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葫芦拉瓢”比喻模仿而不创新、不进步。它起源于宋朝高祖赵匡胤。 《东轩笔录》记载了宋太祖与文人的故事:五朝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陶谷,自幼好学,好读书,博学多才。 “当时文汉为佳。”宋太祖年间,陶谷成为翰林院学士。当时的宰相没有一个是翰林学堂毕业的,文学名气也不如陶吾。陶谷对此不满,命党员向太祖汇报,表示自己长期担任翰林院学士,有很大的贡献。他亲自写信表达了他的不满。宋太祖笑道:“我听说翰林的草稿都是根据老祖宗的古文,改了文字,葫芦就是这样画的。”太祖认为翰林学者只是玩弄文字,不能创新,不值得谈论。陶谷对此评价十分不满,在玉堂墙上题诗一首:“官当自生,时时可用。”有趣的是,观林学院的道士每年都以同样的方式画葫芦。看到他的悔恨和愤怒,潮汐决定不再使用他。后来,“按图画葫芦”被用来比喻刻意模仿,没有创新,现在又改为口语“按图画葫芦”。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宋太祖是一个鄙视文人的军人,但实际上宋太祖追求实用,反对墨守成规。宋太祖对于文人治国的作用非常清楚。宋太祖是文人政治的奠基人,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u5728\u4e00\u8d77\u5427 是什么意思,\n和\r】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