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天上掉肉事件:晋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之谜

更新:05-2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这一年是公元314年,《资治通鉴》记载了此事:“正月丁初,流星出牛郎,入紫禁城,光耀大地,落于平阳北,化为肉,长三十步,宽二十七步。”

有的朋友可能对这块肉的大小没有概念,我们来算一下这块肉到底有多大。

在古代,“五尺”一般相当于一步。不过,不同朝代“一尺”的大小有所不同。不过公元314年,距离三国时期只有30年。所以我们估算这块肉的大小时,可以按照三国时期的比例来推算。

三国时期,一尺约等于24.2厘米,一步为1.21米,所以这块肉长36.3米,宽32.67米,这样算来,这块肉的面积约为1186平方米,差不多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

一块接近1200平方米的肉掉在地上,乍一看还以为是假的,毕竟就算是恐龙,也不可能产出这么大的肉块,能满足这个需求的动物也就只有身高百米的哥斯拉了。

当然,中国古代史书历来都有夸大数字的习惯。这一点在《晋书》中表现得更为严重。比如前赵刘曜攻打凉州时,就记载着“沿江布阵二十八万五千人,方圆百余里”。稍懂军事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连绵数百里的营垒,这不是一个无头无尾、互相支撑的长蛇阵吗?怎么打仗呢?所以这个数字肯定不可信。

因此后世读史书的人基本都总结出一个“潜规则”:任何一个看似不靠谱的数字,除以10之后,立刻就会明朗起来。如果我们把这个“公式”套用到那块从天而降的肉上,那么这块肉的长度为3.6米,宽度为3.2米,约合12平方米,这个尺寸乍一看就容易让人接受很多。

《资治通鉴》对这块肉的描述显然是借用了《晋书》,但是我们如果翻开《晋书》原文就会发现,这块肉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大小。《晋书》还说这块肉“臭气熏天,肉旁常有哭声,昼夜不绝。”气味很浓,声音也不小,十分扰民。

那么,这个奇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面对这种情况,古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这肯定不是一个好兆头。

因为这块肉是彗星化成的,在古代,彗星并不是可以祈求的祥瑞之兆,而是不折不扣的灾星。

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周瑜、庞统等伟人死后,星辰陨落。诸葛亮根据陨石判断赵云已死,司马懿也根据陨石判断诸葛亮已死。所以彗星的绰号“扫帚星”被当做侮辱性称呼也是可以理解的。

彗星坠落的地点也十分敏感,它坠落在“平阳城北”。平阳城在哪儿?那是当时汉赵帝国的都城。

这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汉赵帝国”。西晋时期,因为司马家族统治太过恶劣,导致全国叛乱。匈奴刘渊率领其部族在山西宣告独立,并定国号为“汉”,继承了西汉、东汉、蜀汉的法制。刘曜即位之后,改国号为“赵”,所以这个政权一般被称为汉赵。

当时汉赵帝国的统治者是刘渊的第四个儿子刘聪。刘聪其实很有学问,博览群书,精通骑射,才华横溢。他的统治不能完全用残酷无能来形容。不过这位皇帝还有一个更显著的特点,就是爱女。比如他曾将太傅刘隐的两个女儿和四个孙女一次性收入后宫。

显然刘聪对此事的处理并不太地道,公元314年就发生了“彗星落肉事件”,而落肉的地方正是京城,这明显是得罪皇帝,于是刘聪便召开朝会,让众大臣商议此事。

太守陈元达劝告刘聪,这“星象奇变”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晋书》原文是:“恐后宫有三皇后之事,国破家亡皆由此而起,望陛下慎重。”也就是说,这个不祥之兆可能和你的后宫有关,可能有灭国灭家之危险,请陛下谨慎对待。

但尽管陈远达把问题说得那么严重,刘聪却一点也不在乎,他严词驳斥陈远达,说这是“阴阳之理,与人事有何相干!”

