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华月; 二月——如月; 三月——梅月; 四月——清河月; May——高月; 六月-淡月; 七月——凉月; 八月——癸月; 九月——玄月; 十月——凉月; 十一月——嘉悦; 十二月-图月
元月,即一月。
夏历月份别名
一月:正月、正月初一、正月、征月、始月、吉月、三月、邹月、春正月、元旦、开年、祭年、香年、光年、初春、王春、孟阳、孟邹、寿阳、新年、夏年、初三、青阳、三阳、立春、始春、太初、元春、元阳、正阳、阴月、太月。
二月:杏月、秀丽月、花月、平凡月、似月、仲春、醉春、仲阳、竹秋、初四、中性、花潮、嘉中、大壮、茂月、蓝香。
三月:桃月、桐月、蚕月、暮春、晚春、暮春、尾春、黄莺莺、桃浪、郁风、樱花季、尚义、寒食节、三春、阳春、古溪、中月、陈月。
四月:梅月、麦月、中月、阴月、稀月、麦秋月、清河月、残月、蝗月、孟夏、初夏、尉夏、蝗夏、麦季、麦序、纯阳、正阳、祝明、麦秋、中吕、乾月、蝗序、乙月、卯月。
五月:榴月、濮月、恶月、虢月、午月、盛夏、天中、玉正、小刑、鸣蝉、满月、端午、端月、瑞彬。
六月:莲月、季月、椒月、夏月、酉月、伏月、稷下、景阳、趺鼠、离月、天府(匡)、林中、敦月、尉月、水午月。
七月:兰月、瓜月、凉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初秋、初秋、新秋、瓜时、兰秋、朝秋、中原、宜泽、浮月、沉月。
八月:桂月、庄月、中秋、中上、正秋、中秋、桂月、竹小春、南律、酉月。
九月:菊月、衰月、乌月、猪月、青娘月、深秋、凉秋、三秋、完秋、穷秋、晚秋、深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阳、菊秋、午社、菊序、新年月、剥皮月、戌月。
十月:好月、小春月、阳月、孟冬、立冬、上冬、初冬、小春、梅月、阳春、颖中月、坤月、亥月。
十一月:甲月、隆乾月、长月、谷月、子月、伏月、仲冬、初一、夏月、东岳、长日、黄仲。
十二月:冰月、楚月、腊月、蜡月、严月、屠月、嘉平月、初二、青丝、寒冬、大鹿、严冬、麟月、岁末、丑月。
附加信息:
日期系统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记日子,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之日,舅逃至公。”天干即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便成了“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计时方法:
晚上十一点(23点)为子,午夜十二点为丑,凌晨二点为丑,以此类推。这相当于把一天一夜分成了24个小时。对照表如下: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参考:百度百科-月
2. 一年十二个月的文言文怎么表达
正月:正月,端午,岁首,吉月。
二月:杏月、美丽月、仲春月、喜欢月。
三月:时令月、桃月、暮春、暮春、蚕月。
四月:麦月、阴月、梅月、纯阳月、孟夏月、禹月。
五月:盛夏、榴月、濮月、高月。
六月:夏末、炎热月、灼热月、荷花月、闷热。
七月:新秋、兰秋、兰月、瓜月、秋月。
八月:中秋、桂月、庄月、竹春。
九月:黄昏、深秋、菊月、腐朽月、阳月、霜月。
十月:初冬、立冬、露月、好月。
十一月:隆冬、平月、吉月、芦月、龙隐月。
十二月:冬季的结束、冬季的最后一个月、腊月、冰月、严月。
3. 古汉语中腊月初十是什么意思?
