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郑重的说一句,王旭峰的新书《望江南》是一本值得购买、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书,这个评价在今天来说相当高。
王旭峰以《茶人三部曲》成名,在三部都未出版的情况下,前两部《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侯》均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王旭峰的获奖被视为一匹黑马。22年后,《茶人》系列小说的新成员《望江南》几乎横空出世,好评如潮,再版后更是一举夺魁。在我看来,这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延续,作者没有辜负这一奖项。
王旭峰写茶,写中国茶的精妙、中国茶艺,已经让读者如痴如醉,他进一步写茶道、茶文化,进一步写茶文化对人的影响、茶人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写到了极致。茶,洋溢着道家的平和静谧精神,生于灵山,受雨露日月的滋养,能让茶人纯洁平和的精神一代代传承,在天地间悄然塑造人们的气质。在《望江南》中,最纯洁平和精神的便是主人公杭嘉禾,当然,还有一代茶圣吴觉侬先生。书中出现了很多杭家的人物。关于杭嘉禾的剧情,在比例上并不占明显优势,涉及杭嘉平、罗丽的字数更是少之又少,但他为何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占据作品的中心地位? 首先,自然是因为他是家族的主心骨,始终维护着家族产业的延续,维护着家族产业的社会价值。在战争年代,中国茶业跌入历史最低谷的时候,此人克服了种种困难,保护了宝贵的产业资源,为新中国成立后茶业的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次,此人面对变革从容,犹如一根灵针,在社会剧变时期稳住了杭家的格局,保住了家族的性命。他心里有自己的是非观,在日军入侵时,为了不和日本人下棋,他毅然断掉自己的一根手指,显示出非凡的民族气节。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国民党撤退时,他的女儿杭攀爱上了逃亡台湾的飞行员曹家媛。 她的生母方希龄得知后对杭嘉禾怒不可遏,质问他为什么不阻止,说国民党已经败了,怎么会找这样的人。但他却很平静,说这个小伙子长得不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从来没见过盘儿“那样笑”——这种态度让人欣赏很多东西。新中国成立后,他审时度势,在别人看不清形势的时候,把自己的财产捐了出去。在他的执着经营下,杭茶迎来了技术革新,实现了机器制茶,还走出了国门。有一次,杨主任和杭嘉平来动员他去国营茶厂工作,那是一旦决定就会影响长远的时刻。这时,杭嘉禾坚持自己做红茶更有利于换汇,更有利于为国家做贡献,他不为所动。 他在听杭嘉平提到志愿军的需要后,心有余悸,答应为国营茶场出力,但不拿俸禄,照顾两边,顺利化解了茶场遇到的一次次危机。如果是别人,结局或许会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人物很不一般,他的行为举止让人联想到茶的气息。人生如茶,茶君子。杭嘉平外表看似平静,内心却坚如磐石,他就像茶一样,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经历了酸甜苦辣,像用开水一遍又一遍冲泡的浓茶,慢慢散发出生命的芬芳。读者可以从他的形象中,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品质。
《望江南》所涵盖的时期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填补了《茶人三部曲》所缺失的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空前复杂,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革,给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转折和影响。读完整本书,闭上眼睛回想,脑海中残留的很多场景都极为震撼,不断快速演变,使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成为一部真正的史诗,一部像《白鹿原》一样的史诗。所谓的史诗,必须具备描绘现实的品质,而《望江南》做到了这一点。另外,文学对历史的呈现,不是史学史的呈现,而主要是历史大潮中人民不同命运的历史呈现。历史叙事不是道德化的,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需要时时受到道德评价。 历史的潮流泥沙俱下,周围常常充满迷雾,让人难以辨明方向,但个人的选择却可能留下一生的印记。对于这一切,王旭峰做了朴实无华的叙述。杭家出过烈士、叛徒,上过战场,被俘过,被迷惑过,也出过国家精英。这是小说里的家族史。
