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吕宫
淳熙丙申之日,路过淮阳。雪刚散,满目荠麦。进城放眼望去,景色凄凉。寒水泛蓝。黄昏渐入,哨号凄鸣。我心中满是悲凉,感慨古今,便作了这首歌。前岩老人以为这是一首悲歌。
怀佐名都③,竹溪美地④,初程下马小憩。十里春风过,荠菜麦穗尽绿。自胡马窥江而去⑤;弃塘高树,犹厌谈战。黄昏渐近,清号吹寒,满城空寂。杜郎俊秀⑥,今再来必惊。纵使豆蔻年华词好,青楼梦好,难表深情。二十四桥犹在,波涛荡漾,冷月无声。想桥边红药,知年年为谁开!
①淮阳,扬州的别称。荠菜、麦子、荠菜,一说即野麦。②蜀角,城墙上士兵吹响的号角。③怀左名都,宋代在淮阳一带设立淮南东路,称怀左,扬州为怀左名城。④竹溪,扬州竹溪路风景秀丽,有竹溪亭。⑤胡马魁疆,指金人屡屡入侵扬州,觊觎长江,图谋南侵。⑥杜郎君上,指杜牧英俊、直爽、善于欣赏。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即金军第二次南侵十五年后,诗人路过扬州,亲眼目睹战乱后扬州的荒凉破败景象。他感慨往事,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昔日扬州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悲痛,反映了南宋人民所遭受的战争灾难。
诗的第一节描写了当时的情景,着重描写了诗人亲眼目睹的情景和自己的心理感受。整个扬州城萧条而凄凉。诗人原本是满怀希望地来到这座古城看看的,但实际情况却是:昔日垂柳成荫、春风徐徐的街道,如今却长满了荠菜和野麦,无限苍翠。扬州只剩下废弃的池塘和参天的古树,幸免于难的人们依然心怀怨恨,不愿再提起这场残酷的战争。黄昏降临。瞭望塔上传来的号角声,更显出这座空城可怕的寂静。
第二节抒情,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主题,抒发今昔悲凉之情,抒发情感:扬州所受的破坏远远超出了姜夔的预料,因此他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心潮澎湃,难以平复。即使有“她十三岁多,豆蔻尖二月初开”“十年一梦扬州,得青楼不忠之名”等豪情万种的写法,也难以表达此时的悲凉心情。夜晚,作者在月下徘徊,杜牧《赠扬州判官韩绰》诗中写的二十四座桥犹在,但如今美人吹笛的声音已听不到了。清冷的月光浸入水中,桥下河水波涛汹涌,显得十分清冷空灵。 想一想桥边的红牡丹,如今已经没有人心思去欣赏,却依然年年开出鲜艳的花朵,它们为谁而生,又为谁而开?
本首诗语言简练犀利,诗意含蓄。用今古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是本首诗的一大特色。善于将前人的诗情画意融入诗中,字数有限,意蕴无限,也是本首诗的一大特色。
荠菜、弃塘、参树、黄昏、清角、冷月的组合,表现了扬州的“悲景”。王国维说:“景物,不单是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境也。故能写景致、写情致的人,谓有心境,反之,谓无心境。”姜夔在扬州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并用极为精湛的艺术手法,营造出绝美的意境,犹如一首凄婉的琴曲,余味无穷,让人久久回味,不愧是词学大师的杰作。
● 《扬州慢》,南宋姜夔作。姜夔路过扬州,看到扬州城被金兵劫掠后的荒凉景象,便作了此曲。双调,98字,平韵。
●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融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①“竹西佳处”出自杜牧《扬州禅寺铭》:“雨后蝉鸣,秋松桂絮絮。踏青苔上,白鸟萦绕。晚雾深树间,斜阳照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声动听,便是扬州。”
②“青楼梦好”出自杜牧《送别情》:“携酒走江湖,楚腰轻在手。十年一梦扬州,青楼薄情寡义名声。”
③“宗都廓茨宫”出自杜牧《送别》:“她十三岁多,豆蔻年华二月初初。十里扬州路春风,不如卷起的珍珠帘。”
④“二十四桥犹在”出自杜牧《寄扬州判官韩绰》:“青山隐去水远来,秋日江南草木凋零。二十四桥明月夜,教我吹笛的佳人又在何处?”
无论兴衰、荣辱,扬州始终是一座在历代文人笔下被提及的城市。
扬州禅智寺铭文
杜牧
雨后蝉鸣,秋松桂花沙沙作响,台阶上青苔密布,白鸟萦绕。
晚雾深植树间,斜阳照在小楼上,谁知竹溪以西的路,正是扬州歌舞升平之地?
这首诗写的是禅智寺的静谧。上联以“蝉鸣”来对比禅智寺的静谧,静中有喧嚣,喧嚣中又有静谧。秋雨秋风衬托着禅智寺的冷清,诗人在表达这一眼见耳闻的景象时,用意和用词十分细腻。下联从视觉上描写静谧,台阶上青苔遍布,白鸟游荡,暗喻寺院冷清,人烟稀少。下联从明暗的变化来描写静谧,透过黄昏的薄雾和深树,一缕落日的余晖,让人感觉到禅智寺冷而不寒,静而不暗。这种对比带来的效果,出乎意料的静谧,特别暗,非常安静。在第四联中,诗人别具一格,拉出热闹的扬州作为陪衬。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部。 静坐在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歌声阵阵,诗人感慨万千,悲凉万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凄凉的情怀。这首诗的意境十分巧妙。
两首诗都是描写景色、抒发情感的,但姜夔的《扬州慢》描绘的是扬州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国恨家仇。《扬州禅智寺铭》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感悟,繁华的扬州与他内心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即使年少有为诗仙,有过青楼美梦,却难以抒发内心的深沉情感。
谁知竹溪路,歌声打动人心却是扬州。
【诗词鉴赏扬州慢·姜夔:黍离之悲,扬州空城的今昔感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