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名词〉竹马鞭。 《郭琴论》:“强化政策,控制内心世界。” 《马说》:“奉策而至。”
②〈动词〉鞭子; 刺激。 《马论》:“推驴无道”。 《中山狼传》:“推驴驮书”。
③〈名词〉竹棍; 拐杖。 《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谋略。”
④〈动词〉依靠(手杖)。 《归来兮辞》:“扶老人休息。”
⑤〈名词〉书写用的竹简; 书。 亦写作“书”。 《王冕读书》:“以明灯之光读之。”
⑥〈动词〉记录; 登记。 《木兰诗》:“十二转役,赏十万英雄。”
⑦【名词】皇帝封地、封爵、任免大臣的文书。 《三国志·诸葛亮传》:“于是先主即位,策梁为相”。
⑧〈〈〉古代政论文体名称; 政策理论。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海瑞传》:“即傅阙所著的《平利策》。”
⑨〈名词〉策略; 战略。 《廉颇蔺相如传》:“二谋,以伐秦为佳”。 ” 《鲁导》序:“于庚欲北望归来,请教救国之策。
汉语词典对“政策”的解释
【策名】指为官。 古代,担任官员的人必须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上级的名册上,以表明自己的隶属关系。 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兴汉室,死后还其应位。”
【谋士】谋士是指古代在达官贵人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 柳宗元《沛国汉原庙碑记》:“故曲尼起为谋略,辅佐朝策”。 (曲尼:曲尼侯陈平)
【政策疑问】自汉代以来,一直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士人。 政治、经济等问题都写在简单的政策上,要求候选人一一回答。 也称为“对策”。 《后汉书·和帝列传》:“皇帝亲临制定计划,选拔大臣。”
【(知识点)文言文及古文中的解释与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