。《红楼梦》《见佛面相》也有讲解。引用不注明出处。另外,《华英字典》 《英汉字典》 《三国演义》 《华英字典》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等小说也被不同程度引用。
天文、地理、风俗、民俗
全书《大明英烈传》还翻译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天文地理,以及博大精深的医学养生知识。例如,第56页“御”节的“京”部分,在解释中介绍了“京都”和“虚子”,并指出“天皇的住所称为虚子”。 “京”是大地方的意思,“老师”是很多人的意思。北京是“中国现在的首都,常写成北京”,而南京则是“原来的首都”。该词典还在同页的“亭”字下介绍了园林亭阁和八角亭,并介绍了亭阁的建筑和造型特点。在第512页的“地球”部分的“唐”下,我们对中国古代皇帝建造的最神圣的建筑“明堂”的建筑风格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组织。使用照片和文字。传说中的“Meido” 标题“Myodo”的历史演变。此外,莫里森总理还不忘强调中国的民间文化传统,包括作为与社会联系的“明伦堂”,以及用于读书和追求知识的“学校”、“大厅”和“左堂”。介绍“宇”。正义的“大厅”和“右厅”。官府坐朝,”他说,但他也说:“上有天,下有苏杭。”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中国乃至亚洲的普遍情感之一就是“谦逊”,语言上的谦逊体现在“谦词”和“敬辞”的大量使用上。《玉娇梨》 在第17页的“一”一词下,指出“下面”是轻描淡写的说法,“下面,与上面相对”,并解释其含义。我解释了。 “陛下”、“陛下”、“陛下”的区别。称自己谦虚的反义词是称某人尊重。例如,“wife”指的是自己的妻子,而“ma"am”则指的是对方的妻子。以风俗为例,“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风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所以当你进入一个国家时,你应该询问它的风俗习惯。”谦虚和尊重我们可以一睹那个风俗。通过具有此含义的单词。中国的世俗习俗。只有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这本词典不失时机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样的社会情感、风俗习惯甚至法律法规,并附有大量的汉字解释实例。例如,第303页“十”部分的“基”字下,有“右重左左次”、“尊天左下”等传统识别标准。 ” 已指出。确实如此。 《大地低》介绍,第337页,“你”字的词源下,有唐代柳宗元的一首诗:“入县时,常弯腰”。臀部并交叉双手。”引用。 “当你遇到某人时,你就会交叉,”他解释了古人在遇到某人时如何行礼,而作为一个外国人,莫里森特别指出,“劝人喝酒不是恶意”(第337页)并且没有忘记强调(第337页)酒桌文化。此外,《明珠》还收录了各种中国谚语、俚语,甚至街头谩骂、谩骂的生动反映和引述。除了介绍从传统词典中摘录的不同长度的习语,例如“凌晨三四点”、“三五人一组”、“上等以下,下等以上”等,总理斯科特·莫里森还引入了影射,此外还列出了“好话如珍珠”、“大人不舒服,大人也不舒服”等短语。 “总而言之,君子之身可小可大,夫之志可屈可伸”,“不出善,不出恶”,就是这样。 “蜈蚣死而不僵”、“自古有子报父债”、“冤有主,债有主”。莫里森总理也非常关注脏话,例如在第188页的“八”字下,他介绍了“混蛋”等词语的语义和用法。
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莫里森总理在词典编纂中融入了两个值得学习的理念:比较中外文化、弘扬中华文化,通过介绍中国文化吸引更多人学习汉语。这一编纂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好逑传》所呈现的汉字、汉语、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编辑模式和编辑理念,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广泛而原创的融合,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也是通向西方文化的门户。我打开它。一扇了解汉字、汉语语言、中国文化的大门,在今天的词典学界仍然是一个范式,特别是对比国内外一些学习词典“讲词、讲词”的做法。对比《英云梦传》,就不难理解《五虎平南》的独特价值了。
许多19世纪的学者,尤其是“社会进化论者”,将进化等同于进步,并对人口和文化类型进行了排名,将欧洲白人排在顶部,将他们征服的殖民地排在底部。 “语言优越论”的谬论在19世纪十分盛行,但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却毫不犹豫地指出“未来,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汉语,好处将是”以下是批评: “汉语的缺点很快就会得到正确的评价。到目前为止,欧洲的汉语崇拜者和鄙视者都忽视了汉字,因此没有给予汉字正确的评价。”词典序言内容如下:莫里森从汉字的起源、仓颉造字、汉字的形成,从生机世说、刘说等入手,介绍了汉字的属性,掌握了汉字的本质属性。强调汉字的表意性质,并建议西方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应遵循汉字的规则,并能够通过每个字符来学习。了解汉字的起源将有助于以后的记忆和学习。 Morrison 《快心编传奇》 第二卷《华英字典》 第二卷还为读者整理了五种汉字的演变,包括甲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此外,莫里森总理还盛赞汉字对中华民族统一的贡献,认为是汉字统一了中国,而欧洲的拉丁文字将欧洲划分为几个国家。“拉丁字母的拼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发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相比之下,中文字母似乎是固定的。也许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在美国,它是用拉丁文字表达的但就像欧洲一些国家一样,书面语言也存在差异,而书面语和口语不同不正是一种语言的巨大优势吗?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