和哥哥不同,杭家平没有继承祖传的茶业,他很早就投身革命,顺应新潮流,胆大包天,精明过人,在陈毅眼皮底下搞反革命工作,见机行事,立下不少功绩。抗战胜利时,他在杭州,却再也没有回到杭家。解放后,他工作很忙,地位显赫,却因为喜欢女人,被记者“布拉吉”的报道意外排挤。但在工商大会上,他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后来,他东山再起,又遭遇挫折。杭家平是小说中最耐人寻味、最有趣的人物,他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在家里和哥哥杭家和形成了一定的对比。这种对比首先发生在叶子的眼里,叶子是他的妻子,但她并没有真正爱上他。 在他离开后,叶子渐渐把感情转移到了杭嘉禾身上,并嫁给了他。但杭嘉平还是有可贵之处的。生活中屡遭挫折,却掩盖不住他对民族的贡献。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一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我们需要在书中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慢慢体会到他独特的存在。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学人物。
关于罗力的剧情似乎比杭家平的剧情更加丰富,他是被党派派往国军潜入的情报员,战功卓著。然而在介绍他加入党的人去世后,他却久久无法核实自己的身份。罗力有着强烈的党性,在没有得到充分信任的情况下,依然奔赴朝鲜战场。他因救邹医生而被俘,回国后被列入特殊人物名单,开始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小说中非常触动心灵的一幕,就是他来到杭家,再次见到妻子杭继草。继草差点没认出他来,他似乎矮了很多,像个摆地摊的。两人面对面坐着,如同陌生人,甚至想不到拥抱。但罗力还是个男人,他按做人的标准生活,甚至感动了与他一起被关押的敌方间谍吴根。吴根在临死前向他透露了关键线索。 罗力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但时代的更替在他身上却被延缓了,让他成为了一位历经时间考验的革命者。在他身上,展现了历史迷雾与个人悲剧命运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人的生活中无法完全避免,但却深深地触动了读者,让读者深深地被作者对复杂历史现象的成熟观察所折服。读《望江南》,我们能想到《静静的顿河》中的口哨声,意识到了作者的非凡之处。
当然,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爱情故事也是吸引读者、总能勾起人们欲望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作品依然散发着龙井茶的清香,体现了传统的人文价值观。杭家的女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上一个男人,就决心对他忠贞不渝,永远不会被世俗观念所干扰,也和男人一样经历了各种考验。杭继草用整个青春等待罗丽不言而喻,杭攀对曹家媛的等待也几乎注定无望。杭攀和曹家媛认识、相恋不过十多天,两人就被海峡两岸隔开,断绝了联系。一年又一年,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否还会期盼——即便有期盼,也永远没有重逢的余地。但爱情创造了奇迹。曹家媛在朝鲜战争中执行任务时,在朝鲜上空跳伞。 被关进战俘营后,他甚至不敢坦白自己为了女孩选择了这一举动。后来,他回到大陆,终于出现在心上人面前。那时候,杭攀的心与他重叠在一起。这也和家长杭嘉禾的态度有关。父亲曾说,就算女儿要跟曹家远一起坐牢,他也没得选择……杭家所有感人的故事,都和这个家族悠久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还应该提到的是,《望江南》的人物结构非同寻常。小说中的各个人物被作者纳入一个大家族,彼此之间形成复杂的关系,处于动态之中,使得人物充满张力和悬念,增加了刻画每个人物的潜力,也使得整个作品显得天衣无缝。这种设计是一个高明的实验。可以看出,作者在构建这一部长篇小说时所投入的精力、曲折和困难是相当大的,王旭峰为了给读者呈现一部杰作而坚持了下来。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眼光、耐心、努力和责任感也令人印象深刻。出版一本好书并不容易。
最近有两部小说获得了空前的热度,《望江南》和《人间》都给人们带来了启发,而它们成功的原因也是相似的。
春未老,尝新茶新火
潘凯雄
在茶人三部曲开篇《南有好树》问世26年后,在收官之作《筑城草》问世22年后,王旭峰终于完成了第四部长篇小说《望江南》的创作。据作者介绍,这部新作其实早在2013年就已开笔,“但一拖再拖,写了几万字,后来又推翻,甚至推翻了十万字”。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需要这么长时间去准备?一部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作者竟然花了8年时间。
《望江南》的主要内容,不仅保留了王旭峰擅长和痴迷的茶和茶人,而且我觉得,以《茶人三部曲》为参照,更能考察这部新小说的种种特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部既延续前作,又有诸多不同和创新的小说新作。
