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祥法师:因果轮回在佛教中特指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更新:05-1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一般来说,佛教中的因果轮回专指三时因果、六道轮回。

文/虚祥法师象佛图书馆

对于因果轮回,我想每个学佛的人都曾有过很多疑惑。 对我来说,因果和轮回就像两个大黑洞,充满了不可知以及这种不可知带来的诱惑。 这让我一直有兴趣深入了解因果和轮回。

如果因果真的存在,这就是一个因,下面的文字就是从它继承发展起来的果子。 从你打开这篇文章的那一刻起,这个水果就落入了你的嘴里,祝你下次吃得津津有味。

一般来说,佛教中的因果轮回,特指三时因果、六道轮回。

三世因果的“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包括无始劫,“未来”也包括未来无边岁月。 因果轮回,三代之中,一波又一波。 一道道波浪,不断延伸。

三世因果,是佛教因果与外道一世因果不同的地方。 佛教在因果体系中加入了轮回的“变量”,完美地解释了因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以及这种来源的不可知性。

如果想用前世的现象来解释因果原理,就如同试图从一个人一生的言论中摘录一句话来表征这个人——这无异于“断章取义”。 ” 必须用三生来解释因果,因果原理才能完整。 俗话说:“因前有因,果后有果”。 从时间上看:三代因果,可追溯至无始,无终。 一切现象在生死轮回中都是连续不断的,所以虽然说是“三生”,但实际上在时间上并无开始或结束。

“六道轮回”的轮回,用人类的话来说,就是“生命的轮回”。 只要我们是普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囚禁在这个生死轮回之中——也就是轮回。 虽然我们仍然作为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总有一天,这段生命将会消亡。 到时候,我们的思想——更准确地说,“精神能量的延续”肯定会毫无选择地被“业风”吹进另一个生命,而那个生命的形态也不一定是人类。 。

过不了多久,这样的生活就会再次结束。 我们的意识将一如既往地前进。 如果我们还是普通人,这个过程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 正如泰戈尔所说:“我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是无限的。”

在我看来,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因果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一定有能量的转移。 所谓轮回,其实就是一系列因果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闭环。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我们要想真正窥见因果轮回的全貌,就必须通过“实量”而非“比较”推演来实现。 “比较”推理是一种间接的认知方法,不足以看到因果、轮回的全貌。 因此,真正的因果和轮回是人类认知所无法得知的。

“真实量”是看到的现实,而“对比量”只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判断。

虽然比较并不可靠,但总比没有好。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业力与轮回”的一些“比较”

因果关系不仅仅是线性单因果关系

第三代因果关系是基于时间的。 对于空间因果关系,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抱有线性单一因果关系的认知而不能自拔——因果关系简单粗暴。 因此,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 ——“你做了坏事,一定会得到不好的报应。如果你抽烟,你一定会得肺癌......如果你骂我,你一定会下地狱......如果你杀猪,你会肯定会被杀掉……”

线性单因果思维是指放弃因果链的前后、左右联系,片面强调产生事物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思维模式。

这种不合理的结论既不能体现因果关系的丰富性和曲折,也不能正确解释事物的起源。 因此,常常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甚至被有心人士用来质疑佛教理论的正确性。 性别。 但学了佛法你就会知道,这种单因思维与佛法几乎没有关系。

一般来说,佛教因果论有“六因五果”。 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原因,一种原因也可以产生多种结果。 在经典中,帝释天帝因陀罗的网经常被用来比喻这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因陀罗的网中有一千颗珠子。 每颗珠子都有自己的影子,也包容着另外999个。珠子投射的影子互相包容,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存在,牵动着整个网络,彼此难以区分。 这就是因陀罗网的比喻。

同样的道理,宇宙间一切法的因果关系,就像因陀罗网中的影子一样。 你在我体内,我也在你体内。 因此,法在法界中运行、运行。 可见,佛教因果观是全方位、全视角的全息系统视角。 这种观点认为,决定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是一个系统。 抛开整个体系,纠缠于线性的单一因果关系,将无法正确理解事物。 的。

反佛派创始人范真先生在这一点上与佛教的观点是一致的。 当当时的大V竟陵王萧子良质问他的时候,他的反问就体现了这一点:萧子良对范镇说:“如果你不相信因果,那么你如何能够富有或贫穷呢?(如果你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为什么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贫穷?)

他回答说:“生命就像一棵树,花儿一起生长,随风落下。窗帘一吹,它们就落在席子上;栅栏关起来,它们就落到粪里。落在席子上的,就是殿下。 虽贵贱之道不同,何来因果?”