然而没过几天,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彗星落肉事件”发生后不久,刘聪的妃子,也就是刘隐的二女儿刘娥就死了。死因是“蛇生兽”。那兽极有可能是老虎,因为《晋书》成书于唐代,为了避唐朝先祖李虎的讳,“虎”一般都写成“兽”。

随后蛇与虎“各杀一人而逃,不见踪影。不一会儿,才在掉落的肉旁发现。”它们奔向掉落的肉。“不久,刘娥死了,肉丢了,哭声也止住了。”这意味着刘娥死了,掉落的肉就消失了。

这里要提醒大家,上面这段爆料文字并非小说,而是《晋书·刘聪传》白纸黑字记载的“史实”,不信的话真的可以搜一下,没有误导的意思。

陈元达的“三皇后之事”成真了。那么“亡国丧家”又如何呢?也是可以依靠的。因为刘娥是一位非常明智的皇后,她经常纠正刘聪的错误。所以刘娥的死,对于韩赵国衰败的局面来说,也算是助推了一把。

比如前面提到的直言不讳的按察使陈元达,此人曾在李中堂(一个殿堂,与李鸿章无关)劝刘聪不要纳刘娥为妃子,因为后宫女人已经够多了,还劝刘聪要节俭治国。

刘聪大怒,他要把陈元达拖下水,杀了他,灭了他全族。陈元达立即拿出一条大铁链,就地把自己绑在一棵树上,然后大叫道:“像关龙峰、比干那样被杀,我就满足了。我看你杀了我,还能守多久的皇位!”

刘娥听说陈元达的举动,赶紧吩咐手下拦住侍卫,然后亲自给刘聪写了奏章,意思是陈元达是国中明君,所说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皇上若是因为我而要杀忠臣,那我先去死吧!

刘聪一看到刘娥的奏折,脸色立刻就变了,急忙说道:“臣患风湿病”,就是说近来身体一直不好,“情绪过于频繁,臣对陈元达是忠臣,甚为惭愧。”他便大赦陈元达,说道:“对外有你这样的忠臣,对内有刘娥这样的妃​​子,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就是说,臣对外有陈元达这样的忠臣,对内有刘娥这样的妃​​子,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然而如此明智的妃子却被这块肉给害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晋书》说刘娥死后,“后宫滥觞,妃嫔不序”,刘聪更是荒淫无度,这大大加速了国家的衰败。

“平阳落肉事件”虽然以悲剧收场,但却震撼了每一位历史读者的内心。这种震撼可以概括为:正史也能这样写?我们读的真的是《晋书》而不是《太平广记》《玄怪录》《聊斋志异》之类的小说吗?

一些对史料比较熟悉的人看到这个故事之后,大概会感叹,说《金书魔书》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晋书》是一部特别“奇怪”的书。一些历史爱好者戏称这本书为“魔幻的晋书目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神奇”了。

作为中国五千年图书总汇的清朝《四库全书》曾对晋书进行过“批判”,认为其“不以正典,以小说为本”。作为一部比较含蓄的文言文,这句话用在史书中,已是比较明确的批判。

说实话,这种批评也不算不公平,就拿上述落肉事件来说,这件事骗不了现代人,更骗不了古人。后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也只保留了彗星落肉的内容,没有写其他离谱的内容,这说明他并不相信。

但缺乏严谨性并不代表它不具备可读性。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历史书籍”,《晋书》不仅能入选,而且能排在榜首。如果你没有阅读古文的压力,又不怕《晋书》中人物关系的杂乱,《晋书》绝对是一本极佳的睡前读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晋书》编撰于唐朝,距离三国结束已经有三百多年了。由于这三百多年来,中国的战乱基本没有停止过,很多史料已经散佚,想要完美地还原那段历史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在编撰《晋书》的时候,可以说抄录了很多“笑话”进去,使得读《晋书》就像读小说一样,乐趣无穷。

不过如今不少学者逐渐认可了《晋书》将各种史料塞进其中的写作风格,认为相比作为“野史集”的《晋书》,《三国志》的致命之处更为明显。毕竟《三国志》中的历史记载虽然严谨,但却十分简略,没有裴松之的注解,文字会枯燥很多,很多史实也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晋书》的内容虽然荒诞,但至少保留了一些史实,日后可以通过各种考证予以反证。

【西晋时期天上掉肉事件:晋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之谜】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鲁迅的成长历程:从浙江绍兴到三味书屋 下一篇:五粮液与茅台:强者互持,共成世界名酒!格局决定企业与个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