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年(宋神宗西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迁居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其弟苏辙为其取名“超然”,取“老子”“虽有壮丽景色,我居超然处”之意。1076年(西宁九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望春色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此诗。这首诗豪放婉约,通过春景的复杂变化和作者的情绪神态,表达了诗人豁达超然的胸怀和“要则用,不要则藏”的人生态度。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登台时看到的暮春郊野景色。
这首诗为双调诗,比起原来单调的《望江南》多了一个层次,第一部分描写了上台时所见的情景,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和柳斜。”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是登上超然台,向远望去,春色尚未褪去,微风吹拂着柳枝。首先,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和柳斜”点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春迟而未老。“试登超然台一看,半条护城河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围住了半个城池,整个城池春花烂漫。其次,第三、四句直白,直接说登上去向远望,并设“半条护城河春水一城花”,用春水和春花铺陈出眼前的景象。“烟雨昏暗万家。” 第五句,城市里飘来蒙蒙细雨。
三个层次表现为,先有特写介绍,再有大场面的叙述,最后从高处俯瞰,烟雨蒙蒙,千家万户,整个城市尽收眼底,这是第一部分,描写春天的景色。
诗的后半部分是抒情,与前半部分描述的景物紧密相连。“寒食节后,酒醒而叹”,进一步点出了登高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天,据说为纪念介子推,从此日起禁火三天;寒食节后,重新生火,称为“新火”。这里说的“寒食节后”,一是说过了寒食节,可以生“新火”,二是说过了寒食节,就是清明节,人们要回家扫墓,但此时,想回家却不能回家。以上两句感情丰富,曲折离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友的无限思念。 “故友相逢莫思故土,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以泡茶为自我排遣思乡之情,以摆脱思乡之苦,既暗含了诗人难以摆脱的苦闷,又表达了诗人为摆脱苦闷而进行的自我心理调适。
“年少时诗酒”进一步指出,人要超脱尘世,忘却世间一切,把握时机,以诗酒自娱。“年”指大好时节,与“春未老”之始相对应。全诗围绕“超脱”二字展开,从而进入“超脱”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正是苏轼在密州时期的心境和诗歌境界的具体体现。
这首诗以“春未老”开头,写季节,说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依然充满春意和生机。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尚无建树,春未老而人白白老去的说法,说明他并不心安。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坡并不是真正超脱的。这种看似是非对错的心境,正是苏东坡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本首诗前半部写景,后半部抒情,这是以景抒情的典型。前半部的景物有“以喜景衬托悲情”的成分,抒发了作者回家难、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失落。更重要的是,全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作者以茶自慰的情节尤为突出。
【公元 1076 年苏轼登超然台作豪迈婉约词,表达豁达超脱襟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