所谓“延续”,就是《望江南》依然以杭州杭茶世家几代茶人的悲欢命运为题材,依然呈现了茶人精神、江南文化、家国情怀,依然在人史、家史、民族史中反映出中国百年来的一个历史进程。
所谓“多异多创”,不仅指王江南填补了“茶人三部曲”从抗战胜利到“文革”十年浩劫的缺失部分。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国民党政权垮台退守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抗美援朝战争等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也指王旭峰在创作这部新作品时所展现出的更加自在、更加自觉的创作状态。这种状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更加自信,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部以虚构为最主要文体特征的小说,王旭峰在其中插入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说实话,把虚构与非虚构结合起来是需要勇气和能力的。虽然关于什么是非虚构,如何把一些非虚构的元素插入到所谓的虚构文体中,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争论和创作实践,但这样的行为在创作上确实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扭曲”和“不和谐”的陷阱。相信创作经验丰富的王旭峰会明白其中的风险,但她这次在创作上还是逆风而行。作品以非虚构的中国“茶圣”吴觉侬与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接受投降的真实总兵汤恩伯之间的短暂互动为开端; 接下来是虚构的主人公杭嘉禾与真实的、被称为蒋介石“文学顾问”的陈布雷在西湖边的忘忧茶馆里一场虚实交织的对话,以及杭嘉禾半夜起床独自赶往五云山与陈布雷告别的场景;之后还有1949年初国民党元老、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陈毅与汤恩伯的互动,以及1957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参观杭州茶乡梅家坞等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都在《望江南》中一一出现。我承认,在写上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偶尔会有个别地方写得不够精妙,可以叙述得更自由,但总体上还是很自然、很流畅的。 而且,每次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嵌入,也确实是出于作品本身的需要,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为了“赋能”作者去体现某种意图,这是王旭峰的第一层自信。
其次,作为一部以茶人、茶事占据故事主要部分的小说,对茶文化、茶知识的描写和介绍在所难免。当然,这种介绍通常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通过对话或描写来表达或传达的。但王旭峰似乎完全不受这些俗套的束缚。在《望江南》中,有大段独立于情节之外的介绍性文字。比如关于中国的茶事,她从神农开始,用了整整7页纸来介绍;关于中国茶叶传入俄国的历史,她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讲到1893年刘俊洲的俄国之行,整整3页纸也能独立成篇。奇怪的是,这样的“忌讳”写作,读《望江南》并不觉得自由突兀,更没有“不协调”的感觉。 细细想来,大概是因为王旭凤在整部作品中对于茶人、茶事的精湛表现与描写,为这种“自由”铺垫、打下了充足的基础,这也是她的第二层底气。
最后,由于《望江南》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年,这当然是一个大变革、辞旧迎新、新旧交替的时代。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大放厥词、大跃进等重大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这个时期。今天回顾这些,我们肯定会发现一些不合理、不尽人意的片段,比如如何认定在秘密战线上工作的干部?“大放厥词”中的夸张,大跃进时期的泡沫等等。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背景,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确实有其自身的合理逻辑和历史必然性。面对这些明显的“悖论”,如何处理它们,恰恰考验着一个作家对历史和发展的认识。 我们看到,王旭峰的处理不是回避、绕弯子,而是形象、理性地面对,妥善处理,既承认一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又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冷静沉着地总结其历史教训。这种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不正是她创作信心的第三体现吗?
