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的传奇人生

更新:05-3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在政治上,他主张维护唐朝的统一,反对诸侯割据,主张“仁政”,反对专制暴虐的赋税。在文中他为人耿直,不畏强势,为人耿直,体恤百姓。在潮州和任京兆尹期间,他取得了很大的政治成就。但强烈反对王叔文变法,表现出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家道统,排斥佛道。在文学上,他崇尚古文,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骈文,强调文学要承载真理,唯有破除俗套,力求文风革新,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内容。他写下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和战斗性的散文。 名篇众多,气势磅礴,豪放不羁,多姿多彩,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他的提倡和柳宗元的支持下,涌现出一批古文作家,形成古文运动,给散文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现实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有的雄伟、奇险,有的朴素、清新。其诗的散文风格对宋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继李白、杜甫之后,开创了新诗流派。汉诗追求新奇,强调“以散为诗”,必然导致风格怪异、怪诞,也影响了诗歌的韵味。有《长黎先生集》流传至今。

韩愈对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成就,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由骈文到散文改革完成的标志。韩愈所说的“文”的概念相当广泛,虽然也包括文学散文,但主要是指一般的应用文章和学术著作。他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和“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一样,是语言改革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他的古文理论严格地说是文章学的理论,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也适用于文学创作。韩愈的古文理论包括文学和道两个方面,他提倡古文是为了弘扬儒道思想。他在《欧阳生哀辞后》一文中说:“学古道,须知其言,知其言者,为古道之人也。” 韩愈所提倡的“古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他在《道本源》一章中说,自孟子以来,“道统”已被打破,他要继承这个“道统”。韩愈提倡“儒道合一”,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诸侯割据;另一方面是为了排斥佛教和道教,反对因崇尚佛教和道教而浪费钱财,增加人民负担,造成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困难。同时,他实际上对儒家和道家的内容做了一些创新,也吸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一些内容。所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要“明道”,必须改革文风,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反对八代以来盛行的骈文。所以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中说自己是“开八代之衰,救天下之溺者”。韩愈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强调“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是表现“道”,形式要服务于内容。“道”是目的,“文”是手段。 同时,他强调学习古文学不是模仿古人,而要注重创新,“学其意,不学其言”(《答刘飞田》),“唯古言,必弃之”(《答李益》),认为“唯古人,必有其言”(《南阳范少枢墓志》)。他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在古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认为这是创作成败的关键。 他发展了孟子关于培养“义道相配”的“大气”的说法,认为要“行仁义之道,游于《诗经》《书经》之源头,才能有“气”,“气之者,言长短,声高低皆宜”,“仁义之人,言辞柔和”(《答李益》)

在文艺思想方面,韩愈影响最大的是“不公而发声”一说。他认为“不公而发声”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遇到“不公”都会“发声”,当事物受到外界因素冲击,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时,就会“发声”。“无声的草木,风一吹,便有声;无声的水,风一吹,便有声。”人的正常思想感情不能自由表达,但会“发声”,“不得已时,才开口说话。其歌声也有思想,其哭声也有感情。”(以上均见《送孟东野序》)。发声不是遭遇不公后的消极自然反应,而是对现实的积极介入,寻找疏导被压抑意志的途径,是现实中受到迫害、被破坏,却不肯屈服的人们所表达的强烈反抗要求。 这是对司马迁《司马迁自传》中“以怒立书”说的一种发展。韩愈肯定和赞扬的“善声”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周公、孔子等儒家圣人,还包括老子庄子、杨沫、屈原、司马迁等。到了唐代,他认为陈子昂、陶渊明、李白、杜甫、元结、孟郊等也是“善声”。所以“有不平之声”并不是说人只有在遭遇不幸时才发声,而是指理想和抱负不能完全实现,人在情绪激动时也要发声。声音也有高低之分,有道之声和有术之声之别,有善声和恶声之别。 更为可贵的是,韩愈在《敬坛唱和应诗序》中指出,真正感慨不平、善于声音的人,并不是王公贵族,而是“草野间行者”,那些穷困潦倒、苦不堪言的文人。

他提出了“平音微弱,哀音妙;乐语难写,穷语易写”的重要观点。他揭示了封建社会文学艺术发展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人们在学术文化事业上的成就,往往和在仕途上的发展成反比。韩愈本人也是如此,他说自己“时运不济,处处受人诽谤,进退维谷,终无所作为。性善文学,但苦恼忧患无人诉说,所以才得以钻研经史、百家学说,埋头学说,反复吟诵,磨砺事业,力图著述。”逆境的考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激发人们奋进的精神,促使人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后来,欧阳修进一步提出“争先创艺”的理论。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喜欢气势磅礴、气势磅礴的审美风格,所谓“硬词用在空,适词用在势,以消障”。(《进士荐才》)主张力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成就自然界的奇妙。同时,他以写散文的方式写诗,开辟了宋诗“以散为诗”的新路。他在创作思想上,并不注重像佛道那样“空寂”精神境界的修炼,而是强调只有内心激情澎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空虚冷漠只会消磨创作激情。他在《送高贤先生序》中对张旭书法创作的探讨,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后来,苏轼在《送廖先生》诗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这正是儒家与释道两家创造性思维差异的体现,韩愈虽然也推崇屠丁杀牛的神话境界,但他是从心无旁骛、“不修别术”的角度去肯定的,集中全部精力去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与庄子的本意完全不同。

【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的传奇人生】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三扫阳光:成就非凡,打开窗户让阳光自然照进房间 下一篇:两岸猿声啼不住 2013 年研究报告证实白颊长臂猿已在西双版纳野外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