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军装齐备,歌舞传入长安?
——唐·骆宾王《军中登楼记》
这首诗是骆宾王与徐敬业大战武则天时写的,当两军在城门口对峙的时候,骆宾王在萧瑟的秋风中登上城墙,望着眼前浩浩荡荡、井然有序的军队,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的骆宾王犹如战国时期的荆轲,肩负着力挽狂澜、扭转局势的重大历史责任,他矢志不渝,期盼歌舞升平,凯旋回到长安。但最终起义失败,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也不知所踪。
我的前面没有古人,我的后面也没有后人。
想到宇宙的浩瀚,我独自一人,流下了眼泪。
——唐·陈子昂《幽州登楼歌》
陈子昂这首诗悲情至极,令人泪流满面。他站在幽州楼上,放眼望去,茫茫荒野,空旷无垠,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人。此时的陈子昂跟随武攸义奔赴战场,由于他多次直言不讳,却没有被采纳,被赶出帐下,降为最低的军衔。他觉得天下这么大,却没有人理解自己,心里又担心又愤怒,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怒。
古人踏着黄鹤而去,这里只剩下黄鹤楼。
黄鹤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白云在天空飘了千百年来。
清澈的河水映出汉阳的树木,芳香的草木覆盖着鹦鹉洲。
黄昏故乡何处寻,江水烟波凄凄。
——唐 崔浩《黄鹤楼》
崔镐出生在一个非常名门望族,是柏岭崔氏。晴空之下,他登上黄鹤楼,仰望悠悠白云,感叹楼在而黄鹤已去。眼前芳草葱茏,绿树成荫,烟海茫茫,游子的惆怅顿时涌起,思念故乡。
凤凰飞上凤凰楼,当它离去时,楼上空无一人,江水流淌。
吴宫花草埋葬了幽径,晋朝衣冠成了古丘。
三座大山半隐在蓝天下,两条江水一分为二,将白鹭洲一分为二。
浮云总遮蔽阳光,看不见长安,心里很是难过。
——唐 李白《登南京凤凰楼》
李白被唐太宗赐金放走,但他却郁郁寡欢。后来他游凤凰楼,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事实证明,李白不适合做官,更适合做诗人。但他或许并不完全认可自己的这个身份,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谋求官位。
我登上凤凰楼,楼台还在,神鸟凤凰早已飞走,三国时期的吴王府、晋朝郭璞的衣冠冢都已化为黄土,眼前是青山绿水,小岛还在,却不见我向往的长安城!
据说李白游黄鹤楼时,因崔浩的《黄鹤楼》而停止了写作,为弥补当年的遗憾而写下此诗,与之媲美的还有《凤凰楼》一诗。
向西登上太白峰,看夕阳西下。
太白对我说话,为我打开了天堂之门。
我愿乘着清凉的风,直冲浮云而去。
举手之劳便可触及月亮,一路向前便可如无大山。
离开武林,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唐·李白《登太白山》
李白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夕阳西下之时登上了太白山顶。他想象着太白金星为他打开了天上的开关,自己在天空中遨游,在云朵间飞翔,伸手可及月亮,在天地间自由翱翔。经过一番天马行空的想象,他想,如果我就这样飞走了,怎么能再回来呢?
只能说李白的想象力很奇特,思维很优雅,但他也知道自己终究是凡人,所以必须回归现实。
泰山何其好,齐、鲁两地青山,无穷无尽。
大自然充满奇妙,阴阳分明,昼夜交替。
心里的云彩升腾起来,归来的鸟儿飞进我的眼睛。
我要登上山顶,俯瞰所有的山峰。
——唐杜甫《观山图》
杜甫第一次科举落第后,登上泰山,写下了这首霸气十足、气势磅礴的诗歌:“落第又算什么,一定要登上那高山,向天下人展示我的过人才华。”
杜甫是个有深厚自尊心的人,和祖父杜审言一样,骨子里流淌着骄傲和不服输的精神。他对儿子说:“诗,吾家之业。”他还写过一首自夸的诗:“读万卷书,文采飞扬,诗文与子建比肩,李邕欲知我,王翰欲与我为邻。”
所以年轻的时候杜甫就像李白一样,青春无羁,非常洒脱,但是后来的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风大天高,猴子哀嚎,沙土清澈,白鸟飞回。
无尽的落叶沙沙落下,无尽的长江滚滚而来。
忧郁漫步,孤独而病弱的百年舞台。
我苦中带苦,头发都白了,刚刚把酒戒了。
——唐·杜甫《登高》
写这首诗的杜甫,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杜甫,愁眉苦脸,忧国忧民,一个枯瘦老者的形象。此时的杜甫正经历着安史之乱,战乱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贫困和疾病,他没有钱治病,只能默默忍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想象他登上高处,眺望远方时的心情。
他本想举杯解愁,却不能,拿起酒杯又默默放下,只能将流浪、年老、疾病、孤独的痛苦,抒发在诗句之中,全诗情调复杂,激情澎湃,感人肺腑。
从青年时期的雄心勃勃,到晚年的孤独清贫,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多少艰辛与磨难,才能够写出如此悲情而又充满激情的诗篇?
