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中国古代青铜餐具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达到鼎盛。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3500多年的圆形平底鼎。自商代以来,青铜餐具逐渐作为主角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杜陵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早期青铜鼎。到了商代末期,也就是商代,青铜餐具开始出现一定的组合,不仅规模和数量显着增加,而且外观各异,质量很高。特别著名的继母武丁(图)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其端庄威严的外表在1939年被发现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而现在已经达到了这个地步。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性藏品之一。
青铜餐具按其功能又细分为炊具、餐具、勺子、切肉器等。其中,炊具的种类最多,都是后人所熟悉的类别,如三脚、簋、笠、豆等。
炊具:三脚架、ke、kasu
主要炊具有三脚架、灶、烟等。
鼎是商周时期数量最多、最重要的青铜器类型,主要用于烹煮肉类。商周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鼎中常含有牛、羊、猪、鱼、鸡等动物的遗骸,考古资料也揭示了鼎的确切用途。
鬲的作用类似于鼎,也用于煮肉(图一:西周的舜(迭)钵鬲)。这可以从东周陶器中发现的海豚骨来推断。
蒸笼的上部为甑(zng),下部为礼(有的呈鼎形),中间为篦子(b),篦子上有孔,蒸笼是用来保存的。食物它使用蒸汽来加热食物,具有与现代蒸锅相同的功能。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著名的三重蒸笼(图),由三个蒸笼和一个长方形的箱子组成,箱子上有三个用于固定蒸笼的圆孔,不仅位置好,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想法,因为它们可以一次用完,可以加热和蒸3杯米。
食器:桂、桂、桂、丹、朵
食品容器主要有簋、盨(x)(图:西周土地与四头博物史图)、f(图:春秋卷食馍)、du、五谷、大米、主食等。豆类等食物。豆角还可以填入肉酱、肉汁、泡菜等,相当于今天的菜肴(图:战国时期镶嵌有尺道和动物图案的豆角)。
匕首,切肉刀
匕首是指短剑,主要用于鼎、桶、龙骨等器具,主要用于收割肉类和稻米。切肉机是切肉的支架,其表面有很多孔,切肉时挤出的汁液很容易漏出。 (图5:春秋时期的陈祖公)从功能上看,这些餐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鼎、祖、匕就是一套完整的加工肉类的器具。用匕首将肉从鼎上取出,放在祖上,切成块,用于祭祀和宴会。
西周以来,周人十分重视饮食,三脚架、器皿等饮食器具得到改进,成为青铜礼器的中心,三脚架奇数,器物偶数,使得青铜礼器成为青铜礼器的中心。上来餐具. “六鼎”制度,即所谓“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五官为官,三官为元氏。”(《公羊传》何休)在某些情况下,“稨”和“簠”它也可以用来代替“gui”。这种青铜器仪式化的场景在诗歌中屡有记载。《诗经·周颂·丝衣》 写为“奈(鼎)和钼(z),兕(s,犀牛等动物的古名),饮(gng),饮(qi)”,并有关联周王的盛事。我在画。奈指大鼎,钼指小鼎,“奈鼎钼”指一组大小相同的鼎。考古发现也支持这一解释。山西曲北赵金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五件金侯苏鼎,其形制、图案、铭文均相同,且按大小由大到小排列,表明晋侯苏鼎是这一组都是一样的,生动。古诗词注《丝衣》。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是纯粹的功利工具,而且还具有特殊的使命,即表明社会地位、等级地位和行为规范的象征,被视为独特的礼器。系统。俗话说“把仪式藏在工具里”。
例如,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市蕲春出土的簋,体形巨大,高59厘米,直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目的。簋存在于商周时期,它的主人就是著名的周厉王。《诗经·小雅·伐木》 有句谚语说:“盒上符,献八器”,指的是皇帝的九器、八器。西周时期皇帝的气氛是庄严肃穆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餐具高度发展,出现了符、浇头等多种新型餐具。宁子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杯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西周著名的鼎,鼎上刻有291条铭文,其中有一段记载了一个商人酗酒毁国的历史,我正在记录事实。以酒为泳池罪,是迄今发现的唯一证明商人酗酒、亡国灭亡的物证。
东周时期,各国封建领主之间的世仇不断,青铜文化存在着显着的地域差异,青铜餐具也不例外。
1978年河南省淅川市下溪寺二号墓出土一套七件吴王鼎,主人是楚庄王之子武王,最大的一件高67.4厘米,高66厘米。厘米。它的直径和重量为110.4公斤,出土时还附有一把铜匕首,用于从鼎中抓取肉。这件平底腰鼎是东周楚文化的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长江下游、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南方地区,流行一种薄型、外向式的三足铜鼎,称为“越式鼎”。地域特色。有一种铜豆叫“燕豆”,在河北/北京地区很常见,但也很独特。可见,东周时期,铜豆的地位上升,常与鼎固定组合使用。
经过数千年的沧桑,这些饮酒场景早已湮没于历史之中,但留存至今的青铜器皿却足以让我们回想起钟鼎时代的情景。它哭着要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继承了中华文明基因的青铜器物,褪去了它们的实用意义,演变成国家权力和社会秩序的象征,进一步演变成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毫无疑问,我做到了。代代相传。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记者王珏编辑。国家博物馆供图)
版式设计:沉一林
《人民日报》(截至2020 年1 月25 日版本06)
【钟鸣鼎食时期,青铜器甬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