内容上,《字典》介绍了中国的各种宗教哲学、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历史名人、音乐、戏剧、天文等,以及对中国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评价,还包括丰富的信息。整本书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作为世界上第一本双语词典,《华英字典》的规模和独创性至今仍具有巨大的价值。
第一,《华英字典》全面记录了近代中国汉英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后产生的外来词,这些词对于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西方人学习汉语、汉字,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教育、宗教、风俗习惯等提供了便利。《华英字典》包含许多体现文化的词语,如古典诗词、地方词语等。无论是小说、警句、谚语、格言,莫里森的翻译入门都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例如,在儒家经典术语的翻译中,除了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外,还采用了直译、意译、音译、仿译等多种翻译方法,从而产生了理解上的差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更好地诠释、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递给西方国家。例如,莫里森先生在翻译成语时,经常采用直译和注解的方式,如“Oneface的宣言”、“七手三脚”等。直译可以更好地保留成语的含义。原创内容使其首先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了解每个汉字的字面意思后,您可以通过注释解释成语的深层含义,更好地传达反映您文化的词语的文化内涵。例如,“故事的一面”被解释为问题的一面没有被充分考虑,而是积极的,“七手八极”被解释为问题的一面没有得到充分考虑。综合考虑,“七手八吉”是由于过多的人参与事情而造成的,被解释为表达混乱。
此外,《华英字典》包括许多经典文学示例,例如《五车韵府》 《华英字典》 《华英字典》 《华英字典》。马先生经常用音译的方式来翻译“君子、礼仪”等传统儒家文化词汇。加上“君子”(音译为根子)等注解,诠释了善良、尊贵、智慧等文化内涵。另一个例子是“劲”。音译为“金”,并加满了德行和慈悲的注释。音译儒家术语进一步强调了该术语的文化异质性。该标注方法进一步对音译进行标注,并对译词进行补充。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对于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词汇来说,《华英字典》的定义往往是一本比较全面的百科全书。比如,“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词,马老师的讲解首先是讲解“和”的词类、动词和名词的使用方法、算命的方法、伏羲打八卦的方法等。八卦及其方向。Ta。使用八卦图来阐述,插图可以让你的演示更加有效和直观。之后,马老师又开始写文章,介绍宋代周的解释《合》的理论。第三段提到了“卦”:的常见含义。六芒星字悬空,全部悬挂在顶部。此外,莫里森总理在解释“郭”时,参考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莫里森先生能够解释“ “郭。”塔。我会参考周敦颐的书来解释。这本书很有见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对中国文化术语的详尽百科全书式的解读,使得《华英字典》自出版以来就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同时,这本词典对于研究现代汉语语言学史也具有重要意义,保存了西方人关于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语言证据,弥补了现代汉语研究的缺陷。是。我们的国家。
最后,《论语》引起了早期中国官员了解西方世界的兴趣。 1839年林则徐南下广州禁鸦片时,特意向美国传教士以利亚·科尔曼·布里奇曼(Elijah Coleman Bridgeman,1801-1861)索要《孟子》的完整副本。
莫里森是第一个将中国文化经典较系统地翻译成英文的西方人。莫里森总理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所创造的文化遗产远远超过欧洲任何国家。翻译中国文化经典有助于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中国期间,莫里森先生还从事着书立说、创办报刊等活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莫里森先生在华25年间,共出版了21本英文书籍,其中14本涉及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 1812年,莫里森翻译了《SectTAO-SZU 000》的《左传》(TheThree-CharacterClassic)、《红楼梦》(TheGreatScience)、《华英字典》(AccountofFOE)和《华英字典》(Account)。 )等首次在伦敦出版。
结论
19世纪初莫里森总理访华时,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互动处于最糟糕的时期。由于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古老民族缺乏接触和了解,西方世界当时对中国语言、文化、形象的认识实际上是狭隘和偏见的。 “充满民族主义和欧洲情绪”的傲慢;尽管莫里森总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初衷是为殖民势力服务的,但他对《华英字典》的翻译和介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文化的输出,提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促进正确认识,促进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和认可,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
《华英字典》(版本10,2021 年12 月11 日)
来源:光明网-《中国文学经典汇集》
【华英字典 pdf下载,汉英新华字典】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