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国学 全球化并非是用美国文化格式化其他文化

更新:04-0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图片来自网络

越是民族性的,就越是全球化的。 在今天下午的教育分论坛上,不少曾出国留学或从事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 当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时,他们一致认为,只有保留我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尊重。

全球化并不是用美国文化来塑造其他文化

陈来介绍了近代中国两次著名的留学运动。 第一次是1870年代,以詹天佑、梁敦彦、梁成等人为代表。第二次是20世纪10年代以后,以胡适、赵元任等人为代表。

胡适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在日记中写下对各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看法。 他发现法国人、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等欧洲人非常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学,但他看到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 由于美国历史较短,不做比较,而中国学生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学的了解比欧洲人差很多,所以他在日记中写下了一个词,叫“可耻”。

陈来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孩子不适合出国留学,因为“不熟悉国情,很容易失去民族性格”。 “我们为什么要办国学?我们为什么要办国学教育?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学者是民族品格的源泉,是民族灵魂的寄托。如果你想培养他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灵魂你要让他学习、了解国学,里面是民族性格所在,民族灵魂所在。

今天,全球化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陈来说:“哪里有传统文化的根源和历史,哪里就有对全球化的文化抵制。 政治、经济、金融要素可以流动,但全球化不能理解为用美国文化格式化全世界所有文化。 我想我们的前辈在1910年代和1920年代就提出过,为了让我们的留学生保持民族性格和灵魂,最好多学习国学。”

出国留学的青年学生最终可能会失去根基,成为“傻米”。

谈及当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低龄化问题,北京四中嘉联国际学校校长石国鹏明确表示反对低龄学生出国留学。 他认为,如果把孩子放在纯粹西化的环境中,他们很容易变得“闷闷不乐”。 中国孩子学得不好,西方孩子也学不好。

石国鹏说,他们国际校区的语文课本都是自编的,语文课本叫做“华根”。 “我们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保留中国的根。如果一个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他出去就会受到惩罚。” 迅速被边缘化。”

他说,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 如果你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来到美国社会,你根本不需要融入美国社会。 它自然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 有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我们不比任何人差。 “我们要学习英语,我们要学习西方文明的成就,但不要扔掉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有很多好东西,但你没有意识到。”

史国鹏表示,餐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四中嘉联国际学校要求高中生出国前必须学习烹饪。

曾在外企度过职业生涯的微软大中华区CTO卫青对史国鹏的观点表示“没有办法更加认同”。 “我之所以在外企赢得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声誉,并不是因为我英语说得多好,而是因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董事高西庆也同意石国鹏和卫青的观点。 但他指出,作为父母,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他去哪里? 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必须从小培养。

高西庆面临这样的问题:“两年前,有人问我儿子,你想去哪所学校?他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不会去哪所学校,那就是杜克大学就这么简单,我应该学什么?他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什么都不学,不是法学,不是经济学,就这样。

【大学 国学 全球化并非是用美国文化格式化其他文化】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韩媒:中国留学生在韩获取博士学位韩国恐成中国学历工厂 下一篇:黄鹤楼、敬亭山、咸阳道、玉门关,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