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虚词的15种用法: 1.作代词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可以代表人,事物,事件。
代词通常用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他们)。
它用作宾语或助动词,而不是主语。例如:我写了《论教师》送给他。
(《师说》中代表人,作为对象。) 是因为做了某件事。
(在《鼓励学习》中,它被用来代替“事物”,并作为一个综合术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知识。
(《师说》中代表事物,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示距离远近。
可译为“这”,通常用作复数定语。例如:均衡的两种策略。
(《廉颇蔺相如传》) 2.作助词时,又可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记,用在定语与中心词(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吴越之人若能与中国争雄。(《赤壁之战》)有道之处,有师之所(《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标记。
用在主语(动词、形容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到”。例如: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因求索深、思索深而有所获。
(《报恩山行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前置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翻译时应省略。
例如:宋犯了什么罪?(《公书》中为“宋犯了什么罪”)(四)结构助词。主谓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或从句时,用“之”字放在主谓之间,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以不译。
翻译时也可省略。例如:师业久不传!难求人无疑!(《师说》)猛官到我家乡,大呼小叫。
(《捕蛇人》)我视孔明如水于鱼。(《隆中议》) (五)音节助词。
它用于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于三个字之间,使三个字连成四个字。它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翻译时应省略。例如:过了一会儿,天空中烟雾缭绕,火光冲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兵马。(毛遂自荐) 2.1.作代词时,分几种情况: (a)第三人称代词。
它可以代表人或事物。它可以用作名词前的所有格定语。它可以译为“他的”或“它的”(包括复数)。例如: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国王也很幸运地赦免了我。
(《廉颇蔺相如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于代表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在主谓词组(整个主谓词组,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中作小主语,应译为“he”或“it”,不加“的”。
例如:秦王恐破城。(《廉颇蔺相如传》中,“恐破城”为宾语。)
他比我先听到了真理。(《论教师》中的“他听到了真理”是主语。)
这些都是关于什么是赏心悦目的。(《浮丘》中,“赏心悦目”是宾语。)
(3)用作第一人称。可作定语,也可作小主语,根据句子的意思可译为“我的”或“我(我自己)”。
比如:如今苏氏迎接曹氏,曹氏应当将苏氏送回同乡,评定他的名声和地位,仍不可丢掉曹家官职。(《赤壁之战》)而我也后悔跟随他,没能充分享受游历的乐趣。
(《宝蟾行记》) (四)指示代词,表示远处。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如:那么,有人就会责怪那些想离开的人。(《宝蟾山记》)如今曹操已经取得了荆州,并且占领了那里的土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通常后接数词。例如:在岩石中挑一两块,然后把它们打倒。
(《石钟山志》)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量、疑问、委婉、期望等语气。常与句末的语气词连用。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你能吗”等,或省略。
比如:都是从这里来的吗?(《师说》表示评价。)谁能批评呢?(《宝蟾游记》表示反问。)
不要难过!(《致妻子的信》表达了温和的协商。)不要忘记父亲的心愿!(《艺人传序》表达了希望。)
3.用作连词。用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一种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示一种选择,可译为“或者”。
例如:一个人工作不顺,或者没有达到道德标准,那不是他本性不好,而是他的心不如我,怎么能怪别人呢?(出自《东阳送马生序》,表达了这种假设。) 3. 而 1. 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单词、短语和小句,表达各种关系。(一)表达平行关系。
通常不译,但有时可译为“又”。例如: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爪子。
(鼓励学习)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和”或“且”。
例如:君子博览群书,天天自省。(劝学) (三)表示继承关系。
可译为“就……”或“然后……”,也可不译。例如:我正要回去,忽然听见水面上有一声大哭。
(《石钟山笔记》) (四)表示过渡关系。可译为“但是”或“然而”。
蓝色源于靛蓝,但比靛蓝更蓝。(鼓励学习)(V)表示假设的关系。
可译为“假如”或“假设”。例如: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跟着我做。
(冯婉珍) (vi)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以不译。
如:我以前总是想着……(《劝学》)我急忙起床。(《论捕蛇人》) 2.用作代词。
仅用作第二人称,通常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作主语,译为“你”。例如:翁长全若将我调往北京,你便日夜侍奉你母亲。
(《王忠肃公敖事录》) 3、复音虚词“只是”放在句末,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把尺子,仅此而已。
(《口技》) 学问有先后之分,技艺有专精之别,仅此而已。(《师说》) 4.则 1.作连词,可表达多种关系。
(一)表示持续关系。一般用于连接两个分句或一个简句中的两层含义,表示两件事在时间、原因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可译为“刚才”、“当时”、“原来”或“已经”。例如:项王说:“勇者啊!给他一杯酒。”
“那就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所以,木若直则直,金若利则利。
(鼓励学习)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山脚下的岩石里有洞穴和缝隙。
【如何用古文表达十二个月?快来学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