飞来山上有座千尺塔,听说鸡鸣太阳就出来了。
我不怕云遮挡我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处。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王安石写这首登山诗的时候,大概是三十岁左右,正是做大事的好年纪,他通过《登飞来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首诗不是描写他登山之后看到的景色,而是直接写自己的感受。
“不怕乌云遮挡视线,因为我在最高处。”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最可怕的就是被乌云遮挡,看不到大局。要放眼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其实,王安石之后的变法失败,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不怕云遮雾罩,因为我就在最高处。”这与苏轼的“吾不识庐山真面目,因为我就在这座山里”相似。
江边秋影大雁飞,携一壶酒与客到翠微。
在这世上很难笑得出来,所以我回家时一定要满头菊花。
但会醉生梦死庆佳节,没必要爬山追悔夕阳。
自古如此,为何唯有牛山被淋湿?
——唐·杜牧《九日登齐山》
杜牧诗中的“客人”指的是他的好友张祜。这首诗作于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当时杜牧是池州刺史,张祜曾受令狐楚的赞扬和推荐,但因元稹、白居易不喜欢他,所以没有被任用。杜牧也有志向,但才华得不到赏识。“十年梦扬州,得青楼薄命。”
两个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在重阳节登高远眺,看到秋山依旧翠绿,菊花盛开,心中欣喜,但当看到齐山时,却想起了齐景公的牛山,不禁落泪,在落日的余晖中,在人生的黄昏中,登高远眺,没有必要感到难过。
这首诗既有欢乐,又有痛苦,既有忧郁,又有清雅坦荡,情绪十分复杂。
10
城市里的高楼与荒野相连,海天之间充满着无尽的忧伤。
惊风狂吹荷水,大雨斜打荔枝墙。
千里山林木蔽日,江河蜿蜒如九曲弯。
我们一起来到了百越族纹身之乡,却迟迟没有我们的消息。
——唐柳宗元《柳州楼上谕丈亭、丰廉等四州》
柳宗元、韩泰、韩业、陈潜、刘禹锡等人,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变法”运动,被贬谪。多年后,朝廷又将他们召回长安,但很快又后悔了,又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柳宗元被贬到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初到柳州时写的。
登上柳州城墙,望着眼前浩瀚的江水,望着在狂风暴雨中顽强挺立的荷花,心里无限悲凉。我们五个人同时被贬,都在百越少数民族地区,却连书信都不能相通,怎能不悲凉!
10
《岳阳楼雨看君山》
我被流放到荒野,头发已白。
出生于瞿塘延晖观。
微笑未到江南。
岳阳楼,面朝君山。
——宋·黄庭坚
这首诗中作者登上了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黄庭坚写这首诗时,已经57岁了,他被贬谪流放了6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所以才写出“千死千疮白发,生在瞿塘延徽关”这句诗来,真是感慨万千,可谓劫后重生。注意,“生在瞿塘延徽关”有两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生在瞿塘延徽关”。
“未到江南先笑,岳阳楼上面朝君山”饱含作者获赦归来后的喜悦心情,特别是“先笑”一语,更显出作者无限洒脱之情。
本首诗语言严谨,情感真挚,意境洒脱,诗人乐观、勇敢、不畏艰难、胸怀开阔的胸怀溢于言表。
09
《江楼思》
我独自一人在河边的楼台上静静地思考,
月色似水,水色似天。
那个陪我来看月亮的人现在在哪里呢?