在《望江南》的“后记”中,王旭峰坦言:“无论历史如何进步,文化如何演进,世事如何变迁,天地如何崩坏,人心命运都是在延续中进行的,中华民族也一直在艰难曲折中前行。要写出这么长的长篇小说,必须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才不会简单地把反复的冲击分割成运动,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单元。我相信,总会有人向着光明前行,中华民族的历史无论多么曲折,也从未失去茶人的优雅与沉稳风采。”我想,这种领悟与胸怀或许是王旭峰创作走向自信的强大内在支撑。
影响国家命运与兴盛的茶之精神
文丨何少军
《望江南》是王旭凤的新作,与她二十多年前的《茶人三部曲》一脉相承。作为新作,单独欣赏已是韵味十足;若与《茶人三部曲》搭配阅读,会发现王旭凤的《茶人世界》更加完整,她的思想和艺术境界也更加完美。
这是一部深刻阐释“茶精神”的小说,也是一部生动的中国近代茶的发展史。这些都是很宏大的内容。宏大是王旭峰的《望江南》和《茶人三部曲》最突出的特点。
茶,是最平常的东西,茶是最适合表现日常生活、日常形态、写生活、写人性的题材,但王旭峰写茶,不是立足于日常生活,而是追求一种宏大的主题。
茶性平和,酒性烈烈,茶与酒或许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王旭峰写到平和是茶的基本精神品质。小说中的两兄弟分别是嘉禾和嘉平。小说中也有这样的文字:“中国传统观念历来把人与世界的理想状态称为‘和’。和为贵,以茶为‘和’的象征最为贴切。”这些都体现了王旭峰对茶的诠释。
小说归根结底还是写人。在王旭峰看来,茶的本质代表着中国人的典型性格,茶的精神也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小说中反复证明中国是茶的故乡,还说外国人称中国为“CHINA”。这个CHINA不一定是指瓷器,而是指茶。茶是CHINA,瓷器也是CHINA。这确实意味深长。不妨这样理解,茶是中国人的内心,瓷器是中国人的脸面。内心加上脸面,才是完整的CHINA。所以我很欣赏这部小说中的细节。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杭家聚在一起“祭灶神”之夜,杭家和建议大家“好好喝一次茶”。如何好好喝茶?就是选对杯子。他为新来的曹家和杭潘挑选了一套宣窑青花茶碗。 这套茶碗瓷胎洁白细腻,釉上施以南阳进口的“苏尼博青”青料,烧成后彩料渗入釉中,清澈透亮,上面还有张岱的题字。张岱可不只是王旭峰随便捡来的古代文人,张岱还是一位善于品茶的文人,喝茶时对茶具十分讲究。
为了充分阐释茶的“和”精神,王旭峰在不同人物身上塑造了不同的性格。中国人的“和”精神并不排斥浪漫和热情,但这种浪漫和热情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中国人对待茶的方式,中国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茶精神,决定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审美情趣。“和”成为了“杭家和”待人处事的方式,也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这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一方面。但这并不是小说的重点,它的重点与宏大有关。
“宏大”是这部小说的亮点,中国人如何用茶的精神去对待宏大的事情,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大事、民事大事、是非对错、正义的事情。这时,“和”就转化成一种坚韧、一种执着、一种淡定、一种坚持。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面孔”,但凑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和”字,这就是茶的精神。这是王旭峰四部小说最大的贡献,就是写出了茶的宏大。
为了丰富宏大的内涵,《望江南》采用了虚构与历史现实相联系的方法。小说直接写了大量真实的历史人物,如蒋介石、周恩来等,而这些人物只是在插曲中零散的片段中被描写出来。还有一些人物贯穿了情节的发展,如吴觉农、陈毅、竺可桢、陈布雷等。我发现这也是当代小说叙述的一个趋势,即在虚构的故事中引入非虚构的内容,让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的空间重叠,真实的人物与虚构的人物共同还原历史。这无疑体现了一种新的小说观,消除了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阂,让读者在似真似幻的境界中体验小说讲述的故事。
这一问题在艾未未和金仁顺最近的一次对话中也有所探讨。金仁顺的新一批小说也有这样的倾向。艾未未认为,金仁顺这样写是为了“营造一种不虚构的效果”。但王旭峰似乎并不是在跟风在小说中引入真人,因为她在小说观上,还是沿用了“茶人三部曲”中那种纯粹的现实主义,采取的是虚构与历史现实相联系的方式,以便更好地表达主题。小说讲的是茶,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小说,但王旭峰并不是为文化而写文化,她想通过茶文化来写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巨变。
