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控诉金朝南侵灾难,谴责南宋偏安政策

更新:05-3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扬州慢》姜夔译赏析是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的代表作。这首诗不仅痛斥了金朝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而且也谴责了南宋的偏和政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原来的:

扬州慢·怀佐名都

姜奎

淳熙丙申日,路过未央。大雪刚散,满目荠麦。进城,只见处处景致凄凉,寒水碧波,黄昏渐起,哨号凄鸣。我心中满怀悲凉,感慨今昔,便作了这首曲子。前岩老人觉得,这首曲子有《疏离》的哀婉。

名都怀左,竹西佳处,初程下马小憩。春风十里,荠麦尽绿。自胡马窥江而去,塘树荒废,犹恨谈战事。渐暮,清号吹寒,城中空寂。

杜朗如此俊美,如今若再见,我定会大吃一惊。纵使十六岁善诗,青楼梦中难抒深情。二十四桥依旧,波涛荡漾,冷月无声。想着桥边的红牡丹,不知年年为谁开?

扬州慢字解释:

(1)《扬州蛮》:词牌名,又名《朗州蛮》,两节,九十八言,平韵。此曲为姜夔自作,后人常用此曲抒怀思绪。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3)维阳: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菜、野麦。弥望:充满眼睛。

⑸蜀角:军营里吹响的号角声。

⑹千言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甫,自称千言老人。姜夔曾向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儿媳。 书礼:《诗经》篇名。相传周平王东迁后,有一位周官路过西周故都,见宗庙已毁,谷米尽失,不舍离去,便写下了这首诗。后来,人们就用“书礼”来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⑺怀左名都:指扬州。宋代行政区划分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扬州为淮南东路都城,故称怀左名都。左为古人之称。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怀左名都,名都。

⑼解(xiè)安少住初程:稍住,停留片刻;初程,旅程的第一段。

⑽十里春风:杜牧《送别》诗:“扬州路十里春风,不如卷起珠帘。”这里用来指扬州。

⑾胡马魁降:指金兵侵入长江流域,劫掠扬州。这应是指第二次劫掠扬州。

⑿ 废池废树:废弃的水池、台地。树:残存的古树。均为乱世遗留,喻指城市荒凉、冷清。

⒀欹:朝,向。清角:哀号的声音。

⒁杜朗: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任扬州淮南节度使秘书使。郡尚:郡义清尚。钟嵘《诗序》:“近彭城刘时章,郡尚有才学。”

⒂斗库:形容年轻美丽的姑娘。斗库是一句中国歌词:杜牧《送别》:“她十三岁多,斗库尖才二月初。”

⒃青楼:妓院。青楼梦真好:杜牧《送别怀念》诗:“十年一梦扬州,落得青楼艳名。”

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一座古桥,即吴家砖桥,又名洪耀桥。

⒅红牡丹:红牡丹是扬州繁盛时期的名花。

扬州慢译:

春熙年丙申月冬至,我路过扬州。夜雪刚散,放眼望去,满目都是荠菜麦穗。进入扬州,一片荒凉,河水碧绿冰冷,天色渐暗,城中响起悲鸣。我心里难过,感叹扬州城从古至今的变化,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诗有“疏离”的悲情内涵。

扬州是淮河以东著名的都会。我卸下马鞍,在竹溪亭美丽的住所短暂停留。这是旅程的开始。往日这里春风和煦,繁华景象,如今却见满目荠菜麦穗。自从金兵攻入长江后,便荒废了池塘花园,砍伐了树木。至今我仍不愿提起昔日的战乱岁月。天色渐渐转入黄昏,凄冷的号角吹起一阵阵寒风。这一切都是灾难过后的扬州城。

杜牧鉴赏力极佳。我想他今天若再来此,一定会大为吃惊。纵然“豆蔻”二字精妙,青楼梦的诗意写得极好,却难以表达深切的情怀。二十四桥还在,但桥下江水波涛浩浩荡荡,冷冷的月光处处无声。思念桥边的红牡丹,却不知年年为谁而开而长!

扬州慢造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作者年仅二十多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统治者完颜亮南下,江淮军大败,震惊中外。完颜亮不久被部下杀害于瓜州。据前序所述,淳熙三年,姜夔路过扬州,目睹战乱之后扬州的凄凉景象。他追忆往昔,感叹今日的凄凉,怀念昔日的繁华,便作此诗,以表达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满目疮痍的悲痛。

扬州慢赏:

虽然姜夔一生都是游学文人,但白石的诗作并非只是他游学生活的写照,在他的笔下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折射出各种色彩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姜夔的诗作主题较窄,与辛诗相比,对现实稍显冷漠。但他并不是一个不关心时事的老人。姜夔一生历经高、孝、广、宁四朝,青年、中年之时,宋、金两朝和好,朝廷内外,文臣安逸,武臣闲散,复辟大计无人理会。姜夔也曾心痛不已,深感悲叹。淳熙二年,他在扬州做客时,感受到这座历史名城的荒凉与萧瑟,便作此曲,抒发粟米离别的悲凉之情。这是姜夔最早有年代可考的一首诗。 第一部分以“名都”和“胜地”开头,却以“空城”结尾,明显地流露出他对古今盛衰的感悟。“春风十里,荠麦尽绿”,从空旷的篇章中生动地表现出来。城中凄凉景象,人丁稀少,房屋破败,不言而喻,与杜甫“春风吹进城中草木深”(《春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春风十里”并非指春风拂面,而是借杜牧的诗意,使作者联想到当年亭台楼阁错落、珠帘隐蔽的盛况,映衬出现在的颓废景象。“胡马窥江”两句,写出了金兵的劫掠早已成为过去,但“荒池高树”却依然恨谈战争,可见战争是多么残酷! 陈廷灼《白羽奇词话》认为,“‘犹恨谈战’四字,包含无限悲乱之词,有的有千言万语,无此韵味。”蒋诗善于韵味,妙在不轻的淡字,其中的韵味是一些浓烈的词句所达不到的。《清角》两句,不仅增添了寂寞,还包含许多曲折:下面的人对敌人怀有同样的仇恨,而上面的人却无意与北方的金军作战。就这样,清脆响亮的号角声,只能在战后的空城中响起。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又从怀旧中进一步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一向脍炙人口,但他若再到此地,定然吟不出那深情的诗句,因为如今只有一轮冷月和一池冷水陪伴他徘徊过的二十四座桥;桥边的牡丹花依然风姿绰约,却无主而开,难免寂寞。尤其是“二十四座桥”两句,越写越凄凉,可谓荡气回肠。萧德藻认为这首诗“有粟离别的悲凉”,的确很中肯。

个人信息:

姜夔(1154—1221),字耀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年少时贫寒孤苦,屡次考中落榜,始终未做官,四处漂泊,靠卖字、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乐,能自作曲曲,歌词律制严谨,作品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诗文、书法、音乐样样精通,是苏轼之后又一位少有的全才。姜夔词涉及题材广泛,有感时事、抒发心情、咏物咏物、爱情、描写景物、记录游记、节庆、应酬、赏赐等。 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己游子不忘家国的思绪,描写了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抒发了自己不能为世效劳和失恋的苦闷心情,也抒发了他孤云野鹤般非凡独特的个性。姜夔晚年居西湖,葬于西马门。他所著的《白石道人诗》、《白石道人歌》、《续书集》、《姜铁平》等著作均有传世之作。

【姜夔扬州慢:控诉金朝南侵灾难,谴责南宋偏安政策】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裁缝夫妇与驼背的奇妙故事:一场欢乐的晚餐与有趣的互动 下一篇:13 句经典名言警句,蕴含人生智慧,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