景色与去年有些相似。
——唐朝·赵嘏
首先必须承认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这首诗是作者赵嘏落榜归乡后所作,是一首思故友旧事的诗,抒发了对好友的怀念和独自登上江楼时的惆怅之情。
全诗语言精湛,意蕴幽雅,借景抒怀,情真意切,在平静的描写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堪称佳作。
08
“从塔上看水”
鸟儿歌唱,花儿绽放,杨柳烟雾缭绕,
抛开美丽的风景,回忆青春的时光。
登上高楼,望向河流,
归乡的船在何处?
——唐古况
这首诗的作者顾况,就是白居易初入京城时,告诫他“米价昂贵,长安不易住”的人。
显然,这是一首思乡之情的诗,写法自然,情感真挚。与上一首一样,这首诗语言优美,行文自然流畅,韵味悠长。以景代情,景情交融,情真意切,意境高远。
07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群山傍晚看晴空。
两水共映一面镜,两桥共铸彩虹。
寒冷的橘子树、柚子树冷冷清清,古老的梧桐树在秋天里色彩缤纷。
北桥头迎风,谁在想谢公?
——唐代李白
这首诗中作者登上了以他的偶像命名的谢朓楼。李白对谢朓的崇拜是众所周知的,而这种崇拜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秋季黄昏,李白独自登上谢朓楼。此时楼高天远,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诗人居高临下,一览“江城”宛如一幅画卷。“两水如镜,双桥似虹。寒橘柚栖,秋色老梧桐”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全诗语言清新秀丽,格调清雅脱俗,意境苍凉悠远,不愧是写景、怀古、抒情的佳作。
06
登上塔楼
高楼旁的花让人心痛,千辛万苦爬上这座楼,实在是太难了。
锦江春色天地来,玉雷浮云古今变。
北极朝廷永不改变,西山盗匪不再互相侵扰。
可惜后帝归寺,黄昏时唱起《梁府诗》。
——唐代杜甫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对时局、事象的感悟的诗,与《登高楼》同为诗人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作者写自己在楼上看到春光无限,想到国家困难重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心里感到很悲哀。但作者是乐观的,他认为朝廷就像北极星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番入侵,也难以改变唐朝的正统局面。
全诗以景寄情,将楼台远眺、古今世事、个人感受融为一体,语言壮丽,景物开阔,思想深邃深远,体现了诗人忧郁、曲折的艺术风格。
05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俯瞰江岸,玉凤已停止歌舞。
朝南湾飞云遮画梁,暮西山雨卷珠帘。
闲云塘影悠然,秋去天移星移。
亭中的皇子如今在何处?栏杆外,长江自流。
——唐·王勃
这首诗是作者登上滕王阁时写的,与《滕王阁序》融为一体。很多人可能对《滕王阁序》比较熟悉,对这首诗比较陌生。其实,这首诗写得非常好。
本诗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描写了时空的变迁,世事兴衰的无常。全诗语言简练隽永,意境宽广深邃,让人思索不已。本诗与《滕王阁序》可谓是一对绝活。
另外,这首诗是一首中间有换韵的古诗,前半句是平韵,后半句是平声,但确实是同一首诗,不能当做两首诗来看。
04
黄鹤楼
古人踏着黄鹤而去,这里只剩下黄鹤楼。
黄鹤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白云在天空飘了千百年来。
清澈的河水映出汉阳的树木,芳香的草木覆盖着鹦鹉洲。
黄昏故乡何处寻,江水烟波凄凄。
——唐 崔浩
这首诗是崔镐登上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时写下的,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就连颇为自负的诗人李白也感叹“眼前一景,不可言表,崔镐作诗一首”。这首诗让诗人在黄鹤楼放下了笔,可见他的境界有多高。
这首诗甚至被一些诗评家誉为“七言律诗之最”。其实,这首诗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律诗的规则,称其为律诗未免有些牵强。
03
《咸阳城东楼》
一登高楼,便觉千里愁肠,芦苇杨柳,似沙洲。
夕阳西下,亭台楼阁,溪云初升;风吹满楼宇,山雨欲来。
黄昏时分的秦园绿草间有飞鸟,秋天的汉宫黄叶间有蝉鸣。
旅人莫问前程,渭水东流到我故里。
——唐虚魂
此诗为许浑七言律诗的代表作,是一首绝佳的诗篇。特别是下联“溪上云起,日入亭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更是千古赞叹的美句。
此诗古今交融,以古喻今,全诗情情交融,景色奇绝凄美,情感凄婉苍凉,意境雄伟高远,为唐代登楼诗的代表作。
02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湖,今登岳阳楼。
吴、楚相隔东南,天地昼夜浮动。
亲朋好友没有一丝消息,只剩下一位老弱病残孤身一人在船上。
战于山口北侧,倚亭而泣。
——唐代杜甫
这首诗是大诗人登上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时写的。全诗前半部分描写景色,后半部分抒情,把雄伟壮丽的山水与个人悲惨凄凉的人生经历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剧美。
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这首诗中具体体现出来了,让人叹为观止!