如果你了解佛教因果论,你会发现范真与佛教对于因果复杂性的理解是高度一致的——某件事的发生,必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永远不会出现线性的“一因一果”现象。 佛教强调“无我”。 “我”是主人。 没有自我就意味着没有主人。 换句话说,没有一件事可以完全决定另一件事。

当风吹一朵花落下时,它落下的具体地点不仅取决于风,还取决于花本身,比如它的生长、大小、重量、高度等。风只是一种“增强”,并不能必然判断是跌还是跌。 浑。

花的生长、大小、重量和高度取决于湿度、阳光、空气和其他因素。 这许多因缘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朵被风吹落的花。 这些因缘,在佛教中称为:“能因”、“住缘”,意思是果子成熟所需的条件和环境。

导致结果的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换句话说:“缘”是“果”成为“果”的辅助条件。

但花卉只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条件就能生长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它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因缘,那就是“树”的存在。 佛教称之为“主因”、“造因”。

范震举的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佛教的另一种因果观。 因与果同时存在,而在时间上,因与果的关系是“异熟”——前世、今生、来生的不同时辰、不同时期的成熟。 ,三界六界在不同的地方互相熟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不同的物种熟悉。

在空间中,因果关系是“连续的”。 之所以说是连续的,是因为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当因消灭的时候,果也同时发生。 换言之,因正处于灭灭的过程中。 挂果和挂果的过程是同时发生的。 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并存”。 比如范震举的例子,落下的果子在花开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落”的就是花。 是风吹还是雨落,全看命运。

在我看来,业力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与果是同时存在的。 当因产生时,果就已经是“定业”了。 所以说,定业是无法逆转的,必须要努力“修因”。 ”还有“命运”。

因果同时性的概念在莲花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荷花未开之前,含苞待放的莲子就已存在。 花开时,莲子成熟。 花是因,莲子是果,因果同时存在。

从终极层面来说,“因果同时性”也是如此,因为时间无非是一种主观判断,一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无关行为”。

小延伸:佛教认为果报的影响也是多角度的,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有强的,有弱的。 有显露的,也有隐藏的。 在泄漏范围内,没有任何事件会产生纯粹的积极结果。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思考因果关系的最大目的——从已知推导未知,就会成为猜想和空谈。

可见,佛教的因果论绝对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单一因果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自洽的解释体系——前有因,后有因。效果后的效果。 每一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原因,而且是原因的原因。 一切的结果不仅仅是结果,更是结果的结果。 受到这种视角加持的人,会通过纵向、横向和逆向思维联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空间,最终拥抱包容乐观的幸福生活。

轮回不仅仅表现在六种轮回领域。

说起轮回,大家立刻就会想到“轮回六道”,不过这个众所周知的轮回并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除了生命体的轮回,轮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很多其他表现——轮回不仅是我们生命的开始和结束,也是我们生命的“常态”。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心智模型的轮回。

心智模式可以被佛教徒理解为习惯性反应,是我们在接触外界环境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系列自动反应。

佛教将这种反应的根源归因于我们自古以来的习惯,而社会上的人们则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解释它。

本质上,心智模型是人们在大脑中建立的用于理解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 这种模式的结构是由自古以来的业力和无明习惯所创造的。 因此,不同的心理结构对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和结果。

当遇到触动我们爱憎的外部环境后,“无明”心智模式会发起一系列习惯性反应。 这种反应甚至会直接影响主观意识。 大多数时候,你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 大多数人一直被它控制着,甚至没有意识到。 僵化的心智模式会让我们的处境陷入无尽的轮回,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总是做同样的事情,却总是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个轮回最可怕的不是我们不断去那些我们不想去的地方,而是在轮回的惯性中,我们别无选择。

——没有人愿意原地踏步,但总有人遇到阻碍、碰壁。

这个循环的“原因”是我们的“记忆”和认知限制。 曾几何时,我们使用这种模式来处理类似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它是有效的,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建立了相应的神经链。 当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时,我们的身体、心灵等会自动激活,并将我们的处理方式推向过去成功使用的模式和例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套路可能不会达到以前的效果,但对于我们心理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所以你会发现,以同样的方式,我们总是得到相似的答案——即使你不再想要这个答案。

我们的处境就像《奇异博士》中的多玛姆一样,被困在“永恒的当下”中,不断上演着“迷你情节循环”。 但与多玛姆不同的是,我们出于安全的需要而筑起自己的围墙——事实上,我们永远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会做出看起来简单而安全的选择。 ——于是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为习惯的囚徒、轮回的奴隶。

当人们失去勇气,不想前进时,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 问题是,当他们需要勇气时,他们需要安全。 当他们别无选择时,他们想要自由。 他们只是在原地打转。 ——海林格

我之所以用轮回的心智模型来举例,是因为你我都身陷其中,你我也都深受其苦。

虽然我还没有逃脱这个轮回,但我已经有了更好的方式去面对。

1.不再关注结果,而是致力于原因。

我们的心智模式之所以会转世,不仅是因为记忆造成的惯性,更是因为我们被五彩斑斓的现象世界所淹没,所以很难注意到我们还在原地踏步。

我们要摆脱现象的纠缠,在“因”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果”上兜圈子。

虽然这样做会很累,但不这样做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巨大的惯性。

切勿因焦虑而频繁行动。 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行动前要考虑清楚。 就算不能立刻摆脱轮回,至少也可以减少损失。

2、通过自我意识和学习,心智模型的作用从轮回转变为迭代。

无论是怎样的轮回,都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才能继续下去,而自我意识让我们拥有更加开放的大脑,获得很多从未有过的“自我认识”,从而能够在循环的惯性中生存。 “抽身”,以新的视角看待原有的问题——引入新的视角是任何时候“破局”的关键。

当觉知带来的“新视角”让你质疑自己经历的“合理性”时,轮回的平衡就会随着觉知的继续而逐渐被打破、分崩离析。

但仅仅意识到这一点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通过获取新的信息来拓宽视野和“观察框架”; 通过理解新的思维逻辑,掌握更多规则,更新“思维路线”; 并修改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 让自己获得一种更容易“解放”的心智模式,减少修行路上的一些内在障碍。

觉悟是一个敞开心扉的过程,学习是一个不断点亮心灵的旅程。 两者的叠加影响你的心智模型,会让你的心智模型从无止境的轮回转变为不断的迭代。 与轮回不同的是,虽然迭代也有重复,但轮回只是重复,而迭代可以通过重复不断引入新的变量。

从前有一头驴,一生都在当拉夫。 主人可怜它,让它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 但驴子对广阔的世界视而不见,而是绕着一棵树,一步一步地转着。 原来这头驴拉了一辈子,除了原地打转什么也不会。 很多人一生都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中打转,除非认识到自己是一头驴子,否则很难突破。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别说脱离六界轮回,光是心型的轮回,就足以让你一生都陷在一个地方,一事无成。 如果你了解心智模式的轮回,它就是我们善行增长的引擎。 如果你不明白它,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死亡螺旋。

因果不是佛教发明的。 佛教只是用缘起来修补它。

佛出世之前。 印度已经有相当系统的因果理论。 因果关系是古印度人解释现象存在的理论基础。

佛陀的大智慧和智慧,以因果论为基础,提出了“缘起法”来解释一切“现象”。 新血液的加入,让古老的因果理论重新焕发了活力。 因果论的许多弊端都是“缘起”而来的。 一加一逐渐消散。 ?

在缘起论提出之前,因果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宿命论的束缚。 因产生果,果又产生因。 因为因果之间的必然性,一切似乎都是注定的——即使是你主观的创造,也只是某种未知原因的结果。 ?

但只要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宿命论其实是一种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世界观。 其自洽的逻辑体系虽然可以解释问题,但却不能解决问题。 ?

然而,佛教将“缘起”纳入因果论的底层源代码,这个问题就消失了——从缘起论的角度来看:在没有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因不能产生果,而因果之间的必然性因果必须建立在“条件”(条件)的偶然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效果的显现必须通过且只能通过“因”的作用来实现,而且它不是单一的条件,而必须是许多因和条件的相互作用,即所谓“多因合一”。条件”来达到效果。 ?

这样,缘起论加持的因果论不仅摆脱了宿命论的控制,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因和条件来获得结果——这个思想也是基础一切佛教修炼体系的逻辑支点。 ? ? ?

缘起论认为,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事物发展的初期,往往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由于条件或纯粹的机遇,他们最终沿着同一条道路发展。 向特定方向发展。 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最初的可能性开始的,那就意味着“结果”是可控的,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条件来控制“结果”的方向。

我前面提到的“三生因果”的三生,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缘分”,因为时间是业果成熟的根本条件。 俗话说,不是说没有报应,也不是说时候还没有到。 更全面地说,这句话应该是“不是没有报应,是缘分未到”。 因为除了时间之外,业果的成熟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时间只是因缘存在的象征。 当因缘具备时,“时”就自然了。 会成熟。

从“人生三因”的角度来看,成为一个好人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因果轮回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运行逻辑”。 如果你不能了解因果轮回,即使你看到了一切,你也什么也看不到。 因为你只是在看,却没有看到,更谈不上理解。

在这个因果世界里,大多数操作都不会发生在你眼前。 你看到的不是事物的发生,而是事物的呈现——这个世界已经先于你。 如果你不能再明白因果轮回,那你无疑就是个瞎子。

如果你不明白因果的轮回,世界就会以你无法理解的方式在你面前运转。 你对这个世界的所有期待,注定是“充满希望”却又遥不可及。

我们通常称赞一个人有洞察力,说他有“远见”。 其实只是指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清楚。

看得清楚,就是能够看清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找到因果关系,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

看得远,就是了解未来与现在的关系,看到轮回,洞察事物背后的真实规律。

这两种能力中的任何一种都需要努力和不断的领悟,但与靠惯性毫不费力行走的“盲人”相比,这种人一定会走得更远。

【续祥法师:因果轮回在佛教中特指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我想你会在昭昭暮暮,祝端午节幸福安康 下一篇:湘西端午日赛龙舟、赶鸭子场面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