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南·朝然台作品
宋:苏轼
春未老,风轻柳斜。
试登上超然台看去,半条护城河春水,一座花城。
雾气和雨水使成千上万的房屋变得昏暗。
寒食节过后,我清醒过来,长叹一声。
故友相聚莫思故土,新火尝新茶。
趁年轻,享受诗歌和美酒。
翻译
春意未尽,微风徐徐,杨柳枝斜飞舞。试登上超然台,放眼远眺,护城河半满的泉水微微泛着波光,整座城市春花烂漫,蒙蒙细雨在城中飘荡,万家屋舍已看不清。
寒食节过后,酒醒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别在故人面前想念故乡,点一炉新火,泡一杯新茶,趁年轻,写诗,喝一杯。
笔记
望江南: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建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北城墙上,登台可俯瞰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节日。古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两天)为寒食节。
子洁:叹息、悲叹。
故乡:此处指家乡、故土。
新火:唐宋时有清明节前二日起,三天禁火的习俗,节后再从榆树、柳树上取火,称为“新火”。
新茶:是指清明节前采摘的“明前茶”。
欣赏
1074年(宋神宗西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迁居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其弟苏辙为其取名“超然”,取“老子”“虽有壮丽景色,我居超然处”之意。1076年(西宁九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望春色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此诗。这首诗豪放婉约,通过春景的复杂变化和作者的情绪神态,表达了诗人豁达超然的胸怀和“要则用,不要则藏”的人生态度。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登台时看到的暮春郊野景色。
这首诗为双调诗,比起原来单调的《望江南》多了一个层次,第一部分描写了上台时所见的情景,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和柳斜。”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是登上超然台,向远望去,春色尚未褪去,微风吹拂着柳枝。首先,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和柳斜”点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春迟而未老。“试登超然台一看,半条护城河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围住了半个城池,整个城池春花烂漫。其次,第三、四句直白,直接说登上去向远望,并设“半条护城河春水一城花”,用春水和春花铺陈出眼前的景象。“烟雨昏暗万家。” 第五句,城市里飘来蒙蒙细雨。
三个层次表现为,先有特写介绍,再有大场面的叙述,最后从高处俯瞰,烟雨蒙蒙,千家万户,整个城市尽收眼底。这是第一部分,描写春天的景色。
诗的后半部分是抒情,与前半部分描述的景物紧密相连。“寒食节后,酒醒而叹”,进一步点出了登高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天,据说为纪念介子推,从此日起禁火三天;寒食节后,重新生火,称为“新火”。这里说的“寒食节后”,一是说过了寒食节,可以生“新火”,二是说过了寒食节,就是清明节,人们要回家扫墓,但此时,想回家却不能回家。以上两句感情丰富,曲折离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友的无限思念。 “故友相逢莫思故土,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以泡茶为自我排遣思乡之情,以摆脱思乡之苦,既暗含了诗人难以摆脱的苦闷,又表达了诗人为摆脱苦闷而进行的自我心理调适。
“少时诗酒”进一步指出,人要超脱尘世,忘却世间一切,把握时机,以诗酒自娱。“年”指大好时光,与“春未老”之始相对应。全诗围绕“超脱”二字展开,从而进入“超脱”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正是苏轼在密州时期的心境和诗歌境界的具体体现。
这首诗以“春未老”开头,写季节,说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依然充满春意和生机。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尚无建树,春未老而人白白老去的说法,说明他并不心安。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坡并不是真正地超脱。这种看似是非对错的心境,正是苏东坡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本首诗前半部写景,后半部抒情,这是以景抒情的典型。前半部的景物有“以喜景衬托悲情”的成分,抒发了作者回家难、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失落。更重要的是,全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作者以茶自慰的情节尤为突出。
背景
本诗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云:“迁居礁溪,居一年。园北台,依城垣而建,旧有,稍加修葺,时登台,思绪万千。”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烟雨中望春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河中,又号铁官道人、东坡居士,号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现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水利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成就,文笔奔放,潇洒不羁;诗题材广泛,清新刚健,善于用夸张、比喻,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词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豪放派代表人物,人称“苏辛”;其散文文采隽永豪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善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卷》、《古树怪石卷》等。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诗酒趁年华,超然台上赏春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