01
攀登鹳雀楼
太阳落山,
黄河流入大海。
看一看千里之外的世界,
进入下一级。
——王之涣,《唐代》
鹳雀楼因王之涣的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这首诗短小精悍,有场景、有情感、有事件、有逻辑,四句对联,尤其是“欲知千里之外,必登高楼”不但对联工整流畅,而且充满哲理,千百年来被无数人引用,真是千古佳句!
01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专栏文章,题为《你想读研究生吗?》,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告诫本科生不要读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并告诉他们学术界终身教授制度的真相。
这是许多未来研究生无法从教授那里得到的信息,因为教授通常太急于克隆自己。一些本科生在听到博士生找不到工作的消息后,会询问学校的就业前景,但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只要你优秀,总能找到工作。”
如果一个学生偶然发现,越来越多发表了许多高质量论文、受到学生高度赞扬的老师仍然是编外人员,缺乏专职教师的任何福利,人们就会告诉他,“别担心,很快就会有一个退休高峰,到时候就会有很多空缺。”鼓励学生考研的人,大多是好心但无知的教授,他们受到我们“教育总是创造机会”(或者,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观念的影响。
02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听到本科生们仍然在为我在专栏中描述的问题而苦苦挣扎。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兴趣和成就,询问他们是否应该去读研究生,并向我寻求热情的鼓励。我总是回信解释说,在这个成绩膨胀(和推荐信膨胀)的时代,有无数学生既有优异的成绩,又有耀眼的推荐信。
当然,一些博士培养机构也提供全额奖学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成学业后就能找到教授职位。现实情况是,经过平均近10年的努力,只有不到一半的博士获得者能找到最终的终身教授职位。
这些准研究生给我写的后续信件往往语无伦次,充满愤怒。他们一生都受到赞扬和鼓励,却从未被告知他们可能不是他们希望成为的人,高等教育可能不是他们最好的投资。
有时他们会指责我这样说,因为我嫉妒他们非凡的才能。我想他们会继续问下去,最终会有人说出他们想听到的话:“是的,孩子,你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完美人选。”
知道真相可能会很痛苦,但这总比作为一名计划攻读人文学科研究生却在 30 多岁时仍找不到工作,或者更糟的是,成为一名几乎拿着最低工资的代课老师,仍然错误地幻想着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更耀眼的推荐信会为他打开工作之门要好。
03
大多数本科生并不知道,提供工作保障、福利和不错薪水(尽管薪水比其他需要多年培训的领域低得多)的文科教授职位的数量正在减少,他们也不知道毕业后可能不得不到任何地方工作,或者在经过六年的试用期后,他们可能最终因某种原因被解雇,永远地被逐出这个职业。
他们似乎认为,成为一名文科教授是一个稳妥的职业,比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演员或职业运动员更负责任、更安全的选择,所以他们不会考虑任何其他后备选择,直到问题出现,为时已晚。
我发现大多数未来的研究生很少考虑获得博士学位后会发生什么。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个地方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即使“只是”在社区大学(耸耸肩)。此外,研究生院似乎遥不可及,他们所关心的只是现在。他们的动机通常是以下几种情况的组合:
1. 他们喜欢某一科目,并相信自己对它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兴趣。(但如果你继续提问,你会发现他们只是比本科同学更感兴趣,而不是像研究生那样认真和专注。)
2. 他们获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但在学术界之外却得不到类似的鼓励。他们渴望回到熟悉的环境,在那里他们能感受到肯定和赞扬。
3. 他们从16年的校园生活脱颖而出。通往目标的奋斗过程清晰、循序渐进,每一步都有可衡量的成果和明确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获得支持,信念不断坚定。学校外面的世界似乎结构混乱、不清晰、难以探索、令人恐惧。
