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李白笔下的离别与长江之景

更新:05-2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黄鹤楼送孟浩然

唐代:李白

烟花三月,故友告别黄鹤楼,赴扬州。

孤帆消失在蓝天下,唯有长江在天际流淌。

翻译

朋友在黄鹤楼辞别,去了扬州一趟,那是三月杨柳如烟,百花盛开的时节。

孤舟的帆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能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奔腾而上。

笔记

黄鹤楼: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其原址位于长江下游湖北武汉武昌佘山黄鹤矶上。相传三国时期费祎在此升天,乘黄鹤而去,故名黄鹤楼。原建筑已毁,现存建筑为1985年修缮。孟浩然:李白之友。之:前往,到达。广陵:扬州。

故人:故人,这里指的就是孟浩然。他比李白年长,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十分敬佩他,两人感情深厚,所以称他为“故人”。

辞别:告别。

烟花:形容春天里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象,比喻春天景色美好。

下:顺着水流顺流而下。

蓝天尽头:消失在蓝天中。尽头:尽头,消失。蓝天:又称“青山”。

僅見:僅看见。

天流:流向天际。

Horizo​​n:地平线,地平线的尽头。

背景

在安陆居住期间,李白结识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为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约孟浩然到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启航东行,李白亲自送他到江边。临别时,他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诗。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后被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吉(待考),西域碎叶城人。4岁随父迁居剑南道绵州。李白有诗文千余篇,有《李白文集》流传。762年病逝,终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均有纪念馆。

欣赏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出蜀川》那样的青年送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行》那样的深情厚谊与关怀备至的送别,而是表达了一种充满诗意的送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潇洒的诗人的送别,也因为这场送别与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域有关,而诗人的思念也承载在欢快的离别之中,使得这场送别多了一份诗意,少了一份伤感。

李白和孟浩然相识是在年少快乐的时候,所以看到的都是美好和惬意。这次送别正值开元盛世,太平盛世,正是烟花烂漫、春意盎然的三月时节,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一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么浪漫、热爱旅行的人,所以这次送别完全是在一种非常浓郁的幻想和抒情诗意的氛围中进行的。李白的心里没有任何的悲伤和不开心,相反,他觉得孟浩然这一趟过得非常开心,他非常怀念扬州一带,非常怀念孟浩然,所以在送别的同时,他的心也跟着飞扬起来,心中无限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开来。

“故人别黄鹤楼”不仅是点明主题,还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相聚的地方。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了各种与此地有关的诗意生活内容。黄鹤楼本身就是仙人飞升天庭的地方。这和李白想的孟浩然广陵之行形成联想,更增添了欢乐、令人遐想的氛围。

“烟花三月扬州”,在“三月”上加一个“烟花”字,使送别环境的诗意氛围格外浓厚。烟花指烟雾缭绕,鲜花绚丽,给读者的感觉绝对不是一片土地,一朵花,而是一片看不到也看不透的春烟。三月是烟花盛开的时节,开元年间繁华的长江下游正是烟花盛开的地方。“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还透露出时代的气息。这句话意境优美,文字优美,清人孙注赞其为“千古绝句”。李白想去扬州的心情,溢于言表。

诗的最后两句看似在描写景色,却蕴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去,碧空尽头。”李白一直在船上送别朋友。船已开走,但他仍在河边目送着远去的帆。李白的目光一直注视着那张帆,直到它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他注视了多久。帆已消失,但李白仍抬头仰望,这时他注意到河里的春水正浩浩荡荡地流向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

最后一句,是写眼前的情景,但又不仅仅是描写眼前的情景。李白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思念,都体现在这诗意的凝望之中。诗人的情绪跌宕起伏,犹如春水东流。总之,两位风雅诗人之间这首极富诗意的离别,也是对李白怀着思念的离别。诗人借三月绚烂的景色,生动地表现了扬帆长江的广阔画卷和目送孤帆远去的细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李白笔下的离别与长江之景】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用心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下一篇:望江南:王旭烽的茶人小说新成员,续写茶文化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