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任安
(1)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探天人之理,通古今之变,而立一己之见”。
(2)《授任安书》中描写古代“圣人”吃苦耐劳、坚强不屈、潜心写作的一句话是:“古之富贵,皆忘其名,不可尽记,唯有品德高尚、有风度的人,才被人记住。文王被囚而作《易经》,孔子遭难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左丘明盲而作《国语》,孙子跛足而作《兵法》,不韦徙蜀而《吕兰》流传,韩非囚秦而作《难怨》;《诗经》三百首,多是圣贤愤慨而作。”
(3)司马迁在《授任安书》中,对历经磨难的古代圣贤所写的丰富文字,作了一般性的评价:“此人皆有心事,而无以言表,故叙旧思前事,犹左丘明之盲,孙子之断足,终无用处,故退而论书论策,以泄愤,以空言以达之。”
论秦朝
(1)《秦论》中最能表达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之势的是:“策长远,一统天下;吞两周,灭诸侯;居太上,统御天下。”
(2)最能体现秦始皇奴役人民、激起人民反抗的一句话是:“以鞭子抽打天下”。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描述其外交政策的语句有“南取百越之地,置桂林、象郡”、“北使蒙恬筑长城,戍边,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4)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驱匈奴,取得了胜利,使匈奴长期不敢南下进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放马,兵不敢弯弓示警”这句话,就是对这次事件效果的概括。
(5)贾谊在《秦论》中,用排比句来描述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其以长远之策,以治天下,吞两周而灭诸侯,居天下之首,执鞭而诛天下。”
(6)贾谊在《秦朝论》中提到,秦始皇为削弱人民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把全国的士兵全部收罗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十二金人。
(7)《秦始皇本纪》中,描写秦始皇守卫战略要地的一句话是:于是在花都筑城,在江边筑壕,居城万丈,临深渊不可测,为据守之地。
(8)“陈涉却是农奴、流民之子”这句话强调了陈涉出身贫寒,地位低下。
丽云
(1)体现重视人才的发挥和社会成员的和谐共处的说法是“选贤任能、崇信育和”。
(2)表明人们的财富观念和劳动观念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句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物品被扔在地上,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留着;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利用,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利用。”
(3)与“尊老爱幼,不但尊自己的,也尊别人的”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所以人不独爱自己的亲人,不独爱自己的孩子。”
请愿
(1)最形象地描绘出他童年孤独悲惨境遇的句子是:在外没有亲人,在家也没有仆人应门,我孤身一人,无助,只有自己的影子作伴。
(2)用反差来说明孝的时间短、忠的时间长的句子是:“大王,弥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意思是说,我为大王尽忠的时间长,而我报答大王的时间短。”
(3)用乌鸦喂父母的比喻揭示全篇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乌鸦有私情,愿乞终身赡养。
(4)表示愿意为国家牺牲自己、死后报答国王的恩情的句子是:“我死后要斩首示众,死后要在胸前系一个草结。”
(5)文中说自己的苦衷有人神见证的一句话是:我的苦衷,不但蜀国百姓和两州督抚都看得见、了解,而且天地也见证得清清楚楚。
(6)文中,李泌用委婉而间接的语言,表明自己并不怀念旧朝。他首先贬低了自己的地位,说自己是“亡国贱奴,等级最低,身份最低”,晋武帝“提拔他,厚赐恩赐”,感到无比荣幸,因此“不敢久留,不抱任何希望”。他的委婉说法恰当,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
(7)文章最后以“我若活着,斩首而死;我若死了,结个草结”来表达他的忠诚。
(8)李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能否响应圣旨的犹豫和困境:我想遵从圣旨,但刘备的病越来越重;我想随心所欲,他又不许,我真是左右为难。
(9)“母孙相依为命,吾不能弃祖母而去。”表达了对祖母敬重、孝顺,不愿离开祖母的深切心情。
(10)整篇《上书》弥漫着浓浓的情感云雾。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一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老妇人的形象。她体恤孙子的孤独和软弱,亲自抚养他长大,对李泌表现出极大的仁爱和美德。两人之间的关系正如李泌所说:没有祖母,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我,祖母就活不到晚年。母孙相依为命。
(11)李泌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产生的疑虑,用下面这句话表达了自己想当大官的愿望:“我本想升官,不自负名誉气节。”
(12)用比喻的方式描写刘奶奶年老体病的句子是:刘奶奶已经奄奄一息,生命垂危,而且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归乡与序
(1)陶渊明的《还田自序》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还田啊,何不趁着荒芜之地再回去呢?”