“茶运连国运,茶业助国兴”是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望江南》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大致为1945年至1965年,这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命运的走向,往往集中在重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上。因此,当王旭峰想要反映茶人、茶业如何与国运、国家兴盛息息相关时,他觉得直接涉及历史人物,更有助于表达这一主题。
当然,这也带来了如何在叙事中让虚构与非虚构自然完美衔接的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不同态度被清晰地区分。网络文学用穿越、虚构等网络规则轻易化解了这个问题,但严肃文学却将此视为“戴着枷锁跳舞”的艺术挑战。可以看出,王旭峰在这方面还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比如小说写到1957年周恩来陪同苏联伏罗希洛夫视察杭州茶镇,王旭峰就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巧妙地将杭嘉禾的所作所为嵌入到这一事件之中。但同时,她不会用虚构来改变历史的真实性,不会写杭嘉禾与周恩来有直接的接触,而是写杭嘉禾要去盖叫天家送茶,而盖叫天一直喝杭家的龙井。 哪知他去送茶的时候,周恩来一行正好到盖叫天家,这让杭家人议论纷纷。
对于真实人物吴觉农的处理也很不错。王旭峰大胆地让吴觉农加入到杭嘉禾等虚构人物的故事中,既通过虚构的人物凸显了吴觉农的光辉,又通过吴觉农的真实历史巩固了小说的主题。吴觉农被誉为“当代茶圣”,他大概是第一个撰文证明中国是茶的故乡的人。小说中还有一则关于陈布雷在杭州为自己寻找安葬之地的轶事。这原本是陈布雷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时,与妻子在虎跑寺喝茶,被周围的景色所感动,希望死后能葬在这里。他的妻子后来在附近买了六亩地。王旭峰把这则轶事放在杭嘉禾身上,不仅顺理成章,而且非常精彩,对于塑造杭嘉禾这个人物很有力量。 当然,如何让衔接虚构与非虚构的叙事更加成熟,王旭峰还可以更加用心地打磨。
《望江南》作为一部文化小说
文丨杨庆祥
王旭峰最新的长篇小说《望江南》的叙事时间,大约是从1945年到1965年。这个叙事时期,其实是在早期“茶人三部曲”的《不夜侯》和《筑草为城》之间。虽然时间上有些重叠,但这部作品其实整体上与《茶人三部曲》呼应,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统一的历史叙事。这个“完整”不仅是叙事时间、故事背景的延续,更多的是主题的内在一致性。这个一致的主题,就是要用《茶人》的历史去书写时代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望江南》的完成,既是前作《茶人三部曲》的延续,也是深化。 就这样,“茶人三部曲”演变成了“茶人四部曲”,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它是“时代的四部曲”——茶人的历史就是时代的历史。在中国的现代转型史中,茶人只是拥有独特职业或行业的一个群体,但这个群体的命运却不可避免地被编织到了这一伟大历史的进程之中。个体与时代、个体与国家,就这样通过“茶”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东西,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小说不是历史记录,但小说必须创建舞台的中心,尤其需要创建一系列角色。在技术写作的技术层面上,包括hang兄弟,尤其是虚构的角色,尤其是“ wang jiangnan”中的“非虚构的”角色涉及到重要的历史因素,这些角色允许这些人物的技能和Qualtive'' ,并通过特定细节展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例如,如果我们借用绘画的话,陈的茶馆的细节就会描绘出一个新的员工作家。生动而活泼。
无论是“茶”或“王国”,“茶”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小说的核心关键之一,这当然没有问题。王Zengqi和Acheng,但后来逐渐变得罕见,因为它需要“王江”的“戏剧性变化”。 “心”,这是文化的营养。 江南一直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被提及,主要是关于爱的江南和记住江南,但没有“王江老师”。 。
【望江南:王旭烽的茶人小说新成员,续写茶文化的极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