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物复苏。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年公历二月四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古书《七十二节气集解》云:“立春,为农历正月,始即开始。五行气气往来不断,春木气气始至,故谓之立。夏、秋、冬三季亦复如此。”立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来。
立春与冬奥会同一天,“春”与“冬”两个元素并存而不冲突,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节气意义上的“立”,其实是两个季节的交接。立春在气候、气象上仍是冬季;然而春天越来越近,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生机盎然的四季。其实,自然界的变化几乎不会在某一刻或某一秒突然发生,总是慢条斯理,但趋势却势不可挡。
立春之际,哪种植物能代表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引领亿万人民一整年的精神风貌?
几朵梅花孤零零地立在墙角,迎着寒风怒放。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日的萧瑟仍笼罩着大地和群山。唯有不畏严寒、独立绽放的梅花,才可以代表春天的开始。这不只是我的判断,而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梅花不只是一个节气或季节的象征,很多人认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享有一流的尊崇地位。无论是“岁寒三友”松竹梅,还是“四君子”梅兰竹菊,都有它们的位置。
贵阳市南明河畔梅花盛开,百鸟栖息枝头。新华社发(秦刚 摄)
梅,是“玫瑰”
植物学上,梅花属于蔷薇科(Rosaceae)的梅亚科(Prunoideae)。蔷薇科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植物类别,在整个春季,甚至一年中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它们都牢牢占据着“花后”的角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从冬末春初的梅花,到春天的桃、李、杏、梨、樱桃、海棠、木瓜,再到初夏成簇的蔷薇,以及几乎每个月都会盛开的月季。就连大多数人只关注果实而不关注花朵的枇杷,也属于蔷薇科,而且是在隆冬时节开花。你看,这是一个多么生机勃勃的家族。
据《辞海》记载,蔷薇科植物属于双子叶植物纲,一般为草本、灌木或乔木,有刺或无刺,有时攀援;花两性,辐射对称;萼片常5裂,偶尔4裂,下部融合;花瓣常5片,偶尔4片,或无;雄蕊常为复数,与萼片、花瓣一同发生;果实为核果、仁果、瘦果、浆果或蓇葖果;有95~125属,3300余种,地球上分布广泛,但多在温带。中国约有55属,1000余种,各地均有产。蔷薇科包括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卉。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旅游公园拍摄的梅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穆明飞摄)
虽然科学术语繁多,但我们仿佛看到了蔷薇科花果的典型样子:花有五片花瓣,雄蕊众多,果实饱满,酸甜多汁……
我们再来仔细看看梅花,《辞海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梅花,蔷薇科落叶乔木;叶片卵形或宽卵形,有细而尖的锯齿;原种花色淡粉色或白色,栽培品种花色紫红色、艳丽、淡黄色,有香味,冬季或早春先叶而开;核果近球形,未熟时绿色,熟时一般为黄色,味酸。原产于中国,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花供观赏,品种繁多,杭州、苏州、南京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
这段话包含了很多信息:
首先,有一个常识我们经常忽略:梅花和梅子是同一种植物的花和果。我们现在欣赏的梅花,是初春的象征;再过几个月,梅花便结满了梅子,饱满多汁,甚至还代表了一种气候现象——梅雨天。在文明早期,中国人对梅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梅花的重视。在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一首描写梅子的诗,《采梅》:“采梅,数七种。问吾苍生,待吉时……”
第二,梅花原产于中国,尤其盛产于江南。如今,杭州西湖的孤山、苏州的香雪海、南京的梅花山,都是著名的赏梅胜地。其中,“香雪海”这个名字,十分形象。想象一下,梅花盛开,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花儿洁白如雪,真是如梦如幻的花海。其实,以梅花为代表的蔷薇科植物,总是如此:每一朵娇艳欲滴的花都值得欣赏,整片花海更是令人陶醉。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旅游公园内,一名摄影爱好者拍摄梅花。新华社发(周蕾 摄)
梅花是寄托的象征
科普完我们来聊聊古诗词吧,上面说了江南梅花多,那我们就先从江南的梅花说起吧:
致范爷
南北朝鲁恺
我摘了花,遇见了邮递员,就把花送给了龙头的人们。
我在江南一无所有,送你一枝春光。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诗的首句也是这样写的:“采梅时,遇上邮差。”显然,梅花是这首诗的主旨,也是诗人的精神寄托。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作者和受者,却是历史和文学上的“糊涂蛋”。在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历史上,范晔和鲁恺不止一个,有的生卒年月和活动根本不对等。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范晔和鲁恺都是南朝刘宋人。
南京梅花山游客如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蕾摄
南朝的都城是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金陵的梅花千百年来一直很美。江南的早春时节,城外早梅盛开,雪白、粉红、梅红的色彩,染红了整座山丘。
和往年一样,鲁恺来此赏花;和往年不同,他的好友范晔却没有随行,因为他正带兵北上,直捣北方“陇头”前线。历史上,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曾多次率军北上,兵至长安,与地理上的“陇头”(今陕甘一带)颇为吻合。
陆凯摘下花递给邮递员,让他赶紧给范爷送去。邮递员是那个年代最快的“快递员”,但直接送花几乎是不可能的。陆凯真的在刁难邮递员吗?不。这束梅花变成什么样子,是否送到范爷手中,都是次要的。他只想告诉好朋友:春天到了江南,送你一枝梅花,就等于送你一整个春天。请和我一起在线“赏”春色吧!
