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怀龙(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编者注
诗歌、音乐、舞蹈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当舞蹈独立出来时,诗与音乐还处于长期的默契配合关系,而且除了乐府、词曲等诗乐结合的例子外,音乐与文学的其他方面也有深刻的联系。联系。关系。本期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提供了音乐、乐府诗、文学相互渗透的独特案例。《诗经》 如果你翻阅汉唐经典,你会发现古筝除了婚姻之外还有很多意义,古筝作为一种乐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关于文学。《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在五歌中敏锐地发现了魏晋王朝的精神内核,并从雅俗互动的角度解读了五歌深层的美学意蕴。曹植《乐府》中的“拙作”问题已被讨论已久,但张振龙教授重新思考曹植《乐府》中“拙作”形成的客观原因和价值,对于进一步深化“学风”研究。话题。这些探究对于推动和深化文学史以及文学与音乐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刘怀龙)
明代杜晋画《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资料照片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琴和琴的发明和作用的理论。 “很久以前,朱相家族统治天下的时候,风气盛盛,万物散落,寸草不生。所以,师达受命弹奏五弦琴。”其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是“稳阴气”(《听颖师弹琴》)和“舜奏五弦琴,吟诗语,治天下”(《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项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先于神农氏的古代皇帝。由此,就不难理解琴和琴的早期发明及其在“治世”中的重要地位。据现存文献记载,周代时琴琴就已十分流行。《南风》 《史记·乐书》 《仪礼》 《诗经》 《晏子春秋》 《墨子》 《左传》等早期经典同时提及。已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真琴、古筝(见王子初《山海经》,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自先秦以来,秦、奚就具有“治天下”的特殊功能,因而在礼乐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古筝与箜篌的结合也被认为是阴阳和谐的典范,“和而无异”、“天地和合”。因此,在《国语》的影响下,竖琴被赋予了多种含义,比如用“竖琴”来比喻婚姻,用“琴声和谐”来代表幸福的婚姻。马苏。我们以汉唐经典为例。
一是用竖琴调弦来比喻政治变革。箜篌、箜篌不仅有“统治天下”的传说,而且还是祭祀和音乐活动的重要元素。 “木翼立起,沉、庸在室,琴、瑟并置,亦有琴、舜。”(《赋玄》《中国音乐考古学》第十三章第八部)堂内奏古琴、古筝,八个音符反复奏响,融雅乐曲于一体。箜篌与郑舒雍容华贵的声音相结合”(于心《诗经》第1部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箜篌以及箜篌在政治礼仪中的地位。因此,董仲舒说:“如果琴与琴不合拍,模仿严重的话,就必须加以解释和改变,可以作为鼓。政治”这是严重的,你必须改变它很多次,但这是合理的。” (《食举东西厢歌》) 需要“改变”钢琴或竖琴的音调是不现实的这类似于面对严重问题时需要“更多改变”。在国家政治中。类似的描述也可以在《答尚书下太常祭祀所用乐名》中找到。 “故圣人之所为,谓之道,其所为之,谓之物。道如金石,不变调。物如琴或琴,如‘每时而变声’。细绳。 ” 今天的版本《全晋文》 也具有基本原理并允许一致的演示。这两本书究竟谁先写、谁后写,至今学术界仍有争议。或许他所说的并不像董仲舒那样接近现实政治,而《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角调曲二首》早已被认为是化名,所以后世所用的含义显然源自董仲舒。刘向《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李文济子公批评张孙政治激烈,说:“夫政如弹琴,大弦急,小弦无用。”(《淮南子·泛论训》(卷)。 39) 谭娟《文子·上义》 他还说:“很久以前,董仲舒说过,‘治国如琴,不调则断,难矣。’` “人变调则亡。故贾谊以才为驱,晁括以智而杀。”(第《文子》号)卷12)何承天《新序》:“琴与琴” ” “根本没调好。换琴弦,换琴弦,这个世界是古筝统治的,这样一定是安全的,难忘的。“不,”他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从北朝到隋唐,这两个词经常互换使用。元成《全汉文》:“故礼有得失,事可做可不做,父子有矛盾,君王谏臣,琴瑟不合。” (《陈明政疏》,第十七卷)萧宝玉《全后汉文》:“夫君,琴与琴要和谐,宜求其适当调整。重要:离开的人你不能追,但你不能追赶那些来的人。”这仍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卷四十九,《上邪篇》)唐玄宗感叹前代的缺点,说道:法律不方便吗?”(《重奏请赏陟及守宰》、《全后魏文》,第30卷)刘仁贵《考功表》:“听说琴瑟不相配。所以,改法律,改法律,”政策”(《全后魏文》卷158)李德裕《令优才异行不限常例诏》关于宋齐政治,他说:正如压弓的音高不压箜篌一样,调音器应该开得更大一些,这也不是人的事情而是天道。 ”(第78卷,《全唐文》)这是进一步提出的。达到了“天道”的层次。
此外,“秦”、“习”还有“和而不同”的意思。颜瑛的著名结论是: “如果你用水来制造水,谁能吃它?如果你弹奏竖琴,而且只弹奏竖琴,谁能听到它的声音?如果你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弹奏,他们是一样的。”(20年)昭和公《陈破百济军事表》)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回响,如“我担心如果专心于琴、琴,就会失去和声。”(宋代颜彦之)。南朝,《全唐文》,卷37,《宋齐记》),“一色不能为文绣,一音不能和琴”(唐李时正,《全唐文》,《王仲宣诔》) ),卷157),“若专心琴,谁能闻其声?”(唐王雅《全三国文》、《赠秀才入军五首》、卷448)。关于中唐诗人孟郊,他说:“我想弹古琴,常听你的歌”(《答陆士龙诗四首·南山(五章)其三》),“佳人之所以放弃琴和琴是因为她不是“听君英歌就知道音乐难”(《广绝交论》))的错,创造性地赋予了“琴石”新的含义。
《全梁文》(截至2020 年9 月7 日版本13)
来源:光明网-《为侯景报齐文襄书》
【琴瑟在古诗中的意象,琴瑟象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