4、由于就业前景黯淡,缺乏有吸引力的工作,大学生活变得越来越理想化。他们相信研究生院将延续那种浪漫的生活体验,使他们能够永远留在大学里当老师和学者。
5. 他们无法在其他地方找到一份能让他们运用自己在大学时最引以为豪的技能的工作,而被迫学习一些他们并不十分感兴趣的新事物。没有人对他们对简·奥斯汀的了解感兴趣,也没有人给他们指导和保护,所以他们不得不向以前的老师寻求帮助。
6. 他们认为研究生院是躲避经济衰退的好地方。他们会花几年时间学习文学,最好能获得奖学金。如果大学不适合他们或被拒绝,他们可以在市场好转时找工作。你知道,婴儿潮一代最终会退休,到时候大学就会有空缺职位需要填补。
04
我知道我在二十多岁时经历过所有这些动机。
我 1990 年大学毕业时正值经济衰退,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是销售健身俱乐部的会员资格,同时在费城的一家购物中心做兼职。研究生奖学金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让我得以搬到另一个城市迈阿密,在那里我至少能负担得起生活费。
我知道读研的动力来自于毕业后的焦虑和找到理想工作的困难,但至少我可以用现实的眼光来捍卫上面提到的最后一个原因。我认为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我可以在大学以外找一份工作。我的意思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一定很了不起,对吧?
不幸的是,在我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三年里,我发现,如果拥有文科博士学位而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或专业技能,那么其竞争力不如拥有本科学位的人,更不用说拥有专业学位的人了。如果你走这条路,你将在 30 多岁时从头开始,比同龄人落后 10 年,没有积蓄(而且很可能背负大量债务)。
未来的研究生们很难理解的是,文科博士教育让理想主义、天真、心理脆弱的人只适合从事具有明确价值观的职业。它告诉他们大学以外的生活意味着失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毕业生宁愿当几十年代课老师,也不愿在大学里混日子。
由于威廉·G·鲍恩和朱莉·安·索萨的那份臭名昭著的报告,我相信教授退休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今天我仍然从那些应该更了解情况的人那里听到类似的说法。即使期待已久的退休潮终于到来,许多终身教授职位也不会被保留,尤其是在现在又一次经济衰退之中。
我只是指出,人文学科的工作(尽管没有今天的工作),但是由于有意的大学政策,因此越来越少的实际工作。
05
从历史上看,大学的锻炼和早期退休都是用来收紧教学的,而不是代谢。和更少的教授。
在人文科学的每个领域中,竞争已经激烈,数百名合格的候选人争夺了终身教授职位,例如,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例如,美国历史学家协会(American Historian Association)估计了15%的工作机会,现代语言协会却降低了几下降的范围,这是一定数量的训练,这是对某些范围的降低。今年可能下降了40%。
对于那些迫切希望获得终身制职位的人来说,有什么更糟糕的消息?
今年空手而归的大多数求职者肯定会在几年内回来。
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因进入研究生院而受宠若惊,许多学生负担沉重的债务:根据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人文机构指标项目,23%的文科学生最终欠了超过30,000美元,欠14%以上的债务。
因此,我认为人们可能有理由考虑在以下情况下学习人文学科的硕士学位:
1.您有钱,不需要依靠他人,也不需要赚钱来支持自己或他人;
2.您来自一小群家庭,他们的学术联系很强,他们将来可以为您找到一个职位;
3.您可以依靠配偶来提供家庭生活所需的收入和收益;
4.您正在攻读已经拥有的工作所需的学位,例如高中老师或您的公司为您付费。
这些人可以在人文学科中安全地攻读博士学位。
很难使年轻人认为他们的理想主义,能量和缺乏信息是为了剥削大学,而研究生计划的影响是一个公认的客观现实,例如将毒药倒入河流中,如果您没有找到您的行走,就不会让您像您那样的忙碌,而是您无法像您那样的忙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假(结束)。
【唐代骆宾王与陈子昂的诗歌:壮志豪情与孤独悲怆的交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