游客在梅花山梅林拍照(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蕾 摄
“江南一无所有,赠你一枝春。”这句话怎么看都有点“凡尔赛”的味道。江南有冬梅,还不够吗?
梅花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可能是友情,可能是乡愁:
杂诗三首第二
唐旺伟
既然来自家乡,就应该了解家乡的事情。
美丽的窗前,明天,冬梅还会开吗?
王维的家乡是唐河东路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王维对家乡、对亲人,一直怀有一种纯粹的眷恋。重阳节时,他说:“身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快过年的时候,一个儿时伙伴从家乡来到长安,他拦住少年,一一“审问”,问得五味杂陈:“明日美窗前,冬梅花开否?”
无论流浪多久,王伟总是记得:小时候的小院里有一棵梅树。每年大寒时节,他都会坐在雕花窗前看书,看到红梅盛开,喜鹊在树梢上鸣叫,玩伴们躲在窗下,突然探出头来,招手叫他出来玩。小小的王伟的思绪早已飞向雪地,想着堆雪人、打雪仗、捉麻雀……
“既然来自家乡,就应该了解家乡的事情。”家乡的小朋友,你们还在玩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吗?
从梅花山俯瞰南京城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杨蕾摄
梅,是意境
苏轼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可见植物在营造意境中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看,梅花丝毫不逊于竹子。
山园梅
宋林布
所有的花都已凋谢,只有那朵盛开的花依然存在,给这个小花园带来所有的魅力。
浅浅的水面上斜斜地挂着稀疏的树影,黄昏的月光里飘荡着淡淡的清香。
霜鸟落下前偷偷看了一眼,粉色蝴蝶若是知道,一定会心碎。
幸好,我们可以一起唱歌,不需要檀香木板和金杯。
林逋是一位隐士,隐居在人间天堂杭州,不娶不育,只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至今,如果你去杭州西湖孤山,在幽静之处,还能看到一座“鹤亭”,亭内栽种梅树,这就是林逋隐居之处。
“当所有花儿都凋零,唯有我一人绽放,将所有的韵味带到小花园”,也是一种自嘲的调调——谁让我住在孤山上。所有的花儿,当你们绽放,我这朵梅花却沉默不语;当你们都凋零,我却选择独自享受这清凉的世界。
“疏影斜斜划浅水,黄昏月色里飘来淡淡的清香。”我们想象一下:明月刚刚升起,黄昏笼罩,外面很冷,手脚冰凉。隐士喜欢在这时候出门。月光下,梅枝的影子映在白粉墙上,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在瑟瑟发抖。小沟里泛起微微的涟漪。“香飘四溢。”不经意间,我闻到了香味;若仔细闻,又分不清那是什么。
月朦胧,鸟儿朦胧。
汉服爱好者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乘划艇赏梅。新华社记者黄宗志摄
南宋诗人陆游也很喜欢梅花,我们都知道他的著名诗篇《卜算子·咏梅》,诗中说梅花“无心争春,任凭百花妒,落泥成尘,香火不灭”。但这首诗的意境太过凄凉凄凉,我还是觉得下面这首诗更符合梅花营造的意境:
小雪
宋陆游
屋檐上飞舞着几片雪花,花瓶里插着一枝梅花。
童子敲响清脆的风铃,禅师从冥想中归来。
所谓“小雪”,并不代表这首诗是在小雪节气时写的。因为我们知道,小雪节气时,梅花还没有开。这首诗大概是江南初春时节写的,那时,一场小雪悄悄地、轻轻地落下来。陆游的家乡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知道江南的雪最符合梅花的灵气。
“屋檐上飞来几片雪花,瓶中插着一枝梅花。”雪花不是大片大片地飘落,而是时隐时现,甚至一度化作雨滴。这样的雪,落在地上,无法积聚,却把屋檐下的青砖、院落里的青石板都打湿了。唯有红梅花瓣上,有几片晶莹的雪花。
一枝梅花,置瓶中,便是一片“雅雪”。
