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历史变革的时期。文化上,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否定和冲击;思想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封建帝制的推翻下,传统思想受到严重的打击,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各种思潮理论发生了剧烈的碰撞。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传统文化日益受到推崇。
21世纪的中国,不仅将是经济大繁荣、政治大发展的时期,也将是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既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而创新本身又离不开传承。是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创新,而不是凭空创造。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无疑在青少年。
1. 传统、经典与国学
传统是什么?
传统是指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并有影响的文化信仰、文化观念、心理态度和行为。没有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不是传统;只存在于过去历史中而没有流传至今的,不是传统;只存在于某一时空、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对人们的信仰、价值判断、心理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不是传统。传统不是过去完成时的存在(had done),而是从过去一直指向现在、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作用的存在,而是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存在(have been doing)。
传统存活的载体是什么?经典。
什么是经典?
经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遴选而出,对民族文化传统产生过重大影响,最大程度地承载着民族传统的文化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意为长久、恒定、根本;经典中的“典范”意为规则、典范、风采。传统经典既是历史上流传已久、历久弥新的经典,也是承载、延续传统的经典,是最具代表性、最完美、最精髓的经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化经典。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是因为它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经典,而是因为它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发生作用,因为它不断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因为它不断塑造着民族精神,因为它是民族灵魂中不可磨灭的因素,因为它是传承传统的最重要载体。
传统与经典的结合、统一,产生了国学。
何谓国学?
国学不同于汉学,以外来文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叫汉学;以尊重的态度站在本民族的视角来研究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叫国学。国学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不分青红皂白地研究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国学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不只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而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流传到现在,还存在,有影响,甚至还会继续存在,需要继承。历史文化是静态的,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国学研究的是传统文化,不是历史文化。
在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时,我们不能缺少一种尊重的态度。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批判”精神,而是“批判”是建立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基础和前提之上,而不是为了批判、为了否定而批判。同时,中国文化绝不是少数学者的私事,也不是少数学者的职业,更不是书房、博物馆的事。中国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须有承载真理的意识和责任感;中国文化注定要进入社会生活,必须走进群众;中国文化必须发挥修心、济世、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
2.阅读经典
传承传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经典文学、思想、行为等。但20世纪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反传统运动,老一辈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传统因素已经变得非常残缺,甚至在很多长辈身上都消失了。因此,通过老一辈的影响、言行来传承传统已经不可能了。
传统的直接载体就是经典,经典里保存着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经典。
读经典不是读经文。“经文”有宗教情结,面对“经文”时,人们的态度只有崇拜,经文里的字句必须严格遵守,坚决服从。而“经典”则不同,人们对待经典的态度是完全理性的。经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后留下的精华,而这种选择往往非常无情。比如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是乾隆皇帝,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对于乾隆皇帝来说,他是地位最高、位高权重的人,他当了六十年的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写诗最多的人。但他的诗只是被所谓的研究专家读到,并没有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 我们说起诗歌经典,首先推荐的还是《诗经》、唐诗、宋词、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等人。这不是谁给的称号,而是历史选择、大浪淘沙的结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完全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化经典。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经典,普通人不可能读完很多,需要选择。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社会倡导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活动口号是:“每天诵读经典半小时”。为了让“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开展下去,《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撰,罗安先教授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文本共13册,包括:《周易》、《论语》、《老子》、《中庸》、《孟子选集》、《庄子选集》、《春秋左传选集》、《诗经选集》、《汉文选集》、《唐文选集》、《宋文选集》、《唐诗选集》、《宋词选集》。 所选文本均为中国传统经典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美的篇章。
经典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丰富深刻,必须细读、反复诵读。诵经是“大声诵读”,不是“默读”。古人讲究的是读经,不是读书。在诵读过程中,眼、口、耳、心都投入其中,是全身心的投入,是与古圣先贤的心灵沟通交流。在诵读中,与经典、与圣贤为伍,细细体味字里行间的深意。诵经不是简单的读一两遍,而是反复地诵读。古代的诵经方式现在基本失传了,我们不用诵经,用现代的语调大声诵读就可以了。
背诵经典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小学生背诵经典时,可能不能完全理解经典,但如果读好经典,记住基本内容,经典的思想内涵就会潜伏在大脑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经典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背诵经典不仅可以增长智慧、开阔眼界,而且可以陶冶性情、陶冶情操。特别是在身心发展阶段,背诵经典、熟悉经典,对于人格发展有着重要而无限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技能的培养,而是人格的培养。韩愈说:“师者,教书育人,解惑解惑。”教师传授的、学生学习的,首先是“道”,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学生懂得并遵守人文常识,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是教育的根本。但现在很多家长、老师把知识的传授当成教育的唯一使命,把学习成绩当成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这是对教育根本的偏离,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大的悲哀。
读经典需要一定的温度,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传统就保存在传统的经典里,我们有责任去传承,也需要熟读我们的经典,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书可以读,但最重要的是经典。
“国学热”将以传统经典教育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专业的优势,在国学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在校园、企业、社区、家庭等各方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国学热”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全民共同推进的全民教育。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教育工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诵读工程。为扎实有效推进这一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心灵重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将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构建新闻媒体、企业、社会精英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1 世纪中国思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