(2)我们常用陶渊明的《还乡赋》来表达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掌控。
(3)陶渊明《还乡序》有“问行者路在何方,恨晨曦昏暗”一诗,写诗人向行者问路,恨晨曦昏暗,看不清前路,表达了作者渴望归来的心情。
(4)陶渊明《还乡赋》中的“拄着拐杖,在溪边小憩,有时抬头远眺”两句,写诗人拄着拐杖行走、小憩,有时抬头远眺,欣赏自然风光。
(5)陶渊明《还乡序》:“我活在世上要多久?何不随缘?”两句诗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反思。人生苦短,何不随心而行?
(6)陶渊明在《还乡记》和《自序》中回忆起自己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官,现在感到悲哀和自责:我既然让心灵为身体所奴役,又何必感到悲哀和孤独呢?
(7)陶渊明在《还乡记》及自序中,自慰说自己没有走错太远:“我其实并没有走错太远,我认识到今天的我是对的,昨天的我是错的。”
(8)《还乡序》中表达陶渊明归途中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喜悦、解脱之情的句子是:舟车劳顿,风吹我衣裳。
(9)《还乡并序》中表现诗人独享室内饮酒之乐的一句是:“独揽杯自酌,望庭树自得其乐。”这是隐士真正的快乐,与刘禹锡《陋室咏》中的一句“陋室虽小,德行却芬芳”有异曲同工之妙。
(10)《还乡》诗中“倚南窗自得豪情,体会狭小空间里的安逸”两句,形成了精神上的富足与超然与物质生活的贫乏的鲜明对比。
(11)《归去来》及《序》两句“园子日日走,愈觉趣,虽有门,常闭”,描写的是作者在园中漫步的情景与心情融为一体,作者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享受着游园的乐趣。
(12)《归田并序》诗中的“云无意离开山,鸟飞累了也知道回来”两句,以云和鸟来比喻诗人,表达诗人过去为官无意,如今也归田如鸟飞累了也知道回来。
(13)《归去来》及序中“天色渐暗,抚孤松不舍”两句,写作者抚着孤松,天色渐暗却仍不舍离去,是想借孤松寄托自己的心情,象征自己独立、坚毅的性格。
(14)《还乡序》诗中“三道荒凉,松菊犹存”两句,写的是松前松菊,是他孤独心灵的归宿。
(15)《还乡》及《序》中的“望屋而欣喜,仆人迎,童子守门”写陶渊明回家时,喜出望外,主仆迎候,妻子也都乐开了花的情景。尤其是“抱子入室,坛中有酒”写妻子看似没有出来迎接,其实比谁都热情,摆设了丰盛的酒菜,真是一幅幸福美满的天伦之乐画面!
(16)《还乡并序》中描写诗人与村中旧友交往的句子是:农夫告诉我,春天已经到了,他要到西边的田里去干活了。
(17)《还乡并序》中,描写诗人乘车出行。表现出行方式的句子是:或订马车,或划船。表现旅途的句子是:既有优美蜿蜒的山谷,又有险峻险峻的丘陵。表现旅途中诗人所见所闻的句子是:树木繁茂,泉水潺潺。表现旅途中感受的句子是:体味万物的时间,体味我一生的旅途。
(18)《归去田园》诗中,诗人自问自己,为什么心里这么不安,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诗中“我为什么心里这么不安,到底要去哪里?我不求富贵名利,也不求仙境”的人生态度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19)《还乡并序》中描写作者爬山吹哨赋诗的诗句是:我登上东山吹了口哨,在清溪边赋了一首。
(20)《还乡自序》诗中的“且听天由命,顺应天意,何必怀疑呢!”表达了作者安于命运,顺应自然变化,直至生命终点的思想。
【报任安书:司马迁究天人通古今成一家之言,古贤圣磨难著述丰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