这样的雪天,很适合过“禅修生活”。“童子击石磬,师父入定。”师父手捧佛经,念叨不休,念完之后打坐入定,抛开一切,心神一片空灵。一炷香燃尽,童子击石磬,清脆悦耳,这也是一场“禅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窗外、屋檐下的雪越下越快、越下越大,形成一片乱糟糟的雪帘,窗外枝头的梅花也变得愈发朦胧……
南京钟山风景区梅花山拍摄的雪中梅花。新华社记者 王跃武 摄
梅花是精神
为什么说梅花象征着情感?为什么说梅花象征着意境?归根结底,梅花有它自己的精神。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推崇。
梅花落
南北朝鲍照
院子里有很多树,但我最喜欢梅花树。
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因为它能在霜冻中开花,在露水里结出果实。
春风摇曳着迷人的春光,我却想起你散落在寒风中,只有霜容而无霜质。
《落梅》是《乐府诗集》中专门收录的题材,历代均有人作述。
值得说几句这首诗的作者鲍照。杜甫在称赞李白时曾说:“白诗气势无敌,心思独到。于开府清新雅致,鲍参君俊秀飘逸。”于开府即庾信,鲍参君即鲍照。这两位南北朝诗人是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学习的榜样。
南北朝时期,人们讲究门第,不看门第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出身。鲍照出身寒微,心情郁闷,觉得不公平就会发声。他的诗作风格格不入,也善于借物抒怀。这首《梅花落》一开头就指出:“院中杂树多,唯独我独爱梅花。”院中花草那么多,唯独我独爱梅花。为什么呢?“想它霜能开花,露能结实”,因为梅花能霜雪开花,寒露结实。反观其他的“杂树”呢? “春风摇曳,春日迷人”,在春光明媚的时候它们十分美丽,但当秋冬寒风来临时,“想着你被寒风追散,你只有霜花而无霜质”,原来你只不过是一个花架而已!
贵阳市南明河畔梅花盛开,百鸟栖息枝头。新华社发(秦刚 摄)
还有一首咏梅诗,和王维的《杂诗》一样,是几乎所有中国小学生都会背的:
梅花丛
宋 王安石
角落里有几朵梅花,在寒冷中孤独地绽放。
我从远处闻到淡淡的香味,就知道那不是雪。
看到这首诗,总会想起以下场景:小花园,曲径回廊,白墙,青砖镶边的窗户。角落里有两棵细长的红梅树,枝头冒出红豆大小的花蕾,花瓣紧紧包裹,充满张力。几朵早开的花正悄然绽放。花上披着即将融化的积雪,洁白晶莹。梅花与积雪交相辉映。
梅花就是这样,静静地守着,直到最冷的时候才显露出它的雄伟。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清气弥漫宇宙,宣告着它神一般的存在。这种低调,就是基调。
最后,介绍辛弃疾的一首诗:
临江闲·探梅
宋辛弃疾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愿意赏花,但我依然喜爱河畔村落盛开的梅花。
一枝先断玉溪春光。
它没有花的姿态,却有雪的精灵。
只剩下我一个人欣赏空山的美景,为她谱写新鲜的诗歌。
竹根处流水,带起溪云。
我喝醉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回家的路上,月亮已经落山了。
“它没有花一样的姿态,却有雪一样的精神。”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干净,利落,果断。
梅花的这种气质,其实就是辛弃疾的气质。这个老人与其说是文人,倒不如说是老兵。从青年时期率领义军打仗,到中年以后闲居,他始终以热血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写这首诗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在江西农村待业多年,看惯了田园风光,对百花无情。唯独对梅花,他会走遍全村去找,只因“一枝断玉溪春色先”。老兵与梅花站在雪中,相互欣赏。
制片人:蒋锦铭| 编辑:赵岑 | 校对:饶晓阳
【今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春与冬的奇妙交融】相关文章: