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的一份研究报告证实,白颊长臂猿在西双版纳野外已灭绝(图片来自网络)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最初的目的是保护亚洲象、热带雨林和一些中国特有的动植物。保护区里生活着一种非常珍贵可爱的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 leucogenys)生活在云南、越南、老挝等国的热带森林中。在我国,只有云南南部的少数地方曾经记载过白颊长臂猿的行踪,其中西双版纳勐腊是历史上白颊长臂猿曾经生活的故乡之一。
很多人可能对白颊长臂猿不了解,无法想象它的美丽。顾名思义,白颊长臂猿是指脸颊上有白色毛发的黑色雄性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的雌雄毛色不同,雄性为黑色,雌性为黄褐色。它们经常一夫一妻制地生活在森林的上层。它们性情温顺,很少打架。白颊长臂猿生活在树梢高处,用两只长臂在树枝间移动,极其优雅。
长臂猿在清晨鸣叫,只要有种群分布的地方,都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调查。但长期以来,人类对白颊长臂猿了解不多。白颊长臂猿分布区域很窄,种群数量极少,在越南不足200只,在老挝不足100只,在中国可能已经灭绝。据记载,20世纪60年代,在勐腊每天清晨都能听到白颊长臂猿的叫声。保守估计,云南的白颊长臂猿数量在1000只以上,仅勐腊一地可能就有500到600只。 然而随着橡胶作为战争资源的开发,大量森林被砍伐,以及当地人频繁的猎杀等诸多因素,到了20世纪70年代,白颊长臂猿的数量急剧下降,仅剩下70只左右。为了保护西双版纳独特的雨林体系和这种极为珍贵的长臂猿,政府于1981年在勐腊建立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可惜,保护区的建立却没能成功保护住可爱的白颊长臂猿。1984年至1989年间,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了5年艰苦卓绝的调查,发现白颊长臂猿的数量不足40只,且数量持续下降,2003年,红河猴在绿春县灭绝。2008年,大理大学的科研人员走访了勐腊、上勇等自然保护区周边78名当地民众和猎人,发现保护区周边的当地民众已多年没有见过白颊长臂猿,仅有3人称见过白颊长臂猿或听过白颊长臂猿的声音。科研人员在这3人称见过的地方搜寻了20多天,却没有找到白颊长臂猿的踪迹。 结合白颊长臂猿种群数量下降的速度,以及调查期间瑶族、爱伲族等盗猎活动过于激烈,以及调查期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枪声等因素,可以断定,白颊长臂猿在我国野外已经彻底灭绝。
长臂猿与猩猩一样,被归类为猿类,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14种,中国有5种,均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但它们的命运十分凄惨,面临生死存亡。我国黑长臂猿分布在西南地区和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其中黑长臂猿稍多一些,有1000余只;白眉长臂猿生活在云南西部,有100余只;海南长臂猿生活在海南,不足20只;而生活在云南沧源的白手长臂猿,根据2007年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调查,已经宣告灭绝。2013年,大理大学的调查宣布,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已经灭绝。 从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再也没有传过白颊长臂猿的嘹亮叫声。经济发展的车轮滚过千山万水,却留不住任何一丝猴鸣。真是应验了那句经典的诗句“两岸猴啼不止,轻舟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 2013 年研究报告证实白颊长臂猿已在